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榕榕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 200120)
《美景》是美国当代青年剧作家杰基·西布里斯·朱里最广为人知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剧作,该剧于2019年获得了普利策戏剧奖(Pulitzer Prize for Drama)和苏珊·史密斯·布莱克伯恩奖(Susan Smith Blackburn Prize)两个重量级奖项,并被普利策奖评委们认为“是一部运用高度概念化的多层次的结构审视种族问题的强有力的戏剧作品,最终带领观众走入演员所属的社会群体来面对那些根深蒂固的歧视现象”(The 2019 Pulitzer Prize Winner in Drama,2019)。还有学者给予此剧极高的评价,认为“朱里的《美景》见证了当代美国黑人戏剧勇敢地挑战现实的历史性一刻”(Breaux,2020)。
《美景》的第一幕在一间四壁洁白,明亮又装饰精美的房间中开始,颇有经典美式情景喜剧的风格,也暗示了这个家庭生活舒适富裕。故事的开始,一家人在一起为即将开始的祖母的生日庆祝聚会而忙碌着。比弗莉,剧中的母亲,是一个十足的完美主义者,她急急忙忙地来回检查各种物品,想要确保生日聚会能顺利举行,还不安地在“第四面墙”,也就是一面单向镜子前,照镜子观察妆容。随后,丈夫戴顿拿着一些银器进入了房间,比弗莉嗔怪戴顿不应该不打招呼就进房间“偷偷摸摸地看”她,而戴顿则辩解说自己就住在这栋屋子里,怎么还需要打招呼呢?两人的小口角很快便被甜蜜的拥抱和亲吻平息了,接下来他们继续为聚会进行准备。在忙乱的准备工作中,比弗莉因爱说人闲话而不大受欢迎的妹妹杰思敏拿着礼物率先到了。在等待姐姐和姐夫为她准备冰镇红酒的间隙,杰思敏也站在“第四面墙”前仔细观察自己的仪表。凯莎——姐姐的女儿下楼来到了客厅,杰思敏和凯莎便聊了起来。随着剧情推进,关于这个家庭的其他信息也展现在观众面前:比弗莉和杰思敏紧张的姐妹关系,比弗莉对女儿凯莎的高期望,忙于事业的律师弟弟泰隆,甚至还有微妙的祖孙关系。一家人围绕生日会各种准备工作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直到去厨房查看生日蛋糕的女儿报告说生日蛋糕被烤焦了,本剧第一幕达到高潮,以比弗莉在极度的焦虑中当场晕倒而告终。
整个第一幕让人以为《美景》是一部热闹有趣的典型黑人家庭情景喜剧,有歌舞,还有人物间的互动和冲突。然而到了第二幕,观众们很快便发现这部剧远不是这么简单。第二幕中,整个第一幕的情节被重复表演了一遍,但却像是被静音了一样,没有对白和音乐,只能听到音响播放名叫金宝,贝茨,苏兹和麦克四个隐形人物的对话声。对话中的四人显然是白种人,对其他亚裔,拉丁裔,非裔等有色人种评头品足,整段对话涉及到白人眼中不同人种的脸谱化形象,如亚洲人说话大声,黑人爱唱爱跳等,言辞之中流露出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和对其他种族文化特色的简单化、片面化理解。逐渐的,评论的声音和舞台上演员的表演同步起来,评论者开始随着演员的表演同时品评这些黑人角色。最后金宝发表了一段冗长的,情绪激动,而且似乎词不达意的评论。接下来又回到了生日聚会的情景,在丈夫的抢救下比弗莉清醒了过来,随后大家又继续为聚会准备而忙碌,戴顿冲出门去买蛋糕,女儿凯莎帮母亲收拾打翻在地的蔬菜,连杰思敏也来帮忙切菜。终于基本准备停当,一家人伴随着音乐一边欢快地跳舞,一边布置餐桌。围绕着一大桌子塑料道具美餐,蹦蹦跳跳的一家人终于落座了。
第二幕开始,《美景》以独特的“剧中剧”戏剧技巧将新的人物引入观众视野,一出场就是不礼貌的、刻板印象化的点评,“戏外”人物对“戏里”人物及剧情“上帝视角”般的俯视,让观众开始思考哪个是“真的戏”。
第三幕,作为生日会焦点的祖母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但观众却赫然发现,这个黑人家庭的祖母竟然套穿着别扭的礼服,是上一幕四个评论者之一的苏兹。而比弗莉的弟弟泰隆则是评论者们中的金宝。前来拜访凯莎的朋友埃莉卡其实是评论者们中的麦克,这个高大的白人男子却向着大家介绍自己是个17岁的非洲裔女孩子。而麦克/埃莉卡和凯莎想要讨论的“作业”是一个验孕棒。
接下来的情节发展越发跳跃,评论者贝茨也终于出现在了大家面前,和已经在“扮演”祖母的苏兹“争抢”祖母这个“角色”。比弗莉一家的“戏里”和评论者们审视品评的“戏外”通过这样的“串演”和“混搭”被强行拉到一起,揉合了起来,这些人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新的“大戏”。凯莎走出浴室,虽然手里拿着检测结果呈阳性的验孕棒,但坚称自己没怀孕,和麦克/埃莉卡也没发生任何关系。因为“戏里”的凯莎和埃莉卡都是女性,不论二人关系如何也不可能有人怀孕;而另一方面,在“戏外”,麦克是白人男性,在凯莎的家人们面前坚称自己是孩子的父亲,实在让人难分真伪。在这里,“戏里”和“戏外”的界限被打碎,之前躲在“戏外”进行品评的四个人却成了推进“戏里”故事发展的动力,“戏外”的演员们用看似癫狂的表演和对白促使观众们进一步思索“到底哪个才是真的戏”。
