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水果创新团队
水果创新团队成员:吕秀兰、马晖、梁东、王进、刘伟、林立金、夏惠、刘磊、熊亮、张飒、李红春、冷敏、袁敬勇、余斌文、邱乾光、徐堃富、祝进、万勇、胡荣平、陈安均、李庆。
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干湿分明,冬春半年日照充足,少雨干暖;夏秋半年云雨较多,气候凉爽。西昌市作为典型代表,素有“小春城”之称,年均温17.5℃,年降雨量1 000 mm左右,年日照时数2 400 h左右,空气年平均湿度65%,是我国乃至世界最优晚熟葡萄生态区。
葡萄产业已成为凉山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常规普通种植效益可达45.0万~75.0万元/hm2,典型效益可达100.0万~120.0万元/hm2,在高额回报的吸引下,当地许多农户和其他行业人员纷纷借钱、贷款或融资种植葡萄,租金高达4.5万~7.5万元/hm2,且“一地难求”,建园成本高达60.0万~75.0万元/hm2,个别高达90.0万~120.0万元/hm2。葡萄产业无序扩张和盲目追新种植,增加了产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此,必需对葡萄产业的适度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质增效等有较清楚的认识,协同创新科技,助力凉山州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
由图1可知,凉山州葡萄在2017~2019年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都有迅猛发展。2016年种植面积仅0.18万hm2、产量3.99万t、产值3.10亿元,到2020年种植面积达0.77万hm2、产量21.25万t、产值19.09亿元。全州17个县市中有14个种植葡萄,近5年面积、产量和产值分别增长了3.2倍、4.3倍和5.1倍。
图1 凉山州2016~2020年葡萄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变化趋势
由表1和图2可知,凉山州除西昌市以外的13个葡萄种植县5年间葡萄产业发展相对缓慢。西昌市是“中国晚熟葡萄之乡”,也是凉山州葡萄种植面积最大的产区,葡萄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分别占凉山州的86.55%、89.51%和89.63%,是种植葡萄产量和效益最优地区的典型代表。西昌葡萄产业变化趋势与凉山州一致:2016年种植面积0.13万hm2、产量2.53万t、产值2.18亿元,到2020年种植面积达0.66万hm2、产量19.02万t、产值17.11亿元。全市25个乡镇中20个种植有葡萄,近5年面积、产量、产值分别增长了4.0倍、6.5倍和6.8倍。西昌市种植的葡萄普通品种包含了早熟、中熟和晚熟品种,其中,晚熟葡萄品种克瑞森面积达0.60万hm2,占西昌葡萄种植面积的90.91%,占全国该品种种植面积的18.00%,是全国种植克瑞森葡萄规模最大的基地,亦是最火热、最受关注的葡萄产区之一。
图2 西昌市2016~2020年葡萄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变化趋势
表1 凉山州葡萄主产县产业情况
西昌市葡萄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特色化、优质化和品牌化种植已成为全川乃至全国示范样板和行业引领标杆,近5年接待全国葡萄学会及省内外种植者参观学习,产品销往北上广深及出口东南亚地区,极大推动了大小凉山彝区葡萄种植行业的科技进步,促进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凉山州适宜早中晚熟葡萄种植,在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和四川省创新团队等专家、科技人员的大力支持下,西昌市率先精准选择了晚熟、质脆、无核、高产、耐贮运、适应性强的克瑞森(克伦生)葡萄作为主栽品种。目前,该品种种植面积已达0.65万hm2,占凉山州葡萄种植面积的84.42%。
随着消费需求的多元化以及新兴品种的出现,凉山州已进行了葡萄优良品种的优化和布局。阳光玫瑰标准化示范基地已超过70.00 hm2,涌现了四川月城明珠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大、中型基地代表。此外,2021年还试种了大粒、色艳、嫩脆、优质、抗逆性强、早期丰产性高的“妮娜皇后”超过200.00 hm2,中型核心示范区达7.50 hm2,为葡萄品种的更新优化和布局奠定了良好的示范基础和科技支撑。
全域均采用规范化、标准化表土起垄、高畦深沟双行适度密植(0.8~1.2 m/株),钢架避雨大棚加装防雨槽,“双层天膜+地膜”三膜覆盖,高光效整形修剪,精准肥水一体化,实现了节水、节肥、节药、省工、机械化和避风,解决了因避雨设施受损而造成葡萄果园病害发生及果实品质受损等严重生产问题,实现了提质增效保品质。
凉山彝族自治州和西昌市人民政府通过大力支持葡萄核心示范基地的标准化建设和引领,加大了对品牌的创建和维护。2011年,川兴、西乡“葡萄万亩示范区”被认定为首批“四川省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2015年,“西昌葡萄”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2017年,巨玫瑰、阳光玫瑰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2018年,“西昌葡萄”被认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019年,西昌市获得了“中国晚熟葡萄之乡”称号,西昌葡萄从全国各地选送的80个果样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17个、优秀奖25个,占总授奖数的87.00%;2020年,西昌市因葡萄成为四川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串串葡萄,已成为带动总产值超20.00亿元的大产业,西昌已成为全国晚熟葡萄产业版图上最耀眼的明珠。