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1-11-13 09:45吕培培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29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策略小学语文

吕培培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核心素养的综合型人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更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策略

目前,有些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过于看重学生的分数,语文教学重知识技能训练、轻语言建构能力及审美能力等诸多素养的涵养。在具体的学习中,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品味、感悟语言文字的时间和空间,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受到限制。为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就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探索。

一、以情境为载体,促进语言建构与运用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向他们提供有意义的、与文本内容贴合的情境,引领学生咀嚼文本中的语言材料,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鲜活的文字所传达的情意,形成相应的语言文字经验,尝试总结出语言规律,从而促进其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提升语言素养。

案例一:五年级上册第21课《四季之美》

课堂初始环节,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用投影仪向学生呈现四幅美丽的画卷,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使其为四季中经常被忽略的四个时刻而陶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文本语言:第一幅是春天的黎明之景,刚露头的太阳散发出微弱的光芒,由暗到明逐渐将整片天空渲染;第二幅是夏天的傍晚之景,温热的风吹动一片草丛,栖息在草中的萤火虫不时地眨着眼睛奔向夜空;第三幅是秋天的黄昏之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四幅图画,感受动态之美,并从文中找出让自己感到新鲜的词句,细细品味,体会作者恰到好处的描写。如“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倦鸟归巢时的动态描写让人有一种静谧与温馨感觉,而“成群结队、比翼而飞”又让我们感受到大雁南飞时的辽远……学生对词句品味和体会的过程,其实也是语言由陌生到熟悉的内化过程,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最后,学生凭借从文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尝试描写身边熟悉的一处景致。

《四季之美》美在画面,美在语言,美在独特的视角。案例中,教师营造了与文本内容相匹配的情境,有利于帮助学生与文本语境产生共鸣。将学生置于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对课文中新鲜的词语和句式进行体会、比较、积累,学生感受到语言品读与积累之乐,汲取文本营养之后能够跳出文本,进行迁移训练。

二、以问题为引领,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

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教师就不能一味地传输基础知识,而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要依据所学文本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以此来引发学生对文中某个情节、某个片段的质疑和思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和探究逐步获得正确的答案,让学生在文本内容中自由驰骋思维,促进其思维品质提升。

案例二:五年级下册第18课《威尼斯的小艇》

在学生把握课文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启发性提问:“请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印象中的小艇长什么样子。”通过这一问题将文本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促进学生由教材到现实生活的迁移。学生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描绘了相关船的样子,如:船头和船尾都是向上翘起的,像弯弯的月亮;小艇开起来“嗖”的一下驶出很远,行动非常快;小艇很灵活……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启发:“那么你能谈一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小艇吗?”这一问题可以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文本中所运用的方法。

案例中,教师设计了两个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散,使学生通过细致观察来体会作者对小艇的描写,不仅增强了对威尼斯小艇特点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提升思维品质。

三、以赏析为核心,促进审美情趣的形成

文本朗读与赏析,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和情境之美,有利于学生有效感知文本所营造的独特意境,促使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增强审美体验。因此,教师要以文本赏析为核心,使学生通过对字、词、句、段的品味与赏析掌握文本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并尝试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带入进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美读,促进审美情趣的形成。

案例三:五年级上册第22课《鸟的天堂》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从大榕树的静态描写部分开始来品读和赏析文本:“这部分写了榕树的哪些特点?”通过思考和推敲,学生能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如“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写出了榕树的茂盛,“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写出了榕树的大,“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写出了榕树的生机勃勃。学生在头脑中构建起课文中所描述的大榕树静止状态的美好画面,体会榕树的“静态美”。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品读动态描写,对“到处……到处……我注意地看着……看清楚了这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这段话展开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描写两个到处和这只、那只、另一只”,感受百鸟飞鸣热闹欢腾的场面,体会鸟儿的“动态美”。指导感情朗读时,恰当地运用语气和节奏,引领学生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来朗读:静态描写要读得深情舒缓,动态描写要读得欢快惊喜。通过品析和美读,学生不仅体会到了文中景物的动静变化之美,还逐步把握了作者的内心情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在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的语言,并通过层层引导来提升学生的言语品位,让审美走向高雅、活泼和情趣。教师通过自身简洁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体会到文本的语言美(动静之美)和情感美,捕捉到作者的内心情感,促进审美情趣的形成。

四、以文化为重点,促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先进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在习得语文知识的同时丰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受到先进文化思想的感染,从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传统节日文化的文本内容,引领学生共同剖析文本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具体的认识,促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案例四:五年级下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首先,向学生介绍文化遗产并非仅指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技艺、民俗活动以及节日习俗等,以此调动学生以往的认知经验。其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学生结合以前的学习、游览经历及看过的影视剧在小组内说一说中国有哪些世界文化遺产,学生可以根据亲身经历进行交流,如:去过长城、游览过黄山奇景等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端午节民俗赛龙舟、吃粽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最后,回归到习作中,引导学生用笔展示文化遗产的魅力、书写祖国山河的美丽,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案例中,教师担起了传播中化传统文化的职责,依据小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感染,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最终达到自觉地传承优秀文化的目的。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展开教学,以情境为载体、以问题为引领、以文本为核心、以文化为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和认同,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养的人。

参考文献:

[1]顾伶俐.基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有效渗透[J].安徽教育科研,2019(21):46-48.

[2]田子香.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J].课外语文,2018(12):156.

[3]于登虎,刘印华.浅析如何有效渗透核心素养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J].中华少年,2018(1):28.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策略小学语文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