就在观众们以为全剧最大的“秘密”已经被揭示出来的时候,金宝从口袋里掏出一大摞账单,告诉凯莎因为戴顿赌博,家里欠了很多钱,不能供她上大学了,甚至家里的房子也要被收回。接下来,在贝茨等人的即兴安排之下,比弗莉竟“被吸毒”,各种牵强的证据都被揪出来,在一片混乱的指控中,甚至戴顿也相信比弗莉确实吸了毒。此时,“戏外”评论者们的荒谬推测被安插在了“戏里”各个人物的头上,“戏外”的声音完全控制了“戏里”这些人物的命运。在这些“戏外”声音的胡乱挑拨下,比弗莉一家变得乌烟瘴气,生日会也变成了滑稽的丢食物大战。
“戏外”评论者对“戏里”人物吸毒、未婚先孕、赌博等毫无根据的指控,却轻易地毁掉了这个盛大的、精心准备的家庭聚会,让“戏里”的人物互相猜测、质疑、争吵。荒诞夸张的剧情却形象映射出美国社会实际存在的种族问题。
终于,在第三幕的后半部分,凯莎和苏兹的对话为这个混乱的局面带来了转折。苏兹似乎做足了慈祥祖母的样子,言辞之中却流露出对凯莎的贬低,而凯莎大声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可以说,这是全剧最强有力也是最震撼人心的一段对白。在这段对白的启发下,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之前的“戏里”比弗莉一家也好,“戏外”的金宝,苏兹,贝茨以及麦克也好,都是《美景》这部元戏剧内部的组成部分。“戏里”和“戏外”共同表达了作者朱里在美国当代的种族问题上的观点。“戏里”的比弗莉一家生活条件优渥,却似乎总是生活在无形的“第四面墙”的后面。从一开始的比弗莉到之后的杰思敏,她们似乎是在独处,却不时对照这个“第四面墙”上的虚拟的镜子仔细地用别人的眼睛审视自己,他们总是十分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乃至穿衣打扮。
更耐人寻味的是,第一幕中展现给我们的这个黑人家庭似乎太典型了,爱唱爱跳,擅长烹饪的女主人,脾气很好的男主人,青春期的叛逆女儿,加上一点陈芝麻烂谷子的家庭琐事。一切都在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平常又幸福的美国黑人家庭。然而毫无疑问,第二幕中“戏外”人物们的登场粉碎了这一幻象,也表达出作者的观点:这些和“戏里”一家人毫无关系的旁观者们,以偏见和歧视,荒谬的指控和污蔑,轻易摧毁了这个“典型”的幸福黑人家庭。而这个黑人家庭最可悲的地方不仅仅在于受到污蔑和不实的指控,更在于他们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掌握自己的话语权,无法独立思考,讲述自己的故事。在金宝和贝茨几个局外人肆意胡编乱纂“罪证”指控比弗莉吸毒,戴顿不洁身自好而染上了梅毒之时,比弗莉一家人竟没有仔细辨别指控的真伪,给予家人信任,反而被局外人的谎言所左右,互相批评指责。
不难看出,作者借这一情节意在指出:当代美国黑人群体面临的正是这种荒唐又可悲的境地,因无力讲述自己的故事,只好任由白人群体对自己加上各种标签,如黑人吸毒,懒惰等等。在黑人群体内部,这些捕风捉影的污蔑不仅没有使广大黑人群体团结起来,反而使他们从内部分裂,互相攻击。凯莎和苏兹的对话为这种境况给出了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法,那就是白人“离开这里”,不再居高临下地做“慈祥祖母”状“帮助”黑人,也不再抢占话语制高点,随意把各种“罪证”强加在黑人群体之上。黑人的故事要由黑人用自己的语言去讲述,黑人的心声也要靠黑人自己去思索发掘。
在本剧第三幕即最后一幕的结尾,凯莎跨过无形的“第四面墙”,直接面对现场观众,邀请白人观众上台来“互换体验”一番。
《美景》一剧在剧本的结构上构思精致巧妙,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在舞台表现上,大胆运用多种实验性的艺术技巧,配乐,灯光和道具都设置的别出心裁;在思想内涵上,《美景》完美结合了形式语言,艺术技巧和丰富的表达内容,具有一定的美国戏剧中少见的革命性。多重的“剧中剧”,元戏剧结构并非刻意标新立异,而是意在带领观众打破“第四面墙”,进而认识到:白人对黑人话语权的剥夺和在社会生活中的控制就像金宝等四个局外人对比弗莉一家人生活的横加干涉一样,最后造就的是黑人群体荒唐可悲的结局。同时,也指出了黑人群体无时不刻不处在“白人凝视”之下,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剧中的女儿凯莎作为关键人物,以极富战斗力和震撼力的方式表达出了黑人渴望找到自己的声音,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愿望,以及对美国社会没有给予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曾经承诺的公正待遇的愤慨。作为本剧标题的“美景”其实是在说:美国社会的繁荣并不是公平的属于每个人,对于黑人等有色人种群体来说,这美景往往是属于白人(fair)群体的。这样的“美景”,很难说是真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