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圣安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文言文题材众多,类型丰富。如何让教师教得容易、学生学得轻松?本文根据文言文的文本特点,结合教材具体选文,阐述了以趣激趣、以读促读、以写助写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文言文 教学策略
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之瑰宝,其凝练的语言、精辟的论述、深邃的思想,无不让后人折服。经过千年积淀留存下的优秀文言文,更是经典中的经典,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传承和发扬。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文言文并未得到充分重视,普遍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为此,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对文言文的编排,较之以往各种版本的教材,在多方面都做了调整:数量明显增加,选材更加丰富,年级分布有所提前。如何让文言文这块文化瑰宝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大放异彩,使教师教得容易、学生学得轻松?本文根据文言文文本特点,结合统编教材具体选文,探讨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意义与策略。
一、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一)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促进
语文教学的要务之一是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和适应实际需要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基于此,统编教材在文言文的编排上进行了精心设计和大胆调整,选编的文言文篇幅短小精悍、语言凝练简洁、意蕴深厚绵长,是培养学生语感、进行语言积累、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良好文本载体,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
(二)对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提升
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丰富的语言形式不仅锤炼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品质提供良好的训练路径。文言文字、词、句淬炼考究,蕴含思想逻辑性强,这样的教学内容既便于学生记忆、理解、应用等初级思维的训练,也利于分析、综合、创造等高阶思维的开启,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珍珠,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文化精髓,在字里行间散发着绮丽的芬芳,历久而弥新。文言文教学的意义在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永不褪色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最大化,最终达成创造性传承与发扬光大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一)以趣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言文字难认、句难读、意难会,历来在学生心中都是晦涩难懂、令人生畏的学习内容。教学文言文,只有通过一系列充满趣味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趣味中思考、在趣味中积累、在趣味中感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扫除学习畏难情绪,才能激起他们走近文言文、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文中“耒”字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陌生,但与“耒”有关的“耕耘”等词却是学生熟悉和频繁使用的。“耒”作为一种农业工具,与小学生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如果教师枯燥讲解,学生不易理解,即使在课堂上会认,课后也会很快遗忘。此时,教师首先可适时出示“耒”的图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形象生动地将学生不熟悉的事物展示在他們面前,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这种农业工具的认识。接着再出示“耒”字字形演变动画,帮助学生通过字理识字,使独立的汉字与其含义建立联系,更有利于“耒”字迁移到其他字词的运用中。
(二)以读促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积累,在读中体悟。学生只有在有声有色、入情入境的诵读中,方可解其意、品其文、悟其理。借助多种形式的读,直至能吟咏诵读,能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独特的语言形式的感知与积累,进而品味文言文之美。
1.初读感知,读通读顺
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面对生僻的字音、难断的节奏,从心底觉得文言文很难。此时进行充分的自由朗读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文章第二自然段中出现很多生僻字,学生如果没有充分朗读并完全解决准确读音问题,会直接影响接下来更深层次的学习与感悟。这时,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朗读时间,让他们逐字逐句读通读顺,并注重个别检查,要求初读时读准字音。
2.细读理解,读好停顿
统编教材从第一篇文言文出现,就有“注意词句间的停顿”的目标要求,读好停顿是理解文义的基础,而理解文义又是读好停顿的前提。
教师范读往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在聆听教师范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及时纠正字音、分清节奏、掌握基本诵读技巧,还在理解文章主题、把握情感基调上有清晰的认识,对理解文义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设情境表演读,在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内容上可以发挥较好作用。学生在情境中自导自演,不仅对语言内容进行自我内化,同时还可以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一文,学生扮演老人、小孩和青年,以不同身份分别质问楚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学生在表演读的过程中对这样的质疑进行深度思辨,会对作者最后发表的议论有更明朗的理解,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语言自相矛盾的荒谬。
3.精读品析,读出韵味
统编版教材中的文言文,无论是历史故事还是寓言故事或是散文,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言意兼得,在细读理解文本之后,还需要通过精读品析,读出文言韵味,最终实现得言得意。
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通过词句理解大闯关以及多种形式的细读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默读思考:从具体哪些语句能感受到杨氏子甚聪惠?学生在静心默读、勾画、批注与交流的过程中,对杨氏之子有了全面的认识,在反复朗读杨氏子的回答中发现语言精妙之所在。至此,教师借机带领学生配乐赏读,此时的诵读已入情入境,韵味十足。
对于韵味悠长的文言文,可将传统吟诵带入课堂,学生在教师带领下曼声吟哦,文言文的语言美、音韵美便在琅琅书声中氤氲开来。
(三)以写助写
随着文言文学习数量的增加和不同表达形式的累积,教师要把握文本读写训练点,引导学生将已经内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在炼字炼句过程中,学生语言会随着文言文语言特点得到逐步改善与提升,有助于学生白话文写作。
在深入理解文本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补充留白。例如教学《杨氏之子》,当学生反复品读杨氏子反驳孔君平的话之后,教师适时追问:“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孔君平会有什么动作?什么表情?又会怎样说呢?请你继续接着这篇文言文往后写。”任务一抛出,学生纷纷奋笔疾书。一学生写道:孔君平听闻大笑,曰:“杨氏子果然名不虚传,聪惠过人!来日可为国之所用也!”仿写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表达句式,促进对文本的理解,更能增加语言积累,提高文学素养。
总之,在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学生年段特点,深入浅出,将文言文融入趣味学习活动中,带领学生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情趣,感受语言魅力。情趣与理趣完美融合,这块教学改革的“死角”自然会渐渐苏醒、鲜活,散发出其独有的文化魅力。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