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睿 陈之奕
(西华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神话是人类早期出现的叙事模式,其叙事模式和对人物塑造的方式对于后世的文学叙事有着重要影响,具备非常大的研究价值。近年来,神话人物也作为一种叙事资源,在现代影视中频频出现,漫威系列中的“雷神”在世界电影市场上有很高的知名度,依托并支撑漫威宇宙,构成了其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兼具商业价值和叙事艺术的成功。作为由中国神话传说改编的人物,《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也在国内获得诸多赞誉,为“封神宇宙”的开发赢得开山之功。但目前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古代神话人物尚有不足之处,可从上述两例的神话人物的塑形策略中寻找启示。
不仅在远古时期,现代影视行业也有对远古神话人物的再创作与性格、精神重塑。远古时期,神话人物是先民精神信仰的寄托;在现代,作者通过对原著大刀阔斧地改编,赋予神话人物现代意义,寄托时代精神。
雷神索尔出自北欧神话,是雷霆与力量之神,生活在神域阿斯加德,司掌战争与农业。他的三样法宝分别是铁手套、武器锤子和可使他获得力量的腰带。当他戴着黑色阔边帽、驾着黄铜马车出现时天空便会密云雷电。在传说中,他也是凡人的保护神,多次与霜巨人作战,护卫人类安全。他性格狂悖粗鲁,作风硬派,但正直纯洁,是“能够举起雷神之锤”的“真正的英雄”。在现代,北欧神话中的雷神索尔加入美国漫威,成为一个穿越于阿斯加德神域和现实社会中的人物,创作者在描述中充分体现了美国价值观对于正义、成长的书写,隐含着美式英雄主义的语境。
哪吒是印度佛教中的人物,梵文那罗鸠婆,是三头六臂的夜叉神、护法神,呈现“愤怒”的本相,后流传入中国,据南宋时期记载是唐朝李靖之子,后在明朝《西游记》《封神演义》中,哪吒演化为道教神明。在中国影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哪吒被不断搬上银幕,作为封神宇宙的开山之作,电影中原著基本结构和人物关系几乎被颠覆, “打破成见”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旨契合了当今奋斗与创造的时代精神。
1.人物外形与性格
北欧神话对雷神的外貌描写并不多,因此给予了现代人想象和重塑的余地。在漫威世界中,雷神一开始是一个金发碧眼、有着壮硕肌肉的英俊“王子”,性格粗犷。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其外形和性格都有较大变化。雷神在《雷神2》《复仇者联盟2》两部电影中体现了成王之路上的日趋稳重;《雷神3》中,他经历了真正的试炼,丢失了武器锤子,剪掉了头发,经历了父亲之死和家园之毁灭;《复仇者联盟4》中,他经历了最大失败,最后一点骄傲也荡然无存,终日沉溺在酒精和游戏中,健硕的肌肉被颓废堕落的啤酒肚代替。总体来说,性格形成具备完整的发展阶段,形象丰满立体,性格塑造中隐含对人物命运的交代和史诗的玩笑和思索,对于“神”的书写基本符合西方诸神具有人一样的七情六欲的性格传统。
哪吒在神话中是一个三头六臂的夜叉神,在动画作品中,则以一个长相俊秀的孩童形象出现,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虽然保留了发髻和红肚兜,但新设计了黑眼圈、鲨鱼齿,同时,孤僻暴戾的性情也是对之前形象的颠覆。在电影中,他一开始被人们疏远和排斥,在与敖丙成为朋友后,观众们都看到了哪吒温柔的一面,在后来庆功宴上,他面对天雷敢于赴死,体现了无私无畏的精神,他救了疏远他的百姓、对朋友重情重义,体现了“魔—神—人”的性格转变。电影修改了原著中哪吒亲情淡漠、父子关系尴尬这一点,将哪吒这一形象纳入一个家庭的谱系之中,显示出了中国神话中的神明们大多缺乏的“人性”。
2.人物塑造与传播
在漫威电影作品中,塑造雷神形象的方式是媒介互文,即一个人物在不同的故事乃至不属于自己的故事中不断出现,在大的故事中形成人物,在小的故事中弥补人物其他方面的特征,最终共同完成一个人物的塑造。雷神在《复仇者联盟》中的出现强化了性格,再次诠释了他滑稽而又深沉的形象。一个具备完整成长历程的角色总是丰满立体,可信度高,也易于让观众带入情感、沉浸其中。在影视作品的传播过程中,漫威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方式——符号化的传播,将雷神符号化为一个锤子,这种做法既尊重了来源的神话,也利于复制和传播——通过品牌联名的方式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出现,强化观众对角色和品牌的印象。与此同时,雷神依托漫威系列的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产生商业价值。
哪吒的形象塑造及传播则采用了较为传统的方式,在故事的推进中实现人物形象与性格的逆转。哪吒首先以“魔丸”的身份降生,渴望成为英雄却被人误解,只能以一种“混世大魔王”的形象出现,当人间面临劫难时,他则成长为一个以德报怨、勇敢无畏的英雄,牺牲自己换取百姓安宁。在此过程中,他的形象由暴戾的儿童转为挣脱束缚、拯救苍生的神性英雄,性格由顽劣不堪、戾气逼人到无私无畏、敢于牺牲。这一过程皆是在一部电影的叙事时长中完成。由于封神宇宙只有一个开端,无法判定后期哪吒一角还会不会再次出现,其形象还会不会发生变化。其传播模式也比较单一——利用衍生品的生产和售卖来实现传播。另外,由于民族文化的认同局限,传播范围也仅限于中国国内,尚未形成世界级的影视现象。
