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萍
摘要:所谓迁移能力就是教师可以在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将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融合,把之前在化学课堂中学过的知识、定理渗透在即将要掌握的新知识中。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不但能让学生开始举一反三,事半功倍地掌握新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复习之前学过的内容,并把两部分知识进行结合,加深自己对化学内容的了解。本文从明确迁移方向、着重迁移训练、把握生活迁移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迁移能力;教学策略
前言: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迁移的方法,不但有利于学生高效率地完成课堂难题,让学生也“耳濡目染”的学会迁移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举一反三的掌握新知识,甚至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之前自行预习的时候,就领悟了这部分的化学知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所以,教师应该在初中阶段的化学课堂中合理地利用迁移能力,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指点学生逐渐加深自己对化学知识的掌握。
一、注重学科之间共通性培养迁移
化学作为初中新出现的一门学科,学生在此之前从未有过接触,化学知识可以说基本为零。而化学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下,准备好自身的耐心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学会应用一定的教学技巧——利用学科之间的互通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逐渐形成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在初中生的这一阶段,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十分强大的,教师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学生的能力基础,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讲解上课的讲解内容。
比如,在做相关的化学实验时,教师可以与其他的任课老师(最好是生物和物理两门学科)进行探讨,找出三门学科之间实验的共性,同时找到化学所独有的化学实验的特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对于生物和物理这两门课程上的实验基础,为学生有的放矢的讲解课程内容,高效地完成教学内容。
再比如,我在讲解“化学方程式”时,我可以通过和数学老师的探讨,询问数学老师学生对数学方程的本质理解,抓住重点之后,我在讲解“化学方程式”时,首先可以简单地提及数学上所学的方程,减轻学生对于新知识的陌生感与恐惧感,使得学生能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本质上做出熟悉的判断,总之,化学作为新出现的学科,教师必须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利用学科之间的共通性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着重迁移训练
教师在化学课堂中合理利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新内容后,还应该让学生多加练习,巩固知识。教师在给学生提供知识训练时,应该要注意让思维变得更活跃,避免之前呆板的思维方式,养成学生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展開创造创新,全方位地让学生展开训练,使训练变得更有效率,使学生可以轻易地掌握知识。
比如说,在“酸和碱”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我先是给出了学生这样的一个方程式,生石灰与水反应方程式为:CaO+HO===Ca(OH),然后让学生在这个方程式的基础上,分别去猜想氧化钠与水反应、氧化钾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在仔细思考后,得出了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O+HO=2NaOH,氧化钾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KO+HO=2KOH。虽然,有一部分的学生无法得出化学方程式,还有一部分的学生因为不够细心而出了错,但我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迁移的方法,还能在变式训练中脱颖而出,提高自己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创新性地提出问题,还能打开学生思维的活跃度,让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再那么死板,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化学思维,让学生的成绩能够得到质的飞跃。
三、把握生活迁移
学生在化学课堂中掌握的化学知识最后还是会应用在生活中,只有掌握了化学知识,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碰见化学现象时不那么惊讶和惊奇。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的教师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应该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一观点,所以教师应该将生活渗透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用学习的化学知识在生活中“排忧解难”。
比如说,在“碳与碳的氧化物”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舞台中的白雾散后,为什么没有水珠出现?接着,我就开始给学生讲授这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接近尾声后,我又问学生这个问题,这时候学生就可以完美地回答这个问题了。教师又向学生提问,家里水壶中的水垢应该怎样去除呢?学生回答:“可以在水壶中倒入醋,让醋和水垢发生反应,这样就能将水垢彻底去除。”因此教师将生活渗透在化学课堂中,不但能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的实践性,还可以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潜移默化去引导锻炼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更有效的帮助学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去掌握了解化学知识,提升学生化学学科的素养能力,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化学知识的海洋,进一步去探索、去研究。
参考文献:
[1]邵秀珍.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J].试题与研究,20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