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黄佳
典型人物报道作为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的重要报道体裁,它自20世纪40年代从延安解放区发端以来,已走过80年的历程,它曾在历史舞台上大放异彩。如今面对融媒体时代舆论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如何规避传统典型人物报道中存在的高大全、脸谱化、同质化等弊端,提升传播效果,更好地倡导时代精神?本文以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近年来的典型人物报道为例,尝试探索融媒体语境下典型人物报道的方法,以更好地讲好新时代典型人物的故事,用典型引路,唱响奋进凯歌,凝聚民族力量。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典型人物报道所反映出的高尚人格、时代精神、示范效应,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发挥着重要的激励、教育、动员和引导作用。近年来,北京台新闻频道通过积极变革报道理念、创新报道方式、强化融合传播,使典型人物报道呈现出一系列新格局、新特点、新气象。
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间的界限逐渐弱化,电视不再是唯一的可视媒体,传统的媒介优势已被打破,而且随着新媒体平台的迅猛发展,受众呈现出“快速向移动端迁徙”及“碎片化娱乐需求”的态势,面对媒体环境、受众需求的改变,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对典型人物的报道形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经过精心策划,这些典型人物报道中既有讲述不同岗位、不同身份“普通人”,用奋斗追求梦想的系列微纪录片《中国梦365个故事》;也有每年“五一”“新春”特殊节日推出,展示新时代劳动者爱岗、敬业、奋斗风采的系列专题报道。既有聚焦新时代基层党员如何履职尽责、干事创业的“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专题访谈节目;也有融合了现场访谈、短片播放、榜样致敬等环节,讲述坚守民政服务一线工作者感人故事的《感动社会·民政榜样》主题教育活动,形成了典型人物报道的多样态节目矩阵。
突破艺术形式单一性桎梏的同时,还尝试运用“一次采集,多元生成”的思路,从不同角度选择内容素材,在不同的节目报道中,实现对人物的多维度展现。比如: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各主流媒体同时展开了典型人物系列报道,聚焦各行各业“为祖国改革发展矢志奋斗、作出贡献”的奋斗者。
典型人物作为具有示范作用或代表性的特定人群,这些人物基本都具备爱国为民、敬业奉献等高尚品德,但报道时容易趋同性强,给观众带来“千人一面”的不良感觉。北京台新闻频道则紧贴时代脉搏,进一步拓宽了典型人物的职业覆盖面,生动塑造了一批职业多样、身份不同、个性迥异的新时代奋斗者群像。
任何没有时代意义的人生都是苍白无力的,尽管热点更迭快速,但典型人物报道要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要始终牢牢把握人物的时代特征,注重反映人物的时代风采,努力展现典型人物的时代精神,才能与受众建立共鸣。
比如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人们对疫情的恐慌,一度演变成了对蝙蝠的恐慌,系列微纪录片《中国梦365个故事》立即对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北京宽耳蝠的发现者和命名者——张劲硕发出采访邀请,制作节目《追蝙蝠的人》,片中既塑造了一位钻了20年山洞,因热爱而执着的蝙蝠分类学研究者的人物形象,又通过专家之口,向公众科普“蝙蝠身上的病毒直接传染到人身上的概率是很低的,更多的时候都是通过一些中间宿主。事实上,蝙蝠是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是农林害虫的天敌。”消除公众“一提到蝙蝠,就会想到病毒”的恐慌,不再谈“蝠”色变。因人物正好与受众关注的时代性事件关联,报道本身广受关注的同时,主人公“执着理想、科普为民”的形象也更刻入人心。
