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以“核心素质教育”为方向的 钢琴基础教学及教学实践

2021-11-13 12:44杨桂琳
乐器 2021年11期

杨桂琳

摘要:研究结果表明,脑神经元的打开是有序的。孩子的听觉神经和动作神经两大感官系统是人类最早成熟的。从出生起就对音乐很敏感,甚至还在没有出生前,音乐也以各种传播形式传到孩子的耳朵里。幼儿学习钢琴的过程正是对听觉、动作两大神经系统的有效刺激。所以本文认为,幼儿音乐启蒙中,结合孩子的听觉和动作两大感官器官的生理特点,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多发挥孩子的“听”与“动”的特点,以“核心素养”教育为前提,让孩子走上快乐的音乐学习之路,希望能为从事钢琴基础教学的老师和家长带来帮助。

关键词:脑神经元  儿童性格特点  钢琴启蒙

在儿童脑发育的关键期内,某些脑功能的形成与发展比其他时期更容易,一旦受损伤,也表现出更强的康复或补偿能力,如果在该时期内,儿童可以获得适宜的刺激和经验,那么,脑功能可以获得较正常的发育①。

发达国家制定了脑科学研究的长远计划,并宣称21世纪是“脑科学时代”②。所以,对于脑元神经的有效刺激是幼儿启蒙教学的重点和价值所在。

音乐教育与神经科学

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育神经科学》开启了一场有关音乐教育与脑科学、心理学者、神经科学之间的对话,展现了新兴的教育神经科学在音乐领域里的前沿性研究和实际运用价值。美国心理学家弗朗西丝·H.劳舍尔 (Frances H.Rauscher),与德国音乐教育学博士尔弗里德·格鲁恩 (Wilfried Gruhn)以跨界交叉的科学研究对该领域进行了细致的理论。

在这本书中阐述了两个重要的理论值得我们注意:其一神经元的打开是有序的;其二神经系统细胞“用进废退”。换句话说,幼儿的早期开发对一个人的一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000年,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公布的《人类大脑发展》信息中称:神经元突触的形成来自于早期经验③。而大脑最先成熟的感官能力便是听力。越早通过音乐艺术学习,就越早开发孩子的大脑。这些科学研究理论给我们对幼儿大脑的开发打开了一扇智慧之门。毋庸置疑,艺术是打开人类智慧最好的方式,而接触音乐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选择一门乐器,而中国作为钢琴大国,钢琴琴童是世界上数量最大,最为庞大的群体。

弹得好先会“听”

有一件事不能被忽略:处于启蒙阶段的学生对“声音”的感知。2020年著名钢琴教育家赵晓生先生撰写的《少年儿童钢琴启蒙教程》正式出版。赵老师在教程前言中一再强调的“开启天聪”,特别强调了“听力”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钢琴基础启蒙教学中,较为重视“打基础”,但对“声音”的教学并不多。一个没有经过听觉训练的学生是无法清晰听到自己演奏有多少错音,错误节奏的。因此,如果一个老师没有在教学中引入“听”觉练习,这将是钢琴教学中的严重缺失。“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为什么那么重要,甚至应摆到学习音乐的第一位去考量。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在钢琴学习初期,学生的学习处于“模仿”游戏。音乐是由声音组成的,不同音色、节奏的变化,都需要学生“听”出,所以由“听”的对才能引出学生“做”的对。所以在钢琴基础阶段学习中,“听”的练习同时就是进行“动作”的训练。两者协同进行,才能让学生积累和模仿出美好的声音,最终形成正确的演奏方式,和音乐审美品位。

按年龄特点划分幼儿启蒙听觉训练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级音乐实践”阶段。从1岁开始到3岁左右,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初期社交能力。“初级音乐实践”是利用音乐的基础元素,来刺激孩子的多种能力,包括听力、模仿和语言能力,借助音乐的元素会让孩子很快地获得这个能力。激发听觉神经,挖掘耳朵对声音的敏感度。

