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媒介的观点浅析漫画的发展

2021-11-13 04:35杨旭寒
戏剧之家 2021年36期
关键词:漫画时代艺术

杨旭寒

(中国戏曲学院 北京 100071)

漫画作为一项通俗的大众艺术,有着颇为漫长的发展历史。漫画从诞生到成形的整个阶段里,一直带着浓郁的娱乐气息,因此相比于传统作品的“端庄”,漫画要显得“另类”得多。但无论是针砭时弊的讽刺漫画,还是强调个人特点的肖像漫画,抑或是精悍的叙事四格、八格,在那个报纸横行的年代都无不占据着浓墨重彩的社会地位。在历史中的特定时期,甚至一度成为目不识丁的劳苦大众,借由“阅读”的方式,了解时政最简单、最直白的“官方”途径。而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传媒时代的迅速更迭,由手冢治虫开创的、逐渐出现的、带着镜头表现的连载叙事漫画,也逐渐伴随着大大小小的刊物,登上历史的舞台,甚至时至今日仍旧是日本雄霸一方的“文化特产”。时至今日,随着互联网的急速发展,漫画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品”,也伴随着技术的演进,呈现出了新的面貌。而这个发展的长河,无不借由着媒介铺展开来。

一、纸媒时代

纸媒时代作为人类媒介史上最漫长的一个阶段,其开端兴许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尽管当时的“纸”实质上来说是飞禽走兽的骸骨,但就实际意义而言,这些“知识”虽只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已经初步具有“纸媒”的性质了。不过“纸媒”具有相当的规模,基本上要到后来的东汉造纸术得到进一步发展,纸作为一种廉价商品逐渐普及了之后。而漫画作为纸媒载体的一种“异类”,诞生的时间,相比于其他艺术而言,则更晚一些。对于漫画出现的时间,由于世界各国的界定都不统一,所以至今为止还难以定论。如欧洲人认为他们的“漫画”起源于16 世纪,即达芬奇在自己的速写本以及教堂屋顶上,运用夸张的手法塑造的一个个滑稽人物形象即是欧洲最早的漫画雏形;而英国则认为,17 世纪的威廉·霍克斯的油画《时髦的婚礼》那种主打滑稽的大作,才标志着漫画的开端;于此的议论,作为漫画大国的日本甚至出现了以藤原时代、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德川时代四个不同时期的争议,漫画界各执一词的说法也令人咋舌;唯有中国对于漫画的开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的限制,而显得没有过多的争议——即1925 年,丰子恺的画作在上海《文学周报》连载,该刊主编郑振铎把丰子恺这种独特风格的画定名为“漫画”这一破天荒的举动,从此“漫画”一词才开始在中国流行。而这也是中国漫画界公认的中国漫画的最早起源。

虽然就漫画出现的时间界定上相差甚远,甚至就单纯地定义“漫画”是什么的问题都争论不断。但不容置疑的是,漫画作为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创作形式,相比于其他曲高和寡的绘画形式而言,其在包罗着各种绘画技法、形式的同时,无不充斥着自己独特的人文魅力。而作为“纸媒”时代为数不多的,传播率最广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以至于时至今日,它也一直借由着报刊的发行而融入了人们形形色色的生活之中。除此之外,自手冢治虫最先开启的以“镜头”的方式来创作叙事漫画的潮流之后,漫画书的单行本在80、90 年代几乎成为了中、小学生手里必不可少的读物。乃至如今的日本也依旧在地铁站、书报亭、路边书屋、杂货店等售卖点,第一眼就随处可见的,仍旧是一个个长着大眼睛且有着各色各样头发的“可爱的美少女”,以及一个个梳着各种“刺猬”头的中二“热血少年”。漫画在纸媒时代,的的确确陪伴了许许多多人,而它也跟这些人一样,在默默地长大、垂暮,直至老去。

二、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时代是人类目前为止,完全进入的、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信息次幂倍的疯狂增长。一切能够可视化的物质资料都会在日益迭代的运算体量和速度的增长下,变得越来越透明化和越来越大众化。在获取信息更加方便的渠道里,其所需的成本也在不断下降,而漫画作为可视化信息的一种,亦是如此。

互联网走入中国的千家万户,大约是在20 世纪的80年代末90 年代初,而真正到互联网的普及则要比这略晚上10-15 年。以纸媒为载体的漫画,在这一段转变还未完全到来的期间,得到了很大、很快的发展。尽管如今纸质的漫画似乎在2010 年达到了最后一次高峰之后,又迎来了迅速退潮的趋势。如今很多漫画的早期刊本,几乎已经成为了绝版,比起单纯的阅读价值而言,其收藏的价值也逐渐显现出来,以至于很多不再刊发的早期漫画书的价格水涨船高。