再如每年“五一”北京台对劳模人物的系列报道中,编导团队也不是将所有的人物都统一贴上爱岗敬业、岗位标兵的美德标签,而是根据时代精神,对每一个报道对象进行了个性化处理,对童朝晖、刘景院、北京市属医院援鄂医疗队等分秒必争,与死神抢人的白衣天使,注重紧扣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主题;对研究人工智能助力抗疫的年轻IT团队、正带领技术团队努力实现我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的年轻工程师,则把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青年人践行中国梦的讲话与他们的故事相联系,倡导奋斗成就梦想的中国精神;而对于机器人调试技师、守护消费者“舌尖安全”的质检员等职业技术能手,则扣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对于带领低收入村脱贫摘帽的驻村书记,则凸显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脱贫攻坚精神。正是因为把握住了时代精神,这些典型人物报道才能切中社会焦点,从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影响力。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从哔哩哔哩网站推出献给年轻人的演讲视频《后浪》,到优酷倾力打造的《这就是街舞》《这就是歌唱》《这就是灌篮》等以垂直领域为切口、锁定某一具体青年文化的“这就是”系列网综,近一年,“青年圈层”成为新媒体关注的热点,频频引发现象级传播。所以,传统主流媒体的典型人物报道要想做出时代新鲜感,青年,同样是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特殊群体。
2020年因为疫情,所有媒体都把镜头聚焦在了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工作者,而在这组感人的群像中,很多媒体又都特别关注了90后医护人员,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的“驰援武汉”系列报道中, 记者也特意采制了《 火神山ICU,90后护士的三个角色》《战“疫”见真章 这批90后有担当》等多条报道,生动鲜活地讲述战“疫”一线的青春担当,当看到父母眼中还是孩子的他们穿上防护服,就变成了舍生忘死的战士,那口罩后一张张年轻稚嫩的面庞,几乎戳中了所有人的泪点。同样的,在遴选《感动社会·民政榜样》的报道对象时,记者也特别关注了从事殡葬服务和福利院护理工作的青春力量,讲述了每一位年轻女护理员从业伊始,都要努力克服面对成年男性身体的心理关,细心给休养员处理大小便、洗澡的不易;因为遗体在沐浴时常会呕吐、排气,年轻的女遗体化妆师要忍受着刺鼻的恶臭,在操作间里连续工作数小时才能巧手复原逝者安详容貌的幕后隐忍……当看到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克服了生理、心理难关后选择的是坚守,然后成长为了各自行业里的技能大师时,她们在镜头前露出的那洋溢着自信和活力的青春笑容,尤其感染着年轻受众,激发他们为新时代奋斗的动力。
细节是展现人物的重要手段,一个生动的关键细节往往可以精准地传递出更多信息,让一个典型人物在报道中更加栩栩如生,这考验的是记者敏锐的观察力。我们在北京台的很多典型人物报道中,都能感受到细节的力量。
系列微纪录片《中国梦365个故事》中,报道了一位“拐杖村医”石志利,他是一位因小儿麻痹后遗症,自己必须依靠拐杖才能行走的乡村医生,编导叙述新闻故事时,特意用镜头记录了石大夫每次开好药方,都要拄上拐棍,从凳子上缓慢站起,一步一蹭地挪到隔壁药房的场景,尤其提到了石大夫因为走不稳,每次都要抠一下门框,手指用力按在墙壁上以保持平衡的细节,当观众看到这处经常被接触的墙壁已被磨掉了墙皮,露出了灰色水泥时,主人公扎根乡村卫生院40年的坚守,一下子变得生动可感,让观众感受到巨大的心灵冲击。
记者在报道“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牛奶质检员张双时,就捕捉到了每一位牛奶质检员进入操作间之前,都需要经过360度的“吹风淋浴”,防止身上的异物和细菌污染实验设备,同时必须得纯素颜上岗,连擦润唇膏都不被允许的上岗守则;以及为最大限度保持原料奶新鲜,质检员必须在3个小时内完成113项质量检测的当班任务;而在报道动车“鹰眼”分析师时,因为记者敏感注意到了一位正戴眼镜看图片“找茬”的分析师,所以问出了他们上班时从不敢戴隐形眼镜,否则当每天高速完成20多万张动车动态图片的检查后,眼睛里就会磨出血块……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信息对于观众来说,既有一定的职业揭秘感,又生动反映出主人公的工作强度、技术娴熟度。