第二阶段“基本音乐实践”阶段。3岁到4岁至段被称之为“基本音乐实践”,“初级音乐实践”和“基本音乐实践”的特点基本相似,课程设计的内容包罗万象,给予孩子大量的歌曲和声樂、各种乐器的音响,并通过“听”引发联想。可以配合身体动作、舞蹈,或者简单的打击乐器,建立感知和体验。

第三阶段“基本音乐实践”的乐器引导课程。5~6岁或者以上的孩子,感官的敏感性已经建立了,“听”的能力具备后,逐渐从“模仿”化的学习向思维逻辑发展,此时可以引导孩子学习演奏乐器,能比较顺利地理解演奏乐器的逻辑关系。

钢琴启蒙教学重点及实践

众所周知,中国与西方国家对于钢琴启蒙教学在思想上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我国的音乐启蒙器乐教育长期受到专业音乐教育的影响,对于启蒙阶段的钢琴教育一直带着“专业”的眼光和标准,但随着国内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内专家们也逐渐意识到了钢琴启蒙教学的意义并不仅仅是教会孩子一门音乐才艺,而是对人整体素质的教育初始,尤其现在“双减”提倡的“核心素养”教育。笔者在德国留学期间系统学习的钢琴启蒙教学法,从“听力”“模仿力”两大方面探讨启蒙阶段的钢琴教学实践方法。

第一阶段“初级音乐实践”(听觉的建立)

“初级音乐实践”1~3岁的幼儿基本技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发展,让幼儿建立自我认知,是个人行为的控制和融入新的人类社会前的实践。

钢琴教学实践:在这个阶段,让孩子接触钢琴就像是接触一件巨大的“玩具”。随着孩子在音乐和运动驱动的环境中伴随孩子成长,并学习在这件大玩具上创建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乐趣。钢琴是孩子生活中的角色和情绪表达,钢琴的高声和低声区,在孩子的耳朵里就是“小鸟”和“老虎”,或者是“开心”和“悲伤”④。

1.在钢琴课程上建立孩子的“游戏愿望”。幼儿每一种独立的,自我启动的尝试、试验和学习的方法都将列入其个性化教学中要被教师考虑在内,同时幼儿的实验性行为,假设和灵活决策的勇气将要得到教师的奖励。

2.提倡幼儿自我评估,教师应推迟自我的判断,强化幼儿的自我评估。教师应帮助孩子克服失败和挫折感。对幼儿来说,通过提示和练习,产生出的结果也是很重要。教师的角度来看,“初级音乐实践”中的游戏并不是无意中发生的。

3.善于利用小工具和音乐教具。众所周知,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成功之处,就是在音乐早期教育中,音乐教育的开发与使用,增加了孩子们对于初尝音乐的兴趣,增加了他们的参与度和体验。在最初的音乐学习中,简单的打击乐器可以丰富钢琴的音色,让音乐“听”起来有趣,增加他们对音乐的想象力,让耳朵喜欢好听的音乐。

第二阶段“基本音乐实践”(听觉的培养)

3~5岁的孩子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这时期是一个关键的过渡时期。听觉能力建立后,到这个阶段开始对“听”有所要求。“听觉”的成熟和能力的提升,会带动孩子其他需求和能力的学习。

对于3~5周岁儿童期的孩子需要设定明确的9个目标:

1.从生命的开始就要其享受音乐和舞蹈的韵律。

2.提早发现、保持和发展孩子的音乐潜力。

3.保持和扩展孩子自我表达的可能性。

4.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创造的潜力。

5.在整体发展(情感、感觉、运动、语音、言语、认知和社交)方面获得成年人的支持。

6.加强和丰富与父母的纽带关系,感受安全感。

7.自我感觉。

8.发展自力更生。

9.发展自己与音乐的关系。

钢琴教学实践:

1.器乐教学满足个性化心里需要。“基本音乐实践”基础是孩子个性化教学的初始阶段。(例如通过乐器演奏的个性化单独教学)。期间包括了与其年龄相符的乐器和音乐风格的认识,此时不建议选择太难的乐器,建议选择比较容易上手的打击乐器和具有標准音高的乐器。钢琴其实是一件适合用于音乐启蒙的乐器。在国内外均有公认。

