(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电影《又是一年三月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献礼片,编剧存文学、李华荣两位老师,拾取一段跨越39年的故事,从“文革”到社会主义新时代,聚焦精准扶贫政策,呈现出广西壮族自治区进行脱贫攻坚和追求中国梦的现实生活,致敬为扶贫攻坚工作不断奋斗的时代英雄。《又是一年三月三》借民族故事,讲民族情意,主要讲述了广西边境南山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永华带领村民克服重重困难,打通引水隧道,解决了南山村世代干旱缺水的棘手问题,并最终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故事。该作品通过回忆叙事的方式,回忆“文革”往事与新时代眷恋情怀,讴歌一群时代楷模,是一部风格独特的少数民族题材主旋律电影,以一度创作的视角观照这个作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要紧密结合时代,敢于表达时代内容,文学剧本的创作也须如此。作为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献礼片,《又是一年三月三》在创作上,体现时代的发展趋势,聚焦精准扶贫的国家政策,围绕扶贫的主题来展开。故事发生地设定在富有民族特色的广西,剧作家紧扣时代的主旋律,结合自身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呈现出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该作品饱含时代因素,这是创作的需求,也是创作有价值有深度的高明之处。
“南山村的人,都是有功之人啊,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更应该扎实打好南山扶贫这一仗,只有让他们在这里过上好日子,才不负他们世世代代的付出。志刚啊,等我把南山贫困状况调查报告写完我就去市里汇报,我在这篇报告里把水的文章做得很足,有了市里的支持,这次一定能解决南山村缺水的问题。”(电影《又是一年三月三》文学剧本29场景)故事发生地在南山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一个边境小山村,这里的人们世代守护边境,因土地贫瘠,极度缺水,影响该地区的发展。剧作家从生活实际出发,呈现出南山村的现状,经过大量的素材提炼、走访调研,采用这个“特殊”之地展开故事。充分利用广西的自然景色,仅一山之隔,一边便是石漠化山区,另一边是青山绿水。鹅泉的秀丽、南山村的贫瘠,明显的环境对比,凸显该地区人们生活环境的恶劣、日子的艰辛。展示南山村村民生活的艰苦以及守护边境的信念之间的矛盾,烘托出中华民族的顽强信念与广西人民的无私与毅力。俄国文学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提出艺术创作的观点: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优秀的剧作,不仅是简单的反馈生活,而是走进生活,提炼素材,《又是一年三月三》中,编剧熟悉生活场景,在选址、场景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兴靖市鹅泉边,一对对壮族男女青年穿着本民族的节日盛装欢快舞蹈,依依对歌,个个喜笑颜开。”(电影《又是一年三月三》文学剧本01场景)正值三月三佳节,鹅泉边载歌载舞,欢度节庆,人美景美,自然朴质之感油然而生。
剧作中引用广西重大节日三月三的氛围,展示民族的风土人情,时间切入点刚好是“三月三”当天,广西边境南山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永华带着希望和魄力来到这偏远小山村,载歌载舞的民族欢庆节日,从侧面反衬出广西壮族人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歌舞升平,淳朴热闹,过上安稳的小日子。
确如麦基所言:“剧作家需要精通经典形式。优秀的作家仅凭本能或稍事研究便能明白,艺术的历史即是一部复兴的历史。”剧本有这样的背景:村委会办公室的墙上贴着“精准扶贫不是在点上就是在路上”的条幅,隧道上隐约可见“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一排大字。剧作家很巧妙地在剧本之中融合时代元素,时代口号、横幅等来强调主旨。
黄永华:不,南山是与外国接壤的地方。
潘志刚:接壤又怎么样?