3.人物所处世界观与价值观
雷神是基于北欧神话的再创造,其粗犷、硬派的作风符合北欧传说的诸神形象和文化背景,整体创作形式和风格符合神话创作模式。但在现代塑形中,《雷神》的原始文本是漫威系列漫画,除了对姓名、家族谱系等部分保留外,其他部分都进行了改编,基本将雷神形象架空于漫威的世界中,使之成为一个穿梭于阿斯加德和地球之间的超级英雄,与漫威其他的英雄一样承担着拯救地球、拯救世界的使命,虽然是神话人物,但象征的是正义、邪不胜正等代表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现代世界观。因此,漫威英雄形象的世界性输出事实上也代表着美国价值观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编剧意图构造一个基于小说《封神演义》的“封神宇宙”,囊括了在封神演义中出现的人物,电影世界中充满中国古代神话元素,对天上与人间平行的时间轨道设定、仙界与人界的空间架构和神人魔三类的种族设计都暗合了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即使有人物关系的改动,大致也遵循了古代神话的基本谱系,哪吒所处的世界观是建立在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之上的,因此也更加利于该作品的传播。但中国神话尚未走出国门,因此传播范围暂时受限。在价值观的设定方面,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体现的是“打破成见”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契合了当今奋斗与创造的时代精神。
西方古代的神话人物天然就具备与人类相似的七情六欲,这与其历史文化背景有关,同时也是与中国神话人物区别。然而,在神话人物的现代塑造与传播过程中,高尚圣洁、不食人间烟火的诸神形象太过单薄,与现代观众所偏爱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不能很好地融合,易于使人产生审美疲劳。基于这一点,创作者在哪吒这一形象上增添了亲情和友情元素,使之富于“人性”。可见,对古代典籍中的神话人物原型进行性情方面的改编、增添现代价值观的表达,才能更好地迎合观众的需求。
互文性理论认为,没有任何文本是真正独创和独存的,所有的文本必然是相互参照,形成一个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无限延伸的符号网。这一“符号网”也是媒介研究专家亨利·詹姆斯提出的“跨媒介叙事”。通过上述对比可以发现,雷神完整的个性并不是在一个故事或电影中形成,而是在漫威宇宙的整体发展中逐步发展形成,这不仅有利于塑造单个人物的形象,当雷神穿梭于漫威的其他世界中时,观众则又可从雷神出发对漫威宇宙增强整体认识。因此,在叙事时,无论是对一个人物的塑造还是一个故事的完善,都可以在文本或媒介互文中实现,这样可以使人物更加丰满立体、故事世界更加真实可信。
符号学理论认为,一切艺术都存在于符号媒介之中,艺术即媒介,符号设计不仅利于角色的传播,也益于后续产业链的发展。影视节目的包装可通过兼顾如视觉元素的显性符号和如听觉元素的隐性符号之间的平衡,来更好地实现信息完整有效的传播。《雷神》的符号化设计较《哪吒之魔童降世》更为突出,也更加为观众接受和记忆,其显性符号设计体现在雷神相关的衍生品logo上。另外,漫威也为其旗下的超级英雄们制定了他们专属的背景音乐,如雷神角色的《Son of Odin》是一种隐性符号的设计,二者相结合,共同完成漫威宇宙的建构。
在故事世界观方面,更多运用共同的文化元素可以实现通过共有的民族文化认同增强观众接受、增强传播能力的目标。不同于漫威宇宙自建的世界观,《哪吒之魔童降世》很好地改编并运用了原有民族特色元素,实现了大范围传播。在价值观设定方面,故事世界的架构需要一个规范性的“秩序”,不论衍生文本的创作还是同人文化的发展,都需要遵循这一价值法则。这种价值法则应是普世的、简单的、包容性强的,比如自由、正义、爱、勇敢等。一方面具有可挖掘性,另一方面可以同时引发不同社群的共鸣,价值观的普世性是实现大范围传播的条件,简单才能实现多次创作,只有核心文本的价值观足够庞大和足够包容,后续的故事世界拓展才不致丧失动力。
总的来说,国外神话人物的现代塑造较国内发展经验更足,在人物外形与性格、角色传播与塑造模式和人物所处世界观与价值观方面都具备自身特色,值得国内神话类影视作品借鉴。随着影视产业的不断发展创新,传统的影视文化作品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在我国国内如漫威系列作品类长期性、系统性的文化内容创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人物塑造还是产业链发展方面,国外文化产业都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经验。但是,一味照搬国外经验也是不可取的,国内的文化生产还须在此基础上独辟蹊径、锐意进取,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影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