2.帮助孩子顺利建立与钢琴的情感链接。孩子在器乐演奏中才能感受到音乐的乐趣和音乐的强度,这样才能踏上通往更高的音乐殿堂之路。

3.在钢琴教学基础上配合打击乐器。和“初级音乐实践”不同,在这个阶段打击乐器的配合要根据音乐的发展进行,老师要规定学生按照音乐的情绪、节奏等要求进行配合。增强对音乐的理解,挖掘和建立孩子的乐感和节奏感在这个阶段是很重要的。比如初级曲目《十个印第安人》曲目节奏欢快,可以采取随打击乐器木槌和小钟琴与音乐配合的演奏,激发孩子对于这首乐曲的感受,从而形象地理解断奏等基本功的掌握。适合儿童乐器还有:小手鼓、手指钹、音色木、大鼓等,几个孩子可以同时演奏等。

4.在钢琴课上鼓励综合融通的音乐能力。“基本音乐实践”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想法并探索他们的创造力。每个课程都要为幼儿个性提供充足的乐趣,通过唱歌、跳舞和乐器演奏来促进认知发展。需要从音乐的本质、律动、感知、思维概念的形成、反应能力,甚至包括儿童之间社会互动以及其个性表达来加以训练。这期间要学习感知音乐,学会与音乐相处,掌握教师教授的音乐练习基础知识,学习区分音乐要素,学习将音乐与空间、伙伴、集体和物体关联,学习构思动作。

第三阶段“基本音乐实践”的乐器引导课程(5~6岁学龄前孩子)

奥尔夫说,音乐教学不是从音乐课开始的,而是从演奏课开始的。乐器引导课程是一门专门让孩子来认识各种乐器的课程。钢琴作为标准音高的乐器,具有很强的优势。是一件特别适合音乐启蒙的乐器。目的是要让孩子先去了解乐器,甚至是把乐器作为一种玩耍的玩具,把演奏和练习视为游戏。

钢琴教学实践:

1.教师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展示机会。多给孩子创作“听”的机会,听到自己也听到别人,而家长要在这个阶段配合老师的工作。

2.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挖掘和加强兴趣是这个阶段的关键。客服性格障碍为学习前提,逐渐引入乐理知识。引导兴趣同时,恰当地激励和支持,克服学习障碍,用舞台激励学习,对音乐产生兴趣、动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的教学要全面。教学中注重音色的设想,这在国内钢琴基础教学中比较匮乏,可以借鉴一些国外钢琴启蒙教材的作品来启发孩子演奏。

4.教师要懂得发现学生的优点,而不是在错误上不断强调错误。在课堂上发现孩子的能力和天资,要懂得因材施教,对于害羞的学生要以鼓励和赞扬为主。对于调皮爱表现的学生要有所收敛。

乐器引导课程所要达到的其他目的为:

1.引导孩子们进行充满乐趣的音乐活动。

2.鼓励积极参与音乐。

3.承认音乐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4.通过有针对性地使用声音,乐器和动作来提高体验和表达能力。

5.通过提高听觉和辨别能力来提高感知和注意力。

6.对音乐环境进行批判性和宽容性的探索。

7.通过与音乐的自由和约束运动来协调运动。

8.体验现在和过去的音乐。

9.提供有关音乐和音乐生活的信息和知识。

注释:

①脑科学研究的临床和教育学意义:沈晓明 第七届全国(内地、港、澳)“儿童发育与行为科学”研讨会。

②同①

③Center on the Developing Child  C.A.Nelson (2000).

④黄因. 琴童妈妈100问,湖南文艺出版社。

参考资料:

[1]黄因. 琴童妈妈100问,湖南文艺出版社。

[2]周海宏:艺术到底有什么用? 读写月报. 2019,08。

[3]侯颖君:赵晓生《少年儿童钢琴启蒙教程》:开启天聪,《音乐爱好者》,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