黄永华:接壤就是边境,南山的父老乡亲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固边守土,他们不仅过去在,现在在,未来也必须在这里。我们来南山扶贫,首先要了解这个地方的特殊性,才能做好工作。(电影《又是一年三月三》文学剧本29场景)
扶贫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创作者从细节上体现扶贫策略,升华主旨。在对素材的提炼上,剧作家具有大局观,讲述脱贫攻坚,赞美一群可歌可泣的党员干部与群众,有人说,“这是一部非常深情的电影”,此言不虚。
影片讲述的故事跨越39年,见证历史的发展,见证中国的进步,十年“文革”时期,因为资源不足,即使找到乡村振兴发展的策略,也无法改变现状。时隔39年,主人翁黄永华初心不忘,毅然决然地回到南山村,终于完成凿洞引水这个伟大工程。“我在这里插过队,我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在这里度过,最忘不掉的回忆也在这里。我一直关注着她,所以我知道南山需要什么。”(电影《又是一年三月三》文学剧本29场景)短短一句话,蕴含多少情感,南山村是他们的初心眷恋……
该作品在人物塑造上,形象鲜明,跨越时间纬度,关注到人物命运的“使命”。剧作家在文本的选材构思,融入时代价值观念,谈论到扶贫攻坚,诠释了一代代人为了建设家乡,为了脱贫致富的不懈奋斗,黄永华为了南山村发展,抵押家产房子;孙乡长暴雨中走访贫困户,导致流产;卢爷爷八旬老人,为了凑钱凿洞,拿出棺材本;还有农大安的守护、农香竹的坚守、覃中信的希望,每一个南山村的老少,都在默默守候着这片土地,南山村是他们的根、他们的魂,每个人都有动情的故事,都有难以割舍的过往,都在坚守这块贫瘠的边境小山村,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终于完成这件历史使命。剧中人物目标明确,第一书记到南山村脱贫攻坚,主角黄永华通过扎根农户,用心扶贫,以积极的心态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通过人物之间的对照或反衬,塑造出一群为扶贫事业艰苦奋斗的中华儿女。
20世纪70年代中期。阵阵香火化为隆隆的开山炮声和迅速升腾而起的石土尘烟。南山北面,引水隧道口,红旗飘扬,随着高音喇叭响起那个年代最熟悉的歌声,一群血气方刚的知识青年和南山村的男女老少戴着藤帽战斗在开挖隧道的工地上。有突击队的,有插青队的,有回青队的,有村民们的。他们有的在打钢钎,有的在抡大锤打石块,有的用手推车将洞里的石头和泥土运出洞外。劳动的歌声、笑声交织在一起。(电影《又是一年三月三》文学剧本06场景)
从以上的场景设计可以看出,本故事在内容设计上,形成鲜明对比,“文革”的“冲动”,新时代的“弥补”,冲突事件矛盾升级,南山村民脱贫配合程度不高,先是资金不足,后是引水踏墓,对先人不敬,紧接着,了解到墓地中便是39年前的初恋,主角跨越39年的眷念回首,往事跳跃的生活片段,将故事层层推进,娓娓道来,如何选择?该怎么抉择?扶贫事业障碍重重,故事更加生动有趣。最终,39年后的今天,一代代人的努力,完成南山村扶贫事业。《又是一年三月三》剧本借助困难重重的扶贫事业,蕴含的故事内核,凸显出该地区的重要性,展现人性光辉。剧作借助不断闪回的画面,打破将近40年的时间壁垒,通过对空间与时间的纬度的辗转,表现与再现的相互分离的美学矛盾,呈现“文革”与新时代爱恨交织的眷恋。
像往常一样,过了三月三,村里不少人就出山打工了。
村里大喇叭的声音不断重复响起:注意了注意了!外出打工的都在老地方集合,不要迟到啊,车不等人!
