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特色戏剧教育课程研究
——以柳青皇甫小学为例

2021-11-13 04:35李文豪
戏剧之家 2021年36期
关键词:皇甫柳青假装

李文豪

(西安体育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8)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逐渐回归到终极目标,即回到“我是我”的层次,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戏剧教育作为横跨艺术学和教育学的一门学科,其中包含的美育思想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

戏剧教育进入小学课堂,其目的并不是教会孩子们该如何朗诵、表演,也不是让孩子们呈现一台完美的演出,而是在课堂中以戏剧独特的魅力和方式带领学生们一起置身于快乐的“游戏”中,通过角色扮演、人物配音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不同的人物形象,不仅让学生心灵得到满足,并且使其在轻松、快乐的“游戏”过程中本能地体验、想象、观察和思考人类的生活,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试着了解自己生命个体的同时,培养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进而发挥艺术教育陶冶人的情操、引导人的行为的作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戏剧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在小学阶段设置戏剧课程,能辅助学生塑造人格,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它是学生与外部世界进行沟通的重要桥梁。那么,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对自我的认知和对世界的认知呢?这是戏剧教育课程设置的一个核心问题。笔者根据戏剧教育实践经历,以所在小学——柳青皇甫小校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在皇甫村,著名作家柳青写下了《创业史》。柳青皇甫小学是村里的一所小学,学校建在柳青故居旁。自建校以来,该校定期举办“学柳青,传承柳青精神”的系列活动,全校师生深受柳青精神的影响。在柳青皇甫小学,学生的爷爷、奶奶或邻居都有可能是柳青《创业史》中的人物原型,村民们每当提及柳青就像说自己的邻居一样,非常亲切,而柳青传承下来的朴实的精神品质也天然地和皇甫村以及皇甫小学融为一体。笔者根据柳青皇甫小学现状,抓住传承“柳青精神”这一特色,创新设置小学戏剧课程。因为学校地处偏远地区的农村,孩子们对戏剧知识了解较少,所以笔者将学生身边耳熟能详的文学人物与戏剧课堂相结合,让孩子们了解戏剧,对戏剧产生兴趣。孩子们在学习中逐渐明白,戏剧并不高大上,而来源于他们的生活,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笔者在实践中所带的是五年级的一个班,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产生自我意识,自信心也大大增强,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赞扬,对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开始表达一定的想法和情绪。笔者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专业知识,将戏剧故事排演融入课堂中。戏剧故事排演是将学生所即兴讲述的故事进行创编,并在课堂上由学生进行排演,在排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身体、声音,通过动作和台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与人合作能力等。在课堂上排演戏剧故事,也需要学生通力合作。他们首先要进行分工,明确谁来领导、谁来配合、谁主演,在分工之后再开始排演。学生通力合作的部分需要教师进行指导,但大部分情况下,学生之间可以商量完成,这个过程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沟通以及合作能力。

在学生对柳青这一人物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笔者与学生就“柳青在皇甫村的故事”进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笔者的组织下,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问答、对话以及描述,这种形式能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一轮的讨论与分享过后,笔者找出适合创编的故事,并向学生阐述所选择的故事为什么可以进行改编。

笔者选择的故事是柳青当年在皇甫村帮助村民解决水稻种植问题的故事。故事的大概内容为:“柳青为解决村民吃饭问题,大胆引进日本水稻,但因种植方法有误,产量一直不高,因此遭到了一伙村民的讽刺。这帮村民还编顺口溜来讽刺挖苦柳青。但柳青听后并没有生气,而是静下心来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并到县里请来了技术员。在技术员的分析下,他们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水稻产量低是因为肥料的问题。在找到原因后,柳青又跑到供销社帮助村民换取肥料,并组织村民施肥,来年水稻大丰收,村民纷纷感谢柳青,其中也包含曾经讽刺挖苦他的村民。”

笔者选择创编这个故事是因为它通俗易懂、情节丰富又充满戏剧矛盾冲突,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习到作家柳青心向人民、朴实谦虚的精神品质。在课堂上,特色故事与小学戏剧课程相结合,不仅能满足学生们表达情感、思想的心理诉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二、特色艺术课程设置的不同阶段

以戏剧故事为课程设置主线,可以将一学期的课程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能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接触艺术、了解艺术,从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五个阶段分别是编导、假装、模仿、扮演和制作。如果把第一阶段的编导比喻成“凤头”,那么假装、模仿和扮演就是“猪肚”,这三个阶段像猪肚一样充实,在小学特色艺术课程设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排演,了解更深层次的艺术。作为整个课程的“豹尾”部分,制作能丰富课程内容,让整个艺术课程更加多元化。这五个阶段分别对应课程设置的前期、中期和后期。

