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舆论格局下信息博弈新特点与理念转变

2021-11-13 04:01:16吴阿娟
中国记者 2021年10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舆论公众

□ 吴阿娟

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深刻变化,舆论环境愈加错综复杂。政府、媒介和公众之间的信息博弈加剧,多元舆论格局下的主流舆论引导面临风险和挑战。尤其是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重要信息是否及时、公开、透明、真实,越来越成为引爆或平息舆论风暴的关键因素。

一、舆论漩涡中信息博弈新特点

(一)权威信源多元化

当下,主流媒体、政务媒体、社交媒体、自媒体等多平台处于信息既相互构建补充又不断差异冲突之中。2021年1月底,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社会心态》两轮调查数据显示,民众通过多元渠道特别是社交媒体获取信息,微信排在第一位,占82.36%,其次是微博、电视、网站和新闻客户端等。在民众对主流媒体信息可信度评价大幅提高的同时,对“知名微信公众号”可靠性的评价也处于攀升之中。权威信源出现多元化趋势。

(二)网民求证力增强

网络社会,公众深度参与社会公共事件的传播讨论。一方面,在信息生产机制、传播模式、扩散渠道和传受交互中,公众深度参与其中;另一方面,信息真伪接受公众更广泛、更直接的监督。相对而言,公众监督空间上升,“网络一声”常常具有改变事件走向的力量。广大网民的信息求证能力和网络动员能力均显著增强,并以网络民意风起云涌、思想感情复杂多变,谣言流言乱象杂糅等多样形态呈现。

(三)情绪成关键变量

从疫情期间多起舆情事件可见,网民呈现出较强的从众性、逆反性和刻板性,“负面偏差”放大,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主流舆论引导力。疫情中,社会多元利益诉求集中涌现,多起舆论漩涡、舆论倒逼情形的出现,很大一部分源自信息的不及时、不公开、不透明。低效率、高损耗的信息沟通大大阻碍了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其中,因信息不透明引起的政府、媒体与公众的思想感情隔膜是掺杂在其中的情绪变量,成为影响舆情演进的关键变量。

二、信息透明在舆论引导中的关键作用

(一)扭转信息不对称的失衡局面

网络舆论场中,正面内容和负面内容存在信息不对称、情绪不共振的情况。失衡状态直接影响舆论引导的有效性。无论是公众的质疑追问,还是甚嚣尘上的谣言,都需要用事实来解释和反驳。只有用真实透明的信息最大限度挤压不实言论甚至是谣言谎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舆论引导的问题。可以说,信息透明是表达多元的舆论场中的“压舱石”。

(二)促进媒介资源相互补充构建

融媒体环境下,媒介资源的多元主体共存已成为常态。在新媒体时代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应着力推动新媒体空间多元舆论相互建构和补充。疫情期间,微博、微信、客户端、短视频等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平台上,流动着大量差异化信息,也交织着公众复杂而敏感的情绪。主流媒体、政务媒体等主动公开信息、积极进行信息确认和舆论反馈,是避免多个媒介资源“各说各话”,步入相互补充构建的必要项。

(三)弥合舆论场间的差异和撕裂

舆论格局的深刻变革加剧了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的碰撞和摩擦,在传播内容、表达方式、叙事模式、情绪呈现等方面常常“各表一枝”“各说各话”。而引起两个舆论场脱节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信息差异,“你关注的不是我关注的,我关注的你又不关注”。尤其体现在舆论监督等方面,最易导致舆论场的撕裂。信息透明是降低信息差异,弥合两个舆论场的黏合剂,有利于提高舆论场间的价值共识度。

(四)减弱感情隔膜下的刻板印象

网上民意和情绪的背后常常隐藏着公众对真相的焦灼和对改变的无力感。比如谣言,因为迎合了人们的集体情绪和刻板印象,在情感暗示下有时便有了“真实”的空间。当舆论“情绪化”“负面偏差”放大时,若事实和真相不能第一时间到达民众,本就活跃敏感的舆论场就会被激活,从线上影响到线下。信息透明与扭转公众刻板印象、减少感情隔膜呈正相关关系。

三、“四理念”提升多元舆论引导有效性

(一)“信息即时”理念,用好互联网的“快”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从政府向公众,从公众到政府,信息双向流动的速度不断加快。新冠肺炎防疫战打响后,各地发布渠道随即开通,基本可以做到即时滚动疫情动态,反馈网络舆论、回应热点话题,并实事求是地作出防控策略调整,对坚定广大群众的抗疫信心和决心发挥了积极作用。5G时代,信息流量加速,传播形式更即时,网络直播将成为主流传播形式,留给舆情反应、舆论回应的时间越来越短。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信息即时”的技术驱动,应进一步提升发布信息、传播资讯和服务反馈的能力,构建有力的“四全”媒体,优化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合理利用渠道下沉的社交媒体和自媒体,主动营造更开放健康的网络环境,建设民众广泛参与的网上渠道,用好互联网的“快”。

(二)“信息增信”理念,发挥舆论监督的“强”

信息透明,一方面体现在信息的“供给侧”,一方面体现在信息的“需求侧”。也就是说,既要保障政府相关部门、主流媒体的信息发布及时、公开、权威、准确,又要做到满足公众的关切点、质疑点以及情绪痛点。主流媒体舆论监督、设置议题、与公众情绪共振方面的弱化,在新舆论生态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叠加中有所凸显,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舆论引导困境。在监督主体多元化、大众化的舆论生态中,要着重强化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力,改变对监督缺乏勇气,偏爱感动模式、不喜监督问责的观念和做法。主流媒体不应是简单传播者,应努力成为权威信源的“增信者”。应着重加强主流媒体舆论监督力和风险预警力,用追寻真相、释疑解惑、提示风险的主动监督疏解公众负面情绪,使舆论监督发挥出风险社会“减压阀”的重要作用,消解因信息不对称给公众带来的焦虑恐慌感。

(三)“信息包容”理念,构建多元舆论的“和”

网络空间中,有大量猜测、追问类信息需要确认回应,有不少谣言四处纷扰,还有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的失衡,以及信息茧房下公众的认知障碍等。从疫情期间的网络表达可见,公众网络参与度越来越高,发布渠道和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自发扩散穿透不同群体与圈层,传播力大,影响力广,并且,集体表达常常进而带动公众心态变化,增加了新一轮舆情生成和舆论反弹的概率。媒介资源多主体共存、舆论多元是常态,应以包容理念构建“和而不同”的互补互建局面。充分发掘互联网效能,构建多元舆论中的“和”力,是提升舆论引导力的必然趋势。

(四)“信息一致”理念,打造实事求是的“硬核”

多元信息意味着多个视角,偏狭的信息会造成“洞穴效应”,导致无意识或选择性忽视,引发恐慌、偏见甚至冲突。疫情防控期间,天津在“凡政府知道的,百姓也要知道”的理念指导下部署疫情信息发布机制,“信息一致”确保了信息的透明度和精准性,使天津在疫情防控中汇聚了强大能量。尊重民意,回应人心,将多元舆论引导建立在实事求是的“硬核”上,依据事实真相,理性地在政府、媒体和公众间达成价值共识,才能在多元舆论格局下最大化主流舆论引导效果。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舆论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传媒评论(2019年9期)2019-11-16 09:25:38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传媒评论(2019年12期)2019-08-24 07:55:14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传媒评论(2019年10期)2019-06-05 09:26:00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环球时报(2019-04-12)2019-04-12 08:19:01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