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影视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1-11-14 10:49焦玲玲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电影文学 2021年19期
关键词:抗联东北影视

焦玲玲 郭 丹(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东北抗联影视指以东北抗日联军英雄人物、革命事迹与革命精神为主题或背景的影视作品,最初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并于40年代开始步入正轨。1947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发行的黑白影片《松花江上》,展现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遭受日军摧残的悲惨生活,并生动刻画了义勇军与东北群众军民一体、积极抗日的故事,被视为早期东北抗联影视的典型。东北抗联影视对于民族精神与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播具有不容小觑的作用,一方面将东北地区自然环境、风土人情作为影视故事背景呈现给观众;另一方面通过抗联英雄人物与事迹唤醒观众关于抗战精神的集体记忆,从而实现对民族集体记忆的建构。目前,学者的研究视阈侧重于东北抗联文学,对于东北抗联影视的研究仍有待深入发掘,尚未全面梳理东北抗联影视的发展历程与社会价值,本文简要探究东北抗联影视发展概况及对策,以期深入掌握东北抗联影视的发展脉络与现实价值。

一、东北抗联影视的发展现状

东北抗联影视剧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最初以表现东北各阶层的抗日救亡活动为主题;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东北抗联影视剧在题材内容与现实内涵等方面取得巨大突破,影视作品“由抗日救亡这一主题逐步拓展延伸到人性理智、战斗细节、斗争艺术等方面,在传统叙事介绍的基础上融入了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抗联英烈形象”;21世纪初,刘寿礼在其文章《苏区“红色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研究》中正式提出了“红色文化”的概念,“红色文化”在文化领域关注度日益高涨,作为“红色文化”的东北抗联电影随之受到广泛关注。此外,随着影视技术、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以及文化思想的日趋繁荣,东北抗联影视作品的审美意蕴与现实价值不断得到发掘。“新世纪以来东北抗联影视剧主要在还原东北抗联史实的基础上,达到资政育人的效果。”

(一)20世纪30—60年代

20世纪30年代,以东北抗联为题材的电影作品陆续出现,由于东北深陷日本殖民统治的泥沼中,电影艺术的发展缺乏优越的环境与技术,30年代东北抗联影视的拍摄公司主要集中在电影艺术较为发达的上海地区,如《战地历险记》(1933年)、《民族生存》(1933年)、《风云儿女》(1935年)等,这些电影极大地鼓舞了东北民众的抗战决心。其中:由上海电通影片公司制作发行的《风云儿女》讲述了东北诗人辛白华因挚友牺牲而投入抗战的故事。自1935年首映至1938年期间,该电影曾在哈尔滨多家影院反复上映,成为东北民众理想精神的归属和革命意志的催化剂,其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也由此响遍中国,并于1982年被正式定为我国国歌。然而,由于日伪对东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领域实行殖民政策,在夹缝中生存的东北抗联影视步履维艰。1937年,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我国电影文化事业随之受到重创。同年8月,日伪在东北地区成立“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满映’是‘国策’机构,是伪满洲国的电影统制机构,贯彻殖民地宗主国日本的殖民文化艺术政策”,东北抗联影视在这一背景下举步维艰。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满映”随日本殖民者的撤退而瓦解,东北地区电影业得以步入正轨,相继成立了长春电影制片厂、哈尔滨电影制片厂、辽宁电影制片厂等东北本土电影公司,为东北抗联影视的发展奠定了基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巩固国家政权、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稳步推进,这一时期文化事业主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弘扬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与奋斗历程。以中国抗战精神与革命历程为主题的东北抗联影视在此背景之下得以顺利发展,成为弘扬社会主义建设精神、稳定新中国文化事业的重要媒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抗联影视的拍摄基地以长春电影制片厂为主,其前身为东北电影制片厂,于1955年正式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该时期东北抗联影视基本以“林海雪原”为故事背景对东北抗联故事展开叙述,以艰苦的自然环境衬托人物的刚毅品格,从而生动呈现东北抗联的爱国情怀与坚韧精神,代表电影有《追悼李兆麟》(1947年)、《松花江上》(1947年)、《赵一曼》(1950年)、《冰雪金达莱》(1963年)等。其中,《赵一曼》讲述了东北抗联女英雄赵一曼积极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最后英勇献身的故事,给观众巨大的精神鼓舞。在1950年第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赵一曼》受到热烈欢迎,其主演石联星也因此荣获了“最佳女演员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获得国际电影表演奖的演员,是东北抗联电影以及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一大佳作。

综上所述,20世纪30—60年代东北抗联影视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作品数量较少,其发展态势与时代环境息息相关,电影内容主要侧重表现军民一体、积极抗日的革命激情,从而激发群众的抗战斗志。受时代环境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东北抗联影视的拍摄阵地由上海地区转为东北的长春电影制片厂,电影数量与质量开始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受到国际电影界的关注与认可,揽获国际电影奖项。可以说,长春电影制片厂是东北抗联影视的摇篮与基石,对东北抗联影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20世纪70—90年代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受特殊历史环境的影响,样板戏成为家喻户晓的娱乐文化,电影艺术事业则处于停滞阶段。直至197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归心似箭》使东北抗联题材影片再次进入大众视野。电影生动细腻地表现了东北抗联和普通百姓在民族存亡年代的遭遇与抉择,通过个人的命运遭遇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崇高情操和精神境界,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先后揽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一届香港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第一届解放军文艺奖”等多项荣誉。