(一)课程前期

第一阶段为“编导”,编导中的“编”指编出人物的故事、人物的状态,再发展为一个完整的剧本。编之后的重点在导上,即通过课堂上的教师引导以及学生合作将剧本故事排演出来。笔者已经通过即兴口语表达的方式让学生找出了适合排演的故事,编的部分已经完成,接下来课堂中就要进行导的部分。在导演的过程中,笔者采用“1+1 大于2”的教学模式,即在学生自主导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合成以及调整。这种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更有参与感,可以锻炼其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等。合成时,在导演的基础上,笔者借鉴了古希腊戏剧中的歌队形式。众所周知,古希腊戏剧诞生于“酒神祭祀”,它与史诗和抒情密切相关。另外,因为古希腊戏剧在露天剧场上演,没有大幕,所以戏剧空间和时间上的转换都是靠歌队来完成的。笔者将歌队的形式运用到故事排演中,将故事中一伙村民编顺口溜讽刺柳青再到编顺口溜赞扬柳青这两部分用歌队的形式表现出来。笔者安排了两组学生,每组四人,他们扮演村里的小孩,在故事演到柳青帮助村民解决水稻种植问题后,两组小孩以歌队的形式,用歌谣和简单的舞蹈动作表达顺口溜:“柳书记就是好,出钱买回日本稻,产量高,质量好,来年丰收有保障……”两组学生的动作以拉手转圈、互相拍手为主。这种形式烘托了舞台气氛,两次顺口溜不仅表现了村民态度的转变,而且对故事的时间进行转换,让整个故事呈现更加完整,形式更加丰富。学生通过排演进而了解到歌队这一戏剧艺术表现形式,开阔了学生视野,增加了他们对戏剧的认知。

(二)课程中期

第二阶段的“假装”即以“假”的状态来“装”,这实际上是扮演的一种特点,就像小孩子经常玩的过家家游戏一样。在假装的过程中,学生能完全融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从语言、动作等多方面尽可能靠近角色。假装练习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这是因为学生想要靠近角色,就要学会观察生活中的这个人物,去体验这个人物的生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扮演角色。

在这一阶段的课程中,笔者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训练。例如,在课堂上,笔者带领学生玩“看我像不像”和“亲子关系”这两个游戏。“看我像不像”的游戏规则是学生分组讨论所要模拟的人物。这些人物可以是身边的亲人,比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也可以是生活中见过的职场人,比如医生、警察或者服务员等。在选择了自己模仿的人物后,学生要尽可能回忆这一人物在生活中的语言、动作和职业特征。一开始,学生不太理解假装训练的游戏,教师要耐心地为学生解答疑惑,告诉学生这就像他们小时候玩的过家家游戏一样。教师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游戏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假装,让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印象更加深刻。学生理解游戏的意义之后,在进行游戏时就能很快抓住人物的特征。其中,有一个女同学假装自己的奶奶,除了语言和形态以外,她在表演奶奶缝衣服时,用到了“眯着眼睛”“用嘴咬线头”等一系列动作,将奶奶这个人物塑造得形象又立体。在这一阶段的训练中,学生不仅热爱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也变得更加热爱生活。这为下一阶段的“模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游戏“亲子关系”中,笔者要求学生假装父子、母子、爷孙等亲子关系,每两人一组,轮流假装长辈和晚辈,表现人物关系。在游戏中,出现了一点意外状况,同组的一位男生拒绝叫假装母亲的女生“妈妈”,在课堂上表现得非常排斥。在艺术类课堂上,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戏剧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语文、英语等科目主要教给学生知识,而戏剧课则滋润学生的心灵。戏剧课堂可以成为学生情绪的出口,教师可以借助表演、配音、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净化”这些不利的因素,真正关注学生心灵所需,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态。

第二阶段的“假装”练习结束后,就进入了第三阶段的“模仿”。模仿是扮演的另一种形式,假装和模仿都为最后的扮演打基础。模仿中的“模”是照样,“仿”是形体的表现。假装以我为核心,模仿以他为核心,要通过观察,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在进行模仿训练时,笔者结合柳青皇甫小学的地理位置进行课程设置。因为小学地处偏远农村,再加上所要排演的故事与农民这一人物形象息息相关,所以笔者在模仿阶段让学生主要模仿农民伯伯。笔者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一片稻田里进行观察人物练习,为接下来的模仿提供生活素材。稻田离学校很近,路途中车辆来往很少,出行比较安全。当笔者带领学生出校门时,出现了部分学生打闹的现象。这时,笔者让队伍停下来,让学生保持安静,笔者没有选择一味批评学生,而是告诉学生,出来的目的是学习,并不是玩耍,希望大家遵守纪律,完成学习任务。当学生明确出行目的后,再次出发时,纪律明显变好了许多。

