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琪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河南 郑州 451191)
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为我国的影视创作提供了多样的题材来源,而影视艺术为全面展现民俗文化提供了有效平台。促进民俗文化和影视艺术的融合发展,不但能够有效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同时还可以推动我国影视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我们要深入研究民俗文化和影视艺术,积极探寻二者融合发展的渠道。
从影视角度分析,可以发现,影视作品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在艺术表现的过程中,能充分结合受众的情感需要,引导受众感知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影视是一种表现力较强的艺术形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充分展现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此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具有多样性。为了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受众往往借助影视作品体会艺术的感染力。从影视作品层面进行分析,在表达情感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图像的形式,将相关的民俗文化作品形象化展示在受众的面前,以此全方位调动受众的情感因素。影视艺术突破了语言文字的束缚,在与各民族文化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图像信息的方式,有效解决了传播困难等突出问题。影视作品是传统民俗文化的关键载体,借助影视作品的方式充分展现各地区的文化特色,可以有效传播民俗文化。
随着社会化进程逐渐加快,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较为频繁,加强对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影视艺术作品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在此环节中充分结合民俗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注重与现代生活进行有机结合,以此有效地吸引了受众的关注。而从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进行分析,在对其进行保护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且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为此,为了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借助影视作品的方式对中华优秀民俗文化进行记录,以此实现保护民俗文化的目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影视作品将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借助科学、动态化的特点对民俗文化进行记载。再加上影视作品自身所具备的感染性,可以真实地再现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载体,有助于加深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民俗文化对人们的影响相对较大。如今,部分影视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充分结合受众的实际需要,更加突出民俗文化的内涵以及其中蕴含的精神品质,并将真实的民俗生活以及情感应用其中,以此帮助受众加深对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地区文化的理解,感受影视作品中的思想表达方式,体会影视作品中想要表达的人文精神。影视作品的出现有助于传承民俗文化,并在实际传承的过程中借助镜头的优势进行动态化展现,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受众的审美体验。影视艺术可以对民俗文化进行记载,以拍摄的形式记录不同时期文化的艺术形态,其中每个细节的独特之处更加突出了民俗文化所要表达的文化品质,实现了民俗文化的有效传承。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大团结”已经为全国各族人民所认同的理念。在此理念下,以介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这不仅使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同胞了解了单一族群的文化传承,还以此为基础,带动了相对偏远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比如世代居住于云南的傣族,围绕其传统风俗“泼水节”而拍摄的影视作品多次被搬上荧幕。由于活动参与人数较多,且气氛积极、活跃,除了电影、电视剧之外,旅游文化类节目、美食文化类节目,均少不了“泼水节”的“身影”。此外,彝族文化中的“阿诗玛”与“阿黑哥”,不仅存在于彝族人民口耳相传的爱情故事中,云南石林景区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其他族群了解彝族文化的“圣地”。如章家瑞指导的电影《花腰新娘》,以青年男女的视角,将花腰彝族世代传承的“祖制”与现代爱情观的矛盾与理解,固执与改变展现得淋漓尽致,更拉近了各族人民心灵之间的距离。
长期以来,“文化”二字似乎代表了一切“高大上”的行为。但实质上,任何历经传承而延续至今,属于一个族群特有的全部生活习惯,都可以被视为珍贵的民俗文化。基于此,央视的很多节目组导演转变文化节目拍摄思路,以“追寻”为手段,以“体验”为主题,充分吸纳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将之作为影视艺术作品创作的题材来源。如《舌尖上的中国》,既有内蒙古大草原上,蒙古族人民围着篝火,烤全羊的火热;又有东南沿海捕鱼人“与自然博弈”的兴奋;更有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人民,依靠祖先传承的智慧,提取蕨根等植物中的淀粉,将之制作成类似面食的食物,进而使族群世代享受来自大山的馈赠。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人们,通过观看此类影视艺术作品,在增长见识的同时,又对民俗文化多了一份向往之心。
在历史上,我国56 个民族都取得过辉煌的成就。围绕历史展开追溯,能够进一步提升影视作品的艺术性。比如《康熙王朝》中,作为满清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康熙皇帝,以其杰出的政治、经济手段,平三藩、收台湾,并在与蒙古草原部落的一次次交锋中占尽上风,彰显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而根据金庸小说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中,在表现汉族与其他民族的“恩怨情仇”时,也对各民族的民俗文化进行了详细介绍,使观众看后大呼“过瘾”。正是因为了解多样性的民俗文化,影视艺术工作者才会源源不断产生灵感,而在此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背景之下,民俗文化和影视艺术都将取得更高的成就。
民俗纪录片主要是将民俗文化当成创作主体和叙事主体的艺术作品,其结合多样创作手段,全面展现民俗文化相关内容,通过强化某种仪式、服装和建筑,将社会中特定人群现有生活状态生动演绎出来。比如记录西北民俗文化的纪录片《祈雨》便呈现出黄土高原中处于缺水、干旱状态下的山沟在长时间发展中所形成的特色文化,历代生活于此处的拓跋氏后代长期忍受涩口的苦水,期盼能够得到甜水滋润。而该部纪录片也将当地人民苍凉、虔诚祈雨过程中的歌唱场景生动记录下来,能够给观众带来震撼。除此之外,部分影视作品在民俗事象中提取素材,和一般影视作品区分开来,发挥出一种文化遗产抢救功能,不但能够提升影视艺术文献价值,同时还可以有效传播民俗文化,使其保持良好的生命力。
该种影视作品属于一种受到观众欢迎的类型,相关影视艺术作品着重描绘民间习俗仪式,从而对观众形成一种感官刺激和视觉冲击。对于民俗相关内容的描述充满可看性与真实感,能够实现导演预期呈现效果,突出特定仪式和场景,能够充分带动观众情绪,促进影像描绘和情节发展有机融合,提高作品审美效果。比如,大众所熟悉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以及《红高粱》等作品,早期曾经为中国电影获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通过中华民族独特风情,向全世界展示具有东方特色的视觉盛宴,同时也进一步凸显东方魅力。在相关影片中,叙事主体从人物形象变为祭祀、锣鼓、花轿等民俗元素,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象。可能没有多少人可以准确描述《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中的故事情节,但是却可以准确记忆电影画面中红灯笼以及民俗仪式场景。影片重点描绘的高粱酒、红高粱、颠轿、送亲仪式等片段画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民俗文化为影视艺术创作提供全新素材,使观众得到一种直观、新鲜的审美体验。
民俗文化中还包含各种娱乐功能的元素,而影视艺术创作主要是为了让观众能够得到愉悦的享受。因此,这也成为民俗文化和影视艺术融合发展的主要方式,通常会在影视艺术作品中点缀各种民俗元素,融入影视作品叙事过程中,起到塑造人物、环境渲染的作用。民俗意象经过电影整合后,转化为一种背景化、静态、破碎的事物,通常不会和主要人物产生互动,但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民俗细节在影视作品点缀中也能够传达作者的思考和情感。比如,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葬礼一幕母亲和儿子对于父亲遗体的搬运形式产生冲突,而刻画出来的固执角色使整个人物更加丰满,从而加深观众印象。
综上所述,民俗文化是我国历史发展中遗留下来的重要遗产,在电影行业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影视艺术也逐渐成为展现优秀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民俗文化也成为某些影视艺术作品的中心和表现主题。电影艺术作品也是将我国民族文化展现给国内外的重要窗口,高质量的影视作品并非简单复制民俗文化,而是对其进行传承和保留。为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民俗文化和影视艺术全面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