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文化界与思想界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东北抗联影视随之蓬勃发展,诞生了众多优秀电影。除《狼烟》(1990年)、《白山黑水》(1997年)等从宏观视角讲述东北抗联事迹的电影之外,这一时期还诞生了众多从抗联英雄人物事迹的微观视角展现抗联精神的优秀电影。该类电影着重描述东北抗联的英烈形象,更加注重对人性光辉的宣扬,如《最后八个人》(1980年)、《八女投江》(1987年)、《关东女侠》(1989年)、《满洲虎行动》(1993年)、《步入辉煌》(1994年)等,在电影叙事领域已从早期的表现革命战争本身转为弘扬革命情感与人物的英雄主义。20世纪90年代,东北抗联题材电视剧开始出现。1991年,由李文岐导演的《赵尚志》在中国首播,是我国第一部东北抗联题材电视剧,生动再现了抗联英雄赵尚志在林海雪原中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事迹。

综上所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北抗联影视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开始蓬勃发展,侧重弘扬东北抗联英雄人性光辉的电影频频诞生,并于90年代产生以抗联英雄为主题的电视作品,东北抗联影视的类型逐渐丰富多样。

(三)21世纪以来

21世纪以来,我国更加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提出了“红色文化”概念与“十四年抗战”概念,还于2013年成立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极力宣扬中国红色文化,为东北抗联影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在这一背景下,“‘红色经典’已成为影视产业中的一个类型,是弘扬主旋律的一种主流文化产品”,众多以抗联为背景的影视剧纷纷涌现,东北抗联影视的发展步入繁荣阶段。

首先,形成了以抗联英雄人物为题材的系列影视作品,例如,赵尚志系列:电影《赵尚志智取五常堡》(2009年)、《传奇将军赵尚志》(2011年)、电视剧《抗日英雄赵尚志》(2015年)、纪录片《碧血丹心赵尚志》(2016年)、《寻脉赵尚志》(2019年)。赵一曼系列:电影《我的母亲赵一曼》(2005年)、《赵一曼》(2020年)、电视剧《报国忠烈之赵一曼》(2017年)、纪录片《赵一曼》(2005年)、《抗日英雄赵一曼》(2017年)。杨靖宇系列:电影《杨靖宇》(2019年)、《铁血英魂杨靖宇》(2016年)、电视剧《杨靖宇将军》(2012年)、纪录片《铁血将军杨靖宇》(2015年)、《抗联领袖杨靖宇》(2018年)、《华夏丰碑——杨靖宇》(2020年)等,这些影视作品为受众深入了解抗联事迹、感悟抗联精神提供了重要资料,深化了抗联英雄人物的红色文化符号价值,同时也丰富了“红色经典”影视的题材内容与思想意义,对于发掘东北抗联影视的历史内涵与文化功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在电视剧领域中,抗联题材作品的发展态势十分迅猛,《夜幕下的哈尔滨》(2008年)、《觉醒者》(2014年)、《东北抗日联军》(2015年)等优秀作品已经成为经典,影响了广大观众群体对东北抗联历史的认知。其中,李文岐导演的《东北抗日联军》这一史诗巨作生动呈现了十四年抗战历程中东北抗联奋勇御敌的革命历程,并描写了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等东北抗联各部队杰出将领的英雄气魄,使观众真切感受到战争年代里中华民族英雄深厚的爱国情怀。该剧对于全面了解东北抗联与中国抗战历程具有重要意义,最终斩获第30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是抗联题材电视剧的经典之作。此外,众多以东北抗联事迹为主题的电视栏目也纷纷走进大众视野,如《百战经典》于2018年推出《白山黑水铸忠魂》节目,讲述东北抗日名将的英勇事迹;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栏目于2019年筹拍《致敬英烈》系列节目《骁勇善战——杨靖宇》,栏目组一行人先后前往朝阳山镇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烟筒山镇杨靖宇将军整党整军地、东山公园和磐石抗日斗争纪念馆等地进行拍摄,增强了素材的真实性,使观众从真实贴切的背景中领悟抗联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军事纪录》于2020年8月推出《东北抗联——奋起抵抗》《东北抗联——抗联烽火》《东北抗联——艰苦征程》等系列栏目,全面详致地向观众讲解了东北抗联的艰苦历程,是了解东北抗联历史进程的重要影像资料。随着国家对红色文化的日益重视与东北抗联影视的繁荣发展,东北各地区相继开展了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相关活动,如2018年,牡丹江市东北抗联精神党性教育基地正式揭牌,并举办了“八女英魂、光照千秋”座谈会,进一步推进了东北抗联文化的传播;2019年7月,哈尔滨成功召开“佳木斯市‘东北抗日联军影视基地’项目交流会”,该项目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由此可见东北抗联影视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21世纪以来,东北抗联影视的类型更加丰富多样,题材内容得到充分扩充,文化内涵与政教价值得到有效开发,并形成了以东北抗联英雄人物为主题的系列影视。随着政府对“红色文化”的日益重视,东北抗联影视的影响力逐渐提升,已成为宣传抗联精神、构建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媒介。同时,东北抗联影视的繁荣促使众多以东北抗联影视为主题的活动与会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从而促使“红色文化”更好地进入大众视野,有效发挥了资政育人的文化功用。