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水果创新团队和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葡萄优质安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落地凉山州,从品种优化选择、土壤修复改良、建园快速成苗成花、早结优质丰产、避雨设施结构优化设计、机械化省力化操作、精准肥水一体化和病虫害绿色防控及品牌打造等方面为凉山州葡萄产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技术支撑,协同创新长效机制,助力凉山州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近年来,一些种植户对如“甜蜜蓝宝石”等葡萄新品种的特性知之甚少,却盲目追新,一方面抬高了种苗成本,另一方面在大量资金投入两年后,出现了损失超60.0万~75.0万元/hm2的情况,给种植者和产业造成了极大伤害。因此,种植户一定要在当地农业及科研部门对品种特性及配套技术研发清楚的情况下进行产业化应用。
目前,西昌克瑞森产量高达60.0万~75.0 t/hm2,收益达45.0万~105.0万元/hm2,但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有的着色不均、色泽亮度不够、风味偏淡,产品仅能走低端市场,效益偏低。如能适度限产至37.5~52.5 t/hm2,产品质量将大幅度提升,同时,土壤承载能力将有所缓冲,适度限产提质十分有利于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
葡萄品种特性千差万别,种植者大部分缺乏科学文化素质和先进规范的种植技术,在品种引入、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保花保果和病虫害防治方面均以模仿为主,没有系统的科学理论、实践基础相结合的先进技术支撑。十分有必要在关键技术环节加大对种植者科学技术的普及力度,以及技能提升的培训力度,促进产业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优质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
培养专业营销队伍,做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葡萄销售活动,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发展自主经营对内对外贸易企业,加强与省内外、国际知名会展商合作,多渠道、全方位展示、推介,提高国内外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树立品牌形象和质量信誉,全力推进果品质量提升工程,以品质促品牌,以品牌开拓市场,以市场助力品牌增值,统一打造,着力提升产品销售档次,创建农旅融合的区域品牌,促进产品深度开发和增值。
葡萄产业作为凉山州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葡萄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应建立州、县(市)、乡(镇)、村四级联动的长效机制,上下齐抓共管、真抓实干;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引领作用,引导社会和金融资金集聚,各级农业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积极出台配套政策,破除行业壁垒;制定出台本地葡萄产业建设推进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强化后续管护,加强绩效考评,确保各项任务做实做牢。
优先支持园区农业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针对葡萄的发展特点与趋势,实现种苗优质化、全程标准化、基本机械化、可追溯、信息化、经营规模化、销售品牌化,保鲜、储藏、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地域优势、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程度,实现葡萄产业增值增效。
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水平,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不断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立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和信用评价体系,落实财政、税收、土地、信贷、保险等支持政策,扩大新型经营主体承担涉农项目规模。
构建“六统一分”(统一栽培管理、统一植保防治、统一配方施肥、统一农资配送、统一分级包装、统一品牌营销、分户种植)全程关键点质量控制标准化管理模式,建立重质量、守信誉的专业联盟,确保避雨设施材料优质、工程质量优良,肥药安全放心,充分保障技术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促进产品质量提升。
培养建立肥水管理、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整形修剪与花果管理、农资供给保障、产品营销与市场拓展等专业队伍,培养高素质、现代化农民;关键技术环节建立“专家团队+县级技术人员+乡镇技术能手(田秀才)+村土专家”四级联动技术推广联动机制,使技术落实,不留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