村民们有的扛着蛇皮袋,有的拖着拉杆箱走出了家门。一对对即将分离的夫妻,避开家里的老人和小孩,男男女女有的躲到石头后面,有的藏在树丛中做离别前最后的亲热和告别。
农金秀抱着猪草刚从地里回来,就被躲在门背的谭宝胜拉进卧室,迫不及待地进行出门前的最后一次“相爱”。
农香竹心生怅惘:男人们一走,屯里就剩下老人孩子和我们女人。又空了,屯空了,人心也就空了。(电影《又是一年三月三》文学剧本15场景)
在情节处理上,影片让农金秀夫妻匆忙赶回家中,就是为了享受最后一次鱼水之欢,目的在于表达男女主人翁的不舍与眷恋。此时天空蓝得特别美,他们带着希望出山了。剧作在此处的设计,充满戏剧色彩,再通过妇人间的家常闲聊,从侧面反映出村落内生存不易,男人们背井离乡,女人们独守空房,每一次的相守都来之不易。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说: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像电影那样,超越一般感觉,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入我们的灵魂。《又是一年三月三》质朴的生活细节,更是催人泪下。“对于处在贫困中的南山村人而言, 三月三又是深深的无奈, 节日一过, 便又是一年的离别。为了来年盛大的三月三, 外出的南山村人必须努力打拼奋斗, 因而三月三又是他们奋进的力量源泉与幸福生活的寄托。”
女人们疯喊着,在山里的石板路上狂奔。大雨中,妇女们拔起艾草,相互用艾草搓背洗澡。她们边搓边讲那些妇女压抑在心中的话。一个个脱得光溜溜的,宛若雨中的仙女。地上,一片七零八落的衣服、裤子、胸罩……电闪雷鸣中,一道道光亮,闪现出一个个山里女人多彩丰姿的身影。她们无拘无束,充分享受着大自然恩赐给她们短暂惬意时光。(电影《又是一年三月三》文学剧本47场景)
贫瘠的土地迎来雨水,贫瘠的生活迎来新生。大山里的姑娘妇人们豪迈纯朴,在这荒凉贫瘠的山野里,甘愿奉献自己的一生,面朝黄土背朝天,建设属于自己的家园。剧作中大胆的情节设计,淋漓尽致地体现南山村的民风淳朴,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一串串竹排顺流而下,人们穿花而过,正在以各种方式欢度壮族的盛大节日“三月三”。这一天,这座美丽的南国边境小城,弥漫着浓浓的壮族节日氛围。节日活动多姿多彩,有抛绣球和抢花炮的,也有对山歌和跳舞的。兴靖市委农书记带着秘书和黄永华一起在鹅泉边与民同乐,欣赏着优美的壮族歌舞和民间节目一边往停车场走来。剧本开场交代了时间地点,把观众带入诗情画意的民族风情和异域风情载歌载舞的场面中。(电影《又是一年三月三》文学剧本01场景)
剧本大篇幅带入民族风情,借助电影的手段和途径,传达时代的需要,诠释民族与家国情怀,形式与思想,具有多种丰富多维的价值内涵。故事发生在三月三这个特殊的时间,作为广西民族歌圩节,本身就带有少数民族气息,山歌小调,具有浓郁民族韵味,富有当地特色,透露着他们对生活的向往。
鹧鸪做窝在树尖,燕子做窝在廊檐,妹家住在南山下,九拐十爬落天边。一年四季等雨下,水比油贵苦难言,梳妆无奈学狸猫,恨见靓妹成花脸。(电影《又是一年三月三》文学剧本22场景)
春天的晚霞如同一片片染了色的小壮锦,美丽极了。这是一栋栋依山而建的石头房,石头墙上爬满了无名的小青藤,藤上开着一束束无名的野花,很是好看。石头房有些年头了,做工比较粗糙,是一种典型的壮族干栏式石木结构房。石头房周边的石窝窝里,但凡有点泥土的,村民们都种上青菜、瓜果、玉米等。
建筑风格、生活气息都透露着壮族人民的民族特色。身穿民族服饰、临行前的五香糯米饭、拔起艾草,相互用艾草搓背洗澡、三月三祭拜祖先,剧本通过诸多场景的描写,展示三月三原始古朴的庆祝节目,别有风味的吃食,更显绚丽多彩。“《又是一年三月三》通过各种细节,很好地将诗意的民族生态和诗性的理想追求融入主旋律的表述中,故事中有情,情感中有民族韵味,给硬朗的叙事添入了柔美的气息,使民族符号的展示突出又不突兀。”
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形势下,文艺作品既承担着娱乐、消费功能,更肩负着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使命,因而,创作者要具备一定的思想内涵,具备大局观与历史观,通过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引领,加之蕴含艺术规律,对现实生活的塑造与打磨,才有精品良作一一呈现。《又是一年三月三》的题材来源生活,紧贴时代脚步,能够眷恋初心,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作品体现出的民风充满了诗情画意,很好地弘扬了民族精神,是近年来一部不可多得的少数民族题材主旋律精品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