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帆,陈婷婷
(1.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军事文化学院,北京 100091;2.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 100101)
2017年,中宣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2017),要求广泛开展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增强传统艺术教育课堂的丰富性,而高校戏曲教育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手段,被进一步加强并被赋予新时代的重要意义。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也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希望中国戏曲学院以建校70周年为新起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可见党中央对于戏曲教育工作一直深切关怀,而随着戏曲进校园政策的不断推进,高校戏曲教育工作稳步发展,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应看到,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本文针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探讨相关对策。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最典型地体现了中华美学精神和审美风范。戏曲教育在总书记所倡导的中华美学精神上肩负着重要责任,在做好美育、德育工作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戏曲包含唱、念、做、打以及手、眼、身、法、步的“四功五法”传统戏剧理念,在高校教育中推行戏曲教育,对提升学生对优秀传统艺术的认知,提高人文艺术修养,提升民族自信心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古典戏曲剧目中包含着优秀而丰富的道德思想文化,同时还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信仰、道德观念和独特的艺术追求,综合了戏曲音乐、戏曲文学、戏曲舞美等多个学科门类,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学习戏曲对提高道德修养具有重要作用。
《穆桂英挂帅》中表现的爱国主义题材、《秦香莲》中对始乱终弃的批判、对大公无私惩恶扬善的赞扬,《赵氏孤儿》中对舍己为人的正义精神的称颂,这些题材均传达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培养好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由此可见,戏曲教育在德育和美育方面均具有重要功用,通过戏曲艺术强烈的感染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整体大学生对于戏曲教育的认知来看,戏曲教育形势并不乐观。戏曲教育相关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戏曲教育资源不平衡
高校戏曲教育资源呈现不平衡性,985、211高校中,戏曲教育资源的分配以及对于戏曲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都较大。而在普通类高校、民办高校以及独立学院中戏曲教育资源的匹配和政策支持方面都严重不足,教育资源的需求方面存在着较大缺口。
(二)学校管理层面对戏曲教育认可程度不高
学校领导层面对于戏曲教育的文化认可度不高,缺乏戏曲教育体系建设推动的积极性,部分戏曲课程、戏曲活动流于表面形式,学生的参与感、获得感不足。一些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往往是极为不足的,很多院校都缺乏戏曲教育课程的设置,或是即使设置了却没有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课时数和学生覆盖面都严重不足。
(三)部分学生对于戏曲课程的兴趣不高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大多数高校在设置戏曲课程的时候,一般将戏曲类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而在这种选课模式下,部分学生在选课初始,态度不够端正,纯粹是为了来“混学分”。加之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很少接触戏曲艺术,因此戏曲教育在高校的传播情况并不乐观。
(四)专业戏曲教育人才缺失
高校戏曲课程的授课教师大多数是文学专业或艺术通识类课程(如艺术概论)教师进行兼职授课,而真正教授戏曲专业的专业人才大量缺失,课程教育缺乏专业性和实践性,课程内容过于宽泛,缺少对实践过程的沉浸式体验,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对戏曲艺术有全方位的了解和探索式实践,戏曲课堂的质量也就难免差强人意了。
(一)教育主管部门、文化主管部门应当有意识地将戏曲教育的优势资源向一些资源不够丰富的高校倾斜,如戏曲的公益演出、名家公益讲座等资源,让更多的高校学生能够有机会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同时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科学性、公平性。