一方面,正是如此便捷的环境,使得之前数十元才能买到的漫画书,如今通过互联网只需相同的价格便能得到更多的回报,同时也能够省却出来更多空间,从而解放双手与书架。这样的状况在这个时代一直持续着,也将继续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而漫画作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信息传播手段,仍旧发挥着其不可磨灭的作用及意义。另一方面,尽管时至今日,对于漫画的偏好基本上已经从最为传统的单幅漫画、四格漫画和八格漫画逐渐过渡到了条漫、叙事漫画、连载漫画中来,但作为一种漫画的训练手段,也作为一种具有“时代性”的艺术形式,早期的几种漫画形式,在淡出“江湖”的同时,也以其独特的“存在方式”而显现出独有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在这个时代,相比于纸媒上的漫画,互联网上的漫画最大的发展则是基于网络设备,如电脑、iPad、智能手机而衍生出的,一种比有限动画还要廉价与迅速的产物——即“动态漫画”。就是给漫画配上相应的声音,借由简单的镜头运动,如推、拉、摇、移,以及一些简单的flash 动画特效,给静态的纸质漫画赋予一些简单动作的表现形式。而这种模式也是在基于有着一定的受众基础及传播渠道的条件下,进而衍生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漫画形式。

与纸媒时代的相同之处则在于,这个时代同样也为下一个时代做好了大量的铺垫“工作”。能使得漫画画面更丰富、颜色更绚丽、做工更精细的数字绘画技术,也随着计算机的输入和输出的运算量的增加而诞生,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项技术,则是几乎与智媒时代无缝衔接的“半智能”产物,即所谓的修图技术,或者准确来说应该是修图中的滤镜功能。这一功能显然给很多漫画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给许多绘画功底比较薄弱的业余爱好者很大的依仗。处身这个时代的人们,可以通过大量的照片素材,结合一些绘画软件、漫画软件,甚至是拍照软件的功能,迅速创作一幅或多幅“漫画”作品。如果在不对艺术水准、艺术个性、艺术属性等诸多方面进行价值考量的情况下,那些“伪漫画”显然可以被视作一种艺术价值不高的“漫画”而鱼目混珠。尽管许多人对此表示不屑,但这或许才是基于媒介的性质,而去探寻漫画核心时真正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智媒时代

人工智能是当下这个时代提及最多的话题,而其核心的技术,则是基于算法而产生的“可控性深度学习”。所以就本质而言,人工智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不可能达到《终结者》中机器人的程度,在人类完全搞明白自己的意识是怎么回事之前,是不可能通过“非生育性”手段造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但毋庸置疑是,人类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设定来达到自己对某方面认知的一定需求。漫画在这个时代,就单纯以视觉和听觉为主要存在的形式而言,与互联网时代的区别不会很大。稍有不同之处可能是在不久的将来,人能够借由算法,在阅读期间获得更多眼、耳、鼻、舌、声上的体验罢了。

除此之外,在这个时代最大的影响与不同,一定体现在创作者的创作方式上,相比于考验创作者绘画的基本功,这个时代创作一个可供阅读的漫画要简单得多。或许类似输入文字就能自动生成图像的软件,在不久后的将来也会慢慢出现。因为这是社会高速发展的必然需求,虽然绝不可能完全替代如今的手绘漫画工作者。就最近相对较新的成果而言,AI 通过“学习”得到某些局部思维的深度发展已是铁打的事实,比如2020 年5 月6 日,自动生成绘画作品的Gemini已经与它的“雇主”香港多媒体艺术家Victor Wong 共同举办了一场跨界艺术展览 Making Moments,这足以说明人工智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作”能力。同时期的诸多学院派学者也在致力于国画AI 的研究,目前已知的就有清华大学以及浙江大学。当然,就这些AI 创作的艺术品而言,目前仍旧停留在装置艺术,或者说是现代艺术的范畴里。中国正统的国画家,乃至绘画大家级别的人物而言,是绝对不会承认这种由AI 生成的“作品”能够被称为艺术的,毕竟基于中国的文化及艺术这数千年来的发展理念及审美原则,这些作品不具备艺术的“品格”。究其原因,人类始终还没能清楚地认知自己,所以就不可能凭空创造出另一个能被称之为“人”的存在,因而AI 也就不可能完全取代“人”这个概念。这些无限接近“人”的机器也就无法得到与“人”相同的肯定及评价。

四、结语

就中国而言,漫画的引入从最初的,作为一种记录时政、反映社会生活情况的手段,到如今跟随着世界的步调,逐渐成为一种商业模式,经历了近百年的历程。漫画作为一种传播广泛的娱乐途径、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平易近人的文化手段,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及意义。同时,漫画作为一种信息的载体,随着媒介的变化,对其依附的载体及其文化属性的未来,是具有一定的可预见性的。毋庸置疑的是,科技不断地演替及更新,其呈现方式在丰富的同时也会变得更加便捷。但对于“过时”的、纯粹的人为技法而言,传统漫画则是会以另一种相应价值形式而呈现在世人面前。所以在不断探寻更为便利的媒介形式的同时,对于人的探索也是不可搁置的一环,也正是这充满“人性”意味的一环,守护着人与万物的价值准则以及道德底线。漫画真正的价值在于此,其余人类历史上出现的诸多艺术形式的真正价值也在于此。

猜你喜欢
漫画时代艺术
纸的艺术
e时代
e时代
知识漫画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
e时代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