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呈君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批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国民的种种劣根性,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具有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小说除了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主人公阿Q之外,还生动地刻画了两个读书人的形象,分别是假洋鬼子和赵秀才。本文就探究一下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
一、相同点
1.假洋鬼子和赵秀才同属一个阶级
他们二人都是大家少爷出身。假洋鬼子是钱太爷的儿子,赵秀才是赵太爷的儿子,“在未庄只有赵钱两姓是大屋”。二人同属于资产阶级。在未庄,他们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他人,自然不会跟穷人站在一个战线。在小说中,他们对小D和阿Q没有丝毫的同情,肆意地嘲笑、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人。
假洋鬼子每每见到阿Q,都会扬起手中的哭丧棒,使劲敲阿Q的脑袋。后来,假洋鬼子投身革命了,阿Q听闻后也想参加革命,便打算去投靠他。可是假洋鬼子一见阿Q,就马上举起手里的哭丧棒,勒令阿Q “出去”。 但是,当时赵秀才来投奔他时,他则表现出亲切的神情。赵秀才对阿Q这种“下等人”也是毫不留情的,时常剥削身无分文的阿Q。在假洋鬼子和赵秀才的眼中,阿Q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不该受到尊重。
不论是假洋鬼子还是赵秀才,都是富裕阶层的成员,与底层劳动人民是彻底对立的。从假洋鬼子和赵秀才的身上,我们完全看不到他们对劳动者的同情。
假洋鬼子和赵秀才都是革命的投机者。当革命的风潮席卷到未庄时,本来关系颇为微妙的假洋鬼子和赵秀才一下子就变成了“志同道合”的“战友”,二人一起去静修庵闹革命,将里面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挥倒在地,宣称未庄已经革过命了,但是走的时候却顺走了一个宣德炉。可见,他们并不是真的想参加革命,而是想打着革命的幌子为自己谋取利益。
二、不同点
1.假洋鬼子和赵秀才所代表的势力不同
假洋鬼子是半洋半封建势力的代表。在《阿Q正传》中,假洋鬼子是土绅士和洋绅士的“混血儿” ,既有封建性 ,又带着洋奴气息。假洋鬼子是钱太爷的儿子,是阿Q最厌恶的人。一开始,他在城里的洋学堂学习,后来不知怎的又跑到东洋去了,等到半年之后再出现的时候,他身后的辫子就不见了。为此,他的母亲哭诉了好几回,他的老婆也跳了几次井。之后,他的母亲为他找了个借口,说他的辫子是被人灌醉了之后剪去的。阿Q偏不相信这个说辞,称他为“假洋鬼子”。假洋鬼子是土地主和洋绅士相结合的产物,思想上既有保守的一面又有新潮的一面。
赵秀才则是封建势力的卫道士。赵秀才还不是秀才的时候,也曾“点灯读文章”,是下过苦功夫的,是一个读书人的形象。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却不像是一位知书懂礼的君子,而像一个面相凶狠的恶霸。他时常拿着一个大竹杠站在阿Q面前,嘴里骂骂咧咧的,边喊边拿大竹杠狠狠敲阿Q的头。他身为知识分子,对劳苦大众没有丝毫的同情,动辄打骂,是典型的势利的卫道士。
2.假洋鬼子和赵秀才对待革命的态度不同
当革命席卷未庄时,假洋鬼子是主动去适应和参与的;赵秀才则是被动地接受。二人虽然都属于革命投机分子,但是假洋鬼子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甚至最后将革命大潮引向别的方向;而赵秀才对待革命的态度则是矛盾的,既轻视又不得不顺应。平时,他对阿Q恶语相向,曾扬言要将阿Q赶出未庄。在未庄,他摆出的是一副主人的做派。但是,当革命的消息传来,他被吓得坐立难安。当听到阿Q “要造反”的嚷嚷后,更是被吓得六神无主,不得不盘起辫子,到处花钱找关系要钻入革命的阵营。
总而言之,假洋鬼子和赵秀才分别代表了新的和旧的官僚绅士。带着不同的目的,二人化身为了革命的投机分子,从内部腐蚀革命,使得中国的革命复兴之路变得更加艰难。
(作者單位:泰州市姜堰区罗塘高级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