(二)高校戏曲教育推进应当在高校党委层面达成统一共识,加大推动戏曲课程体系建设的力度。高校戏曲教育的推进建议应由负责主管艺术教育或学生活动的副校长亲自挂帅,亲抓落实,只有在学校中心管理层面引起重视,狠抓落实,校内资源的调配以及教师授课的积极性才能最大程度的调动。
在课程建设的执行推动方面,应加强部门联动,如学校主管艺术教育的艺术中心或团委、教务处部门形成合力,为戏曲课程的体系建设保驾护航。只有将教学场地、教具配置、教师待遇、学分管理等师生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解决好,戏曲教育在高校的发展才能真正落地,开花结果。在课程建设中应有机结合学校自身育人发展目标,形成精品课程,既能推动学校教育理念、教育目标的实现,又能将戏曲普及教育工作做好,一举两得。
(三)加强戏曲教学实践,以兴趣为导向,以实践为课程抓手,推进高校戏曲教育发展。从课堂实践和反馈来看,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于戏曲的接触较少,认知严重不足。因此,在课程设计上要多以时下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新媒体载体为切入口,例如在讲黄梅戏剧种时,可以网络流行歌曲《黄梅戏》为切入点,对比歌曲和黄梅戏剧目《女驸马》的共同唱段,进行对比欣赏和唱段学习,引导学生对黄梅戏剧种的热爱。在京剧艺术鉴赏和学习中,可以京剧脸谱和服饰为引导,讲解不同脸谱颜色和图案所代表的的文化意义和人物性格,在过程中还可带入人物所经历的戏曲故事,如关羽、包公、李逵等,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上进行脸谱勾勒的现场体验。总之,以兴趣为导向,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戏曲艺术的魅力,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戏曲教育实践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加强学校戏曲社团的建设力度。近年来,戏曲社团的建设随着戏曲进校园政策的不断推进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以北京市为例,高校中建设戏曲社团的学校已达60余所,戏曲社团数量蓬勃发展。但也应看到,除北上广发达地区的高校外,还有很多高校没有建立相应的戏曲社团,或者是建立了戏曲社团,但是处于缺乏专业指导和支持的状态,社团功能的发挥始终十分有限。
因此,高校团委应在戏曲教育过程中引导并扶持学生成立自己的戏曲社团,同时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对社团业务进行专业指导,在资金投入、硬件保障和氛围营造上给予支持,让这些未受过系统专业训练却不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大学生投身于戏曲文化建设,这无疑将成为高校戏曲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手段。在扶持过程中,还可借助戏曲社团做好一系列戏曲活动,如戏曲节、京剧节等,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实际,排演相应的戏曲节目,并力争搬上校园舞台,在最大程度上吸引更多的学生了解戏曲、关注戏曲,用戏曲社团的活动效应将第二课堂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从而与第一课堂的教学实践遥相呼应,形成联动,发展成为戏曲教育机制和链条的重要一环。
(五)高校戏曲教育能否推进落实的关键在于能否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戏曲教师队伍。戏曲专业人才能否引进事关戏曲教育的成败,从全国来看,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往往集中于中国戏曲学院等一些戏曲专业院校中,其人才培养的数量是有限的,对于大多数高校戏曲教育的师资需求来说缺口都是较大的。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就要寻求更多的方法来满足本校戏曲教育课程的建设。
首先,有条件的院校应该吸引专业戏曲人才到本校来,同时也要将具有丰富舞台经验的优秀演员、戏曲工作者吸引到高校戏曲教师队伍中,打造戏曲教育的专职教师队伍,这样戏曲课堂实践的沉浸式教学体验才能有所保证。其次,在实践过程中还应打开学校大门,把专家、名家请进来,来到高校课堂中授课,并保证一定的教学频次。而学生在学校的引导下,则应该走出去,到剧场中,到剧团去,在专业场地进行实践,边学习边感悟,拓宽戏曲教育课堂的深度和广度。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公开课、慕课等形式也越来越受到高校学生的欢迎,网络课程不但能补充线下授课师资力量的不足,同时还具有上课时间、地点灵活自由,学分认证高效便捷等优点,如果高校能将网络教学资源整合好,网络教学应当成为新时代戏曲教学资源的重要手段和路径。
综上来看,在高校戏曲教育过程中,应解决好戏曲教育资源的匹配,高校管理层面加强重视,落实好戏曲教育的整合管理,加强戏曲社团的扶植力度,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通过课堂实践激发大学生对于传统艺术的理解和热爱,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发扬。高校戏曲教育机制也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效教育机制,投入和发展都贵在坚持,是高校普及戏曲教育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