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庆园
宋代山水散文类型丰富,数量众多,在中国古代山水散文发展史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从文化视角和文学视角对宋代山水散文进行研究。
一、宋代记体山水文的内容书写和文体类型
受到唐代以及东晋南朝时期记体山水文的创作经验影响,宋代记体山水散文的发展获得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后世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而所谓山水散文,主要就是对山水景色以及作者游览感受进行描写的一种方法。
(一)单篇山水散文中对于名山大川的描写
相比于晋唐时期的山水散文,宋代时期的单篇山水散文,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在文体形式内容等方面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与此同时,作者的身份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在东晋南期,山水散文的作者及内容大多是以当时的佛、道教徒和名山为主。中唐时期山水散文作家已经不再局限于道教徒或者是佛教徒,如柳宗元以及元杰等,都是较为典型的代表,且书写对象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名气不显的小山水。
而宋代文人在对名山大川进行书写时,继承了晋代和唐代的书写方式。首先,宋人在山水散文的书写方面,与东晋文人类似,好将名山大川作为写作对象。其次,宋人并不拘泥于名山大川,其在写作当中也学习了唐代人文的书写习惯,经常会对一些小的景观进行描写。例如,在一些单篇山水散文当中,经常会看到宋人对大山大水中的一个小景观进行描写,或者是对其周围的一些景观实施延展性描写。例如,宋代有关庐山的散文,概括性描写的作品有《游庐山记》等,而更多的则是选取小景观进行书写的文章,如《归来馆记》《识山堂记》等。这种针对小景观进行详细描写的散文,往往会比一些全景书写的散文更有深度。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大景观就是由无数小景观组合而成的,如果失去了小景观,那么大景观的整体形象也会出现韵味缺失的情况。而在大景观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小景观进行描写,更有助于山水整体形象的形成与发展。
(二)专门性的山水散文
虽然单篇山水散文对于小景观的描写更加细致,但受到篇幅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散文往往无法将山水名胜的形象全面地呈现出来。而专门性山水散文则可以帮助我们对某个山川河流进行全面的了解。在宋代,由于其土地资源辽阔,涉及诸多具有较大规模的山水名胜,因此这也为宋人山水散文的撰写提供了支持。例如,《龟山志》《九华山新录》等,这些散文具有清晰的结构,而且信息更加完整、全面,这种描写优势是单篇山水散文无法比拟的。
二、宋代山体散文的文法及写景创新
宋代经济繁荣,国民生活水平较高,文人墨客崇尚山水游览,从而诞生了诸多山水散文。这些散文从多层次、多角度对山水之美进行了充分展现,在实现对前人作品及方法有效创新的同时,也为后世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朝夕四时之变
宋代山水散文在撰写的过程中,都会在全文当中设置一个主线,例如,将时间作为主线,对某处景色在不同时间的变化进行描写;将游览踪迹作为主线,对游览过程中的景色变化进行描写;以方位为主线,对各方位的景色进行描写;等等。将时间作为主线的山水散文作品,其在景色描写的过程中,往往能够根据时间的流动,对景色的变化进行展现,包括阴晴变化、朝夕变化等等。例如《苍梧台记》,作者沈括就对日出前后游览苍梧山的所见所感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其在黎明前开始登苍梧山,看到了苍梧山日出的整个过程。起初,在太阳升起之前,其并没有对自身登览进度加以描写,只是交代光线昏暗,远方的景观还是一片混沌。而在太阳升起之后,作者通过“光影仰射”以及“隙丽上指”明确了自身的登览位置,表示自己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区域,随后,沈括又对太阳升起之后,山上以及海洲的景观进行了描述,从中体现了时间变化对苍梧山以及周围景色的影响,同时也对其登览苍梧山的进度进行了暗示,整篇散文的构思可谓绝妙。