二、东北抗联影视的发展对策

东北抗联影视始终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文化价值,是观众了解中国抗战历史的重要资料。“东北抗联影视剧的传播与集体记忆的建构存在共同的价值追求,在文化层面要通过影视剧的传播,使人们关于东北抗联的记忆保持鲜活。”因此,应充分注重推进东北抗联影视的发展进程。在影视摄制方面,应充分调动各相关机构、单位以及影视人才投身东北抗联影视的制作中,扩大其制作团队;在影视内容方面,要注重历史价值与审美追求的统一;在影视传播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媒介以及线下平台进行宣传,扩大受众范围。

首先,积极扩大影视制作团队。东北抗联影视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历程,虽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但其摄制与发行始终以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为主,其他影视机构与单位对东北抗联题材虽有所关注,但出品的数量与质量相对薄弱;制片人与演员也主要以东北籍为主,其他地区的影视制作团队对东北题材的关注则有所欠缺。近年来,国家以及东北各地政府对东北抗联给予了高度关注,成立“中国抗联研究中心”“抗联教育基地”“东北抗日联军影视基地”等,并充分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为东北抗联影视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自身丰厚的文化土壤,采取相关措施吸引优秀影视机构与人才进行东北抗联影视的摄制。此外,可积极邀请我国著名演员及导演参演作品,从而提升影视的知名度与关注度,以此扩大东北抗联影视的受众范围。

其次,注重历史价值与审美追求的统一。东北抗联影视具有建构民族集体记忆、维系国家认同感的重要职责。“抗战题材的特殊性和东北抗联的重要性使观众对于该题材电视剧的心理期待不同于其他影视剧,对于抗联这样的严肃历史题材,人们既有精神追求方面的需求,也有对该题材的审美愉悦需求。”因此,东北抗联影视的内容应充分契合历史维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视觉效果,充分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然而影视本身作为大众文化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大众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使其天然地追逐市场和利润,表现出迎合市场和受众的特征,为观众提供短暂的、丰富的视觉体验”。一些影视为迎合市场受众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过度想象的倾向,对观众的认知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夜幕下的哈尔滨》(2008年)过度夸张主角的聪明才智与战斗本领,仅凭一支手枪和不切实际的飞檐走壁的功夫将一群日本官兵打败;《绝地枪王2松花江上的枪声》(2017年)充斥着众多成员无谓牺牲的情节,与东北抗联的实际背景大相径庭。这种夸张的雷人桥段虽然给观众带来了短暂的情感冲击与视觉享受,然而过度消费历史最终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挫伤观众的期待情感,同时使观众对民族历史产生误解,使影视逐渐丧失建构精神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功能。因而,作为传承中国革命精神的东北抗联影视,应充分注重题材内容的真实性与社会性,在尊重与敬畏历史的基础上合理加入虚构情节,实现其历史价值与审美追求的有效融合。

最后,合理优化影视传播机制。新世纪以来,东北抗联影视作品数量激增,然而其影响力度却不尽如人意,主要由于其宣传的力度较弱且传播范围狭隘,其受众范围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因此,应充分注重优化影视宣传手段,努力打造东北抗联影视文化传播的新格局。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对于影视文化宣传的推动作用,积极利用网络媒介进行线上传播,如与爱奇艺、优酷、腾讯等视频软件积极合作,拓宽影视观看路径,并积极通过视频广告、微博宣传等方式提升影视的关注度;另一方面,应充分召开东北抗联影视交流会议与活动,积极走进地方或高校进行宣讲活动,发展相关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从而提升其影响范围。只有有效利用“线上”与“线下”的有利条件,才能更好地发挥东北抗联影视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功用。

结 语

纵观东北抗联影视的历史发展进程,始终与时局背景和国家政策息息相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初步成形的东北抗联影视在动荡时局的背景下逐渐隐匿;五六十年代,随着国家政权的稳定以及国家对电影文化产业的扶持,东北抗联影视初步发展;80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东北抗联影视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不仅电影产量激增,以东北抗联为题材的电视剧也开始进入大众视野;21世纪以来,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红色文化”的背景下,东北抗联影视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题材类型呈现出丰富多元的特征,文化价值与政教功用也得到有效开发。尽管新世纪以来部分作品展现出过度想象与消费历史的倾向,但随着国家对东北抗联文化的日益重视,东北抗联影视终将更加充分地发掘其历史内涵,将中华民族的抗战历史与革命精神以影像艺术的形式予以再现,实现其维系民族情感与国家认同感的重要功用,从而赢得历史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猜你喜欢
抗联东北影视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东北抗联的著名将领李兆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