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珍
摘要:在推进中学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之中,各种创造性的教学策略备受瞩目,教师需要着眼于学生身心成长发展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协调各个阶段的教育工作,实现环环相扣,为学生的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保驾护航。其中中学阶段的五育和谐发展非常关键,这一点对教师的基本功是一个较大的考验。教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深入了解五育和谐发展的内涵及价值,进而调整工作思路,确保对症下药。
关键词:中学"五育";和谐发展;几点思考
引言
素质教育与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着眼于这五大教育环节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以及自主完善。现代教育教学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教师需要抓住根本所在,了解目前的教学现状,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以及竞争力。引导学生自由发散,实现多种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利用,确保学生有所收获及成长。
四、中学"五育"和谐发展的内涵
作为中学教育阶段中的重点以及核心,五育不容忽略,五育也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最为关键,教师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着眼于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以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为基础,了解民族伟大复兴的为进程。通过对多种教育元素的有效分析及研究,针对性的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不同能力目标的简单设置非常关键,教师需要以感召力、创造力、承受力、体悟力以及执行力为基础,着眼于当前的教育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对症下药。
五、关于中学"五育"和谐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德育——感召力
作为五育中的重要组成,德育非常关键,同时实质的教育教学要求相对比较严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需要以德育教育目标为基础,关注对这一教育板块的进一步调整以及分析,以感召力为依据,明确这一教育目标的核心要求。着眼于新时代背景下的德育教育现状,通过对学生思想层面的教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礼仪、心理学和管理学,掌握不同的技能,保障學生能够主动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一定的话语权以及德育感召力。教师则需要关注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及时纠正,让学生能够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主动为民族复兴做出自身的贡献,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不断塑造完善的人格。
(二)智育——创造力
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要求非常严格,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不容忽略,只有具备一定的创造力,才能够在参与经验的市场竞争时获得一席之地。教师需要结合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质要求,明确智育的重要目标,关注智能、技能与知识之间的有机整合,有目的、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注重对现代化人才的有效分析。打破教学常规,明确各个阶段的教学重点以及难点,结合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背景改革教学模式,实现多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确保学生变得更加主动和积极,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及水平的稳步提升。
(三)体育——承受力
在开展体育与教育工作时,教师需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关注对身体健康指标的分析及研究。生理健康以及心理健康最为关键,教师需要以承受力为基础,明确体育教育目标,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磨砺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能力。将常规性锻炼和常规性考核相结合,确保教育教学的规范性,注重学生的协调性、爆发力以及耐力的针对性训练,挑战学生的极限。其中心理辅导以及挫折教育非常关键,这一点是心理素质教育中的重点,教师只需要着眼于学生的身心成长要求,有效调整教学思路,了解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多种育人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和精神。
(四)美育——体悟力
体悟力离不开学生的自主感悟领悟以及体验和体会,教师则需要关注学生的自主体验需要,让学生主动了解艺术的真谛,进而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体悟力也要求教师着眼于学生的自主体验情况,关注对多种美学元素的深入分析以及有效整合,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让学生自主分析和判断,鉴赏不同的美学元素以及优秀的作品。这一点对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及创新也有非常关键的影响,学生也能够站在艺术的角度自主思考人生,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五)劳动教育——执行力
劳动教育的实践性比较明显,对学生未来竞争力和适应力的培养和发展有重要影响。教师需要明确的不动教育板块的重点以及难点,关注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做到热爱劳动,主动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困难,高效独立地完成各种劳动学习任务,真正实现精益求精,这一种教育模式对学生的长远成长有重要影响。
结语
在推进中学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五育和谐发展被反复提及。教师需要注重前期准备工作,了解学生的基础,积极实现多个教育环节的有效落实。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多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及优化利用。
参考文献
[1]朱均玉. 关于中小学"五育"和谐发展的几点思考[J]. 现代中小学教育, 1991(4):5-7.
[2]曹淑君. 创建和谐校园 培养跨世纪人才[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5, 000(007):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