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大事记(2021 年第一季度)

2021-11-13 07:06:35
安徽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海森堡中国科大量子

一月

4 日 中国科大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获重要进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项国勇研究组与香港中文大学袁海东教授合作,在量子精密测量实验中同时实现三个参数达到海森堡极限精度的测量,测量精度比经典方法提高13.27 分贝。量子精密测量是量子信息科学中新发展起来的重要方向之一,旨在利用量子资源和效应实现超越经典方法的测量精度。这项成果对于推动量子精密测量与海森堡不确定性关系交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技术在实际测量中具有重要潜在应用价值。

安徽省两部作品获评2019 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由科技部组织开展的“2019 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评选活动结果揭晓,安徽新知数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美丽科学团队创作的《“嗨!元素”》科普套书和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燕翔副教授编著的《优美的科学》丛书两部作品榜上有名。

7 日 中国科大在量子保密通信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陈宇翱、彭承志等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组、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及中国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跨越4600 公里的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的论文,证明了广域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条件已初步成熟。我国已构建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雏形,为未来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奠定了科学与技术基础。

12 日 中国科大实现11 公里远距离量子纠缠纯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柳必恒研究组与南京邮电大学盛宇波等人合作,利用高品质的超纠缠源,首次实现11 公里远距离量子纠缠纯化,纯化效率比此前国际最好水平提升6 000 多倍。量子中继是在噪声信道中实现长距离量子通信的重要途径,而量子纠缠纯化是量子中继中的关键操作,利用量子纠缠纯化操作可以从两份纠缠度较低的纠缠态中提炼出一份纠缠度较高的纠缠态。该成果迈出了纠缠纯化从实验室到远距离的关键一步,大幅提升了纯化效率,为实现高效率量子中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15 日 安徽-东南亚农业科技“云对接”活动顺利开展。 由安徽省科学技术厅主办,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协办,安徽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承办的安徽-东南亚农业科技“云对接”活动正式举办。活动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中国及相关国家共20 家企业、研究机构在会上分享最新的农业科技研发及相关产品情况。

20 日 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2020 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居全国第8 名,较上年上升2 位,连续9 年居全国第一方阵。2020 年,安徽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已达8 559 家,较上年净增1 923 家,增幅达29%,创历史新高,成为安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比2015 年分别增长78.9%、73.5%,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0%。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芯屏器合”产业体系加速形成,已成为安徽的崭新名片。

二月

4 日 安徽省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千亿元。 2020 年,安徽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态势持续向好,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全省共吸纳技术合同22 937 项,合同成交额1 131.24 亿元,较上年增长85.4%;全省共输出技术合同19 059 项,合同成交额742.44 亿元,较上年增长64.0%。2017 年以来,安徽省已连续4 年实现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大于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

8 日 我国首个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在合肥发布。首款国产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本源司南”在合肥市正式发布。该系统由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实现了量子资源系统化管理、量子计算任务并行化执行、量子芯片自动化校准等全新功能,助力量子计算机高效稳定运行,标志着国产量子软件研发能力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17 日 安徽造77GHz 毫米波芯片问世。 在第68 届国际固态电路会议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发布了一款高性能77GHz 毫米波芯片及模组,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两颗3 发4 收毫米波芯片及10 路毫米波天线单封装集成,探测距离达到38.5 米,刷新了当前全球毫米波封装天线最远探测距离的新纪录。该芯片面向智能驾驶领域对核心毫米波传感器需求,采用低成本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单片集成3 个发射通道、4 个接收通道及雷达波形产生等,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快速宽带雷达信号产生等方面具有特别优势,芯片支持多片级联并构建更大规模的雷达阵列。该款毫米波雷达芯片在24mm×24mm 空间里实现了多路毫米波雷达收发前端的功能,为近距离智能感知提供了一种小体积和低成本解决方案,有望拉动智能感知技术领域的又一次突破。

23 日 中国科大同时实现“超海森堡极限”与海森堡极限的量子精密测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传锋、项国勇研究组与香港中文大学袁海东教授在量子精密测量实验中,首次实现了两个参数同时分别达到“超海森堡极限”和海森堡极限的最优测量。该成果加强了量子精密测量与海森堡不确定性关系两个领域的联系,促进了这两个领域的交叉发展,并且在实际测量问题中具有重要潜在应用价值。

28 日 中国科大26 岁数学家攻克复微分几何领域世界难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年仅26 岁的特任教授陈杲完成论文《J 方程和超临界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的变形》在世界知名数学期刊《数学新进展》在线发表。陈杲在稳定的前提下,解出学界著名的J 方程以及超临界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的变形,在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和凯勒-爱因斯坦方程之间建立起了桥梁。

三月

18 日 《省科技厅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进一步加大激励支持力度的实施办法》发布。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发布《省科技厅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进一步加大激励支持力度的实施办法》,对改善地方科研基础条件、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及落实科技改革与发展重大政策成效较好的市,在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和省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中根据绩效评价结果给予一定倾斜。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效明显的市,鼓励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优先支持其行政区域内符合条件且发展基础较好的开发区通过更名设立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争创国家高新区。对成功获批国家高新区的,给予一次性奖励300 万元;对在推进科教大省、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建设,构建完善创新发展支撑体系等方面成效明显、落实配套政策较好的市,在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科研平台和服务机构申报推荐名额分配上给予倾斜。

22 日 世界最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在合肥研制成功。 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质子治疗系统研发团队自主研发的国产世界上最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研制成功。质子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放疗技术,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先进的肿瘤治疗方法,然而此前我国在质子治疗领域由于缺少核心技术,设备大都由国外引进。该国产化系统研制成功并正式投入使用后,将有望降低国内患者的治疗成本,提高患者治疗期间的生活水平。同时,将提升我国高端医疗设备的治疗和产业化水平。

24 日 中国科大实现超200 公里单光子三维成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徐飞虎教授等实现超过200 公里的远距离单光子三维成像,首次将成像距离从十公里突破到百公里量级,为远距离目标识别、对地观测等领域应用开辟了新道路。单光子成像雷达作为一种具有单光子级探测灵敏度和皮秒级时间分辨率的新兴激光雷达成像技术,是实现远距离光学成像的理想方案。该成果对于面向低功耗、高分辨率等实用化需求的远距离激光雷达研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海森堡中国科大量子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从量子纠缠到量子通信
关于两类多分量海森堡铁磁链模型的研究
决定未来的量子计算
握手之间
——郭沫若的中国科大情怀
郭沫若学刊(2019年4期)2019-12-30 11:31:28
中国科大研制出用于室内雾霾净化的柔性透明智能窗口材料
新量子通信线路保障网络安全
一种简便的超声分散法制备碳量子点及表征
中国科大:低调的牛校
决策(2016年7期)2016-10-21 14:54:21
一维交替铁磁-反铁磁耦合的海森堡链[Mn(N3)2(pybox)]n
中国科大率先实现高精度量子测量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