在到达目的地后,笔者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十人,分别进行观察,观察中可以与农民伯伯交流、提问,从而更好地了解人物。为保证学生有效率地进行观察,笔者设定了观察时间,在15 分钟内让三组学生分别观察、采访不同的农民伯伯。观察结束后,笔者组织学生回到教室,分享自己观察后的心得体会,为接下来的命题模仿练习做准备。分享结束后,笔者结合观察内容,开展“种稻”和“收稻”两种练习,让学生把观察的“他”通过“我”的肢体动作表现出来。为了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笔者让一部分学生模仿水稻,配合模仿农民的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在模仿时,可能会有不同的表演效果,有些学生可能模仿得非常形象,有些学生则模仿得很抽象。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到,一些事物可能本身就没有绝对或者唯一的答案,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探究、观察的习惯,而不应让学生死记硬背答案。

在假装和模仿两个阶段后,进行扮演,会对排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假装和模仿阶段,学生对人物角色有了一定的了解,扮演人物角色时就能较快找到符合人物心理的行动,准确把握人物性格、规定情境和最高任务等,在扮演中更好地把“我”和“他”(对象)结合起来,达到扮演的最高阶段。在扮演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经常出现背台的情况。背台指演员在舞台上背对观众的一种行为。戏剧演出与电影及电视剧不同,是没有镜头来回切换的,观众的位置也是固定的,所以,演员独白时要面对着观众,让观众看到演员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当学生在扮演中出现背台的情况时,笔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其行为是错误的,而是告诉学生什么是背台,为什么表演时不能背台而要面向观众。

在前四个阶段结束后,笔者发现,编导、假装、模仿和扮演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在课程设置方面,这四个阶段至关重要,缺一不可,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能很好地融合小学和艺术教育的特色,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对老师的授课内容“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三)课程后期

课程后期进入第五阶段“制作”,制作实际上就是管理,制作前有创业策划后有推广营销,都在管理的范围之内,因此,这也是笔者设置小学特色艺术课程的最高阶段,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策划能力。

在完成整个故事的排演后,笔者组织学生一起在课堂进行“头脑风暴”,围绕着如何宣传所排演的故事而展开讨论,为之后的教学成果展示做准备,最终,学生决定自己动手制作演出海报和节目演出单。海报是学生们用蜡笔绘制的,为了体现稻田的效果,学生将提前准备的稻穗用胶水粘贴在海报上,让宣传海报看起来更加立体,富有特色。节目单是由班里字迹工整的学生书写的,所用的纸均是学生平时留下的废纸,做到废物再次利用。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学生们相互讨论,有计划地分工,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小学特色戏剧教育课程的启示

通过分析柳青皇甫小学的案例,笔者发现,在小学教育中戏剧教育通常会被学校所忽视,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校,这种现象更加明显。但在戏剧教育实践中,笔者充分感受到了学生对艺术课程的热爱和需求。在戏剧课堂上,学生能够解放自身天性,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得到老师的肯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对于戏剧课程的设置,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教师在艺术课程设置方面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从简单的训练开始,再进行有难度、有挑战性的训练,这样更能让学生接受,使之不易产生挫败感。

第二,在课堂上可以采用肢体操、戏剧游戏、语言游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学习,不要让他们觉得上课是一件很有压力的事情,反而要让学生通过上戏剧课来缓解其他课程的压力。

第三,好的戏剧环境对学生学习也有促进和提升的作用,笔者建议,学校可以定期进行汇报演出及举办戏剧节等,丰富学生在校园中的艺术生活实践。

最后,笔者想通过这篇文章呼吁整个教育系统提高对戏剧教育的重视,重视艺术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重视戏剧教育对学生成长发展的作用,也希望像戏剧艺术这样多元化的艺术课程能早日进入小学教育系统。

猜你喜欢
皇甫柳青假装
Absorption spectra and enhanced Kerr nonlinearity in a four-level system
“无尽”的《创业史》——我的父亲柳青
啊,柳青先生
新时代我们向柳青学习什么
假装校长
《柳青在皇甫》《柳青言论集》出版
赵晶、皇甫舟楠设计作品
假装辞职
假装真的
孤岛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