要想将典型人物故事完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就应尽力使细节发挥最大的作用,给细节足够的展示空间。
典型人物报道大多以颂扬式为总基调,容易出现刻意美化与拔高人物形象的问题,而忽略典型人物报道中,最打动受众的往往是“典型”作为普通人体现出来的不平凡的那一面。作为平凡的个体,“典型”同样面临着与家人聚少离多的家庭困难、工作被人误解的委屈、带领村民脱贫攻坚的压力等等问题,但面对问题,他们比其他人更多一点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良善信义……我们只有把这些方面都真实展现出来,才能让典型人物接地气、入人心,有感染力。
在北京台《感动社会·民政榜样》的报道人物中,有一位2014年投入到“互联网+医疗”创业的大姐刘丰梅,通过记者的伴随式跟拍采访,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位一年365天几乎天天奔袭在路上,将健康扶贫智慧分级诊疗平台带到偏远贫困地区,为八亿农民解决看病难问题的“女汉子”,了解到她最初因项目进展不顺,也曾躲在房间里大哭三天的无助,以及因为创业,她这几年对家庭付出少的歉疚,此时,记者再抛出“是什么原因让你放弃了安逸的生活,卖掉了家里的房产,甚至严重透支健康”的灵魂拷问,引导观众发掘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当刘丰梅回答“因为看到了农民眼睛里的期盼,所以再难也要坚持下去”时,主人公的大爱情怀和高尚精神境界深深打动人心,让受众形成心理认同,进而产生情感共鸣。
感动是情感的共鸣,只有将典型人物塑造成有思想、有情感、有血有肉的人,才能与普通观众产生情感共情点,让报道更有感染力。
在融媒体时代,典型人物报道要用好移动传播平台,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同频共振,来提升报道的传播力。近年来,北京台新闻频道在重大典型人物报道时,也在积极探索一次采集、多种生成的融合生产模式,利用频道目前已搭建的包含“北京时间”官网、微博、多个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不同平台的融媒体传播矩阵,来进行全方位传播。但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端产品并非是生硬地将完整的电视端节目内容“打碎”、时长缩短,而是要按照新媒体叙事风格进行策划,对视频报道素材进行重新改造、整合和包装。
系列微纪录片《中国梦365个故事》开设了同名微信公众号,每期节目都配发原创的编导手记,内容为3分钟短片之外的主人公故事、编导采访感受,与电视端播发短片形成很好的信息互补,受到观众好评。
“劳动光荣”系列人物报道,按照新媒体端受众的阅读习惯,重新拟写标题,提炼分段关键词,采用“文字+配图+短视频”的产品模式,在北京新闻、BTV新闻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报道,扩大传播面。
同时,精心打造每年5月1日上线的短视频产品,如:在“穿越和劳模一起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条1分钟的短视频里,人艺青年演员金汉扮演“穿越者”,穿梭于通过电脑手绘复现的掏粪工时传祥、售货员张秉贵、城市规划师吴良镛等5位不同年代劳模的工作场景,反映劳模精神在不同年代接续传承的深刻主题。还有“什么是英雄?今天,向他们致敬!”在这条2分多钟的短视频里,浓缩了各行各业劳动者为抗击疫情而忙碌的身影,最后打出“什么是英雄?他们都有同一个名字——劳动者!”号召所有人“向英雄致敬,为劳动者点赞”,正能量满满。
总之,典型人物是时代先锋和楷模,是社会主流价值的引领者、守望者、创新者和践行者。发现典型人物、报道典型人物,是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主流媒体只有适应技术革新、媒介生态和传播理念发生的变化,不断地创新典型人物报道的理念、模式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让先进典型为受众提供精神营养、为时代提供价值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