与此同时,在宋代散文当中,以月夜游览为主题的散文作品也较为常见。如《赤壁赋》《中秋游石湖记》等,都是对夜色下山水景观的描写。且一些文人会将月亮的推移作为描写的主线,对夜间各时段的山水景象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如《石洞记》就描写了月圆之夜作者与友人在溪潭之上宴饮,感受山水清幽带来的意趣。在作者描写中,其对月亮升降的描写,不仅写出了相应的时段的景色变化,同时还用景色变化对时间的推移进行了展现,实现了时间与景色的紧密结合。
而除了对一天之中山水景色的变化进行描写,宋人还擅长运用对比手法对景色的季节变化以及阴晴变化进行描写。如《重游骑冈记》,将甲子日作为界限,对骑冈晴日和雪后的景色变化进行了描写,其通过对比手法对所在区域景观的四时之变进行了展现,体现了山水四时皆美的观念。
(二)静态观览与移步换景
第一,静态观览。正常情况下,山水整体形象需要观赏之人处于景观之外进行概览,或者是远观才能产生更为真切的感受。而采用眺览的方式对山水景观进行欣赏,往往不会出现过分拘泥于细小之物的情况,如花、草、树、木等,更多地则会应用“以类相从”或者按照方位顺序的方式进行景色的描写。这种描写方法,能够将山水当中的各种景观串联成一幅独立、完整的山水画面,大大增强了各类景观的协调性和统一性。例如《秦潭记》,作者仅用了寥寥几句就对秦潭周围景观进行了勾勒。之所以会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描写,主要是由于很多观览之人都是以静态的方式对周围山水进行观览的,而在观览者自身关联位置不发生改变时,其看到的景色往往也是没有变化的,所以就出现了观景之后,作者大多会按照方位顺序对周围景观进行描写的情况,这种描写方法能够让人更为直观地感受作者看到的景观环境。但在应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虽然景色描写较为全面,能够保证整体感,但也容易出现重点不突出的情况,也因此,宋代山水散文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改变了这种描写方法,在山水散文撰写中,已经可以突出重点,并做到详略有致。如《玉髓泉记》,其主要利用总分结构来描写山间泉石,不仅详略有致,主次相从,能够让人准确把握重点,还能帮助人们大致地了解其中山水的整体形象。
除此之外,宋代山水散文还经常会采用衬托的方法对山水之姿进行描写。例如《盘古山记》,不仅对山中茂盛的草木以及盘区的山路进行了描写,还对自身登览时的所见所感进行了展现,使得山中迷人景色得到了有效的衬托。
而应用游踪或者是时间作为主线进行叙写的山水散文,其行文结构较为单一,且模式化特征明显。针对这种弊病,两宋时期的作家进行了适当的纠正和创新,从而诞生了一些新的行文结构和线索。例如,杨万里的《严州聚山堂记》,就对以往山水散文的写景模式进行了突破,作者对自身乘舟途中的景色进行了描写,利用乘舟时自身的心情变化作为描写的主线,在串联景色的同时,也体现了景观对人们心情的影响,给人们以非常深刻的印象。
而除了描写主线,杨万里还在遣词用句方面进行了创新。如《张希房山光楼记》,其中不仅对视野拓展当中的景物排列进行了描写,同时还对一些细节景物作了交代,其词语应用流畅自然,实现了观览视角与细部景物的有机融合,表现出极高的写景水平。
第二,移步换景。宋人在山水散文撰写当中,经常会将游踪对景色变化进行串联。而应用这种主线进行撰写时,常用的描写方法就是“移步换景”,对这种方法进行应用,能够将作者游览期间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凸显出来,并且可以实现景色变化的自然流畅。
而在“移步换景”的过程中,有通过动词來带出景观描写的,也有通过里程词来影响景观变化的。如《游径山记》,就应用动词串联,对自身作者的游踪进行描写,其景色描写随着游踪变化而变化,而且作者对景色变化的描写非常细致,为人们充分展现了作者游览径山时的所见所闻。
三、结语
宋代山水散文独具特色,对其加强研究,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与创新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相关领域应该对宋代山水散文给予高度重视,要不断增加相关内容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以此来推动现代山水散文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