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春玲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0)
民族舞蹈实际上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学术界对于民族舞蹈并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定义。但所有的民族舞蹈,都具有共性,那就是彰显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当地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民族的风格。众所周知,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与滋养当地人民的水土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民族文化是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一种综合反映。我国地域广袤,地理环境纷繁复杂,且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华大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另外,各民族之间的文化风俗差异较大,不同民族的舞蹈承载着本民族的文化,所以,各种民族舞蹈之间的风格差异也十分明显。比如,傣族舞蹈温柔婉约,蒙古族舞蹈豪爽大气,维吾尔族舞蹈热情明快,这些风格迥异的舞蹈,与其他具有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艺术世界。
要想在民族舞蹈教学中充分体现民族文化,就需要充分挖掘民族舞蹈本身的民族文化要素,换言之,要清楚民族文化和民族舞蹈的融合点究竟在哪里。本文从多个角度具体阐述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融合性的体现。
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自然也不例外。各个民族的舞蹈都是本民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当中形成的艺术沉淀,有深深的民族烙印。由于不同民族之间风俗习惯差异比较大,所以不同民族舞蹈风格迥异,以维吾尔族的舞蹈为例,维吾尔族舞蹈热情明快,并且给人一种高傲挺拔的外向之感。追溯其源头,维吾尔族人民的祖先主要生活在我国北方的草原上,所以形成这种挺拔外向的风格与早期游牧民族的生活是分不开的,尽管经过时间的消磨和舞蹈家们的不懈努力与发展,今天维吾尔族的舞蹈动作和古代游牧民族的舞蹈动作截然不同,但是有一些动作依然有游牧民族骑马和猎鹰的影子。
舞蹈讲究与音乐之间的和谐,因此,民族舞蹈与民族音乐的融合是必然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民族舞蹈是人们利用肢体语言的方式向观众传递民族音乐的内涵。在民间也一直有着“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这种说法。蒙古族的舞蹈很多呈现出豪迈奔放的风格特点,这是其热情直爽的民族性格的一种体现,舞蹈的配乐也因此显得更加有热情,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具体来说,蒙古族的舞蹈是借由舞蹈动作的力度、节奏、速度上的变化,配合音乐在旋律和节奏上的转变,来反映情绪主题或者环境气氛的变化,由轻松欢快转为沉郁悲伤,或由舒缓到紧张,舞蹈与音乐两者相互映衬,能更好地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能够达到理想的艺术表达效果。
和民族风格类似,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基于各民族人民长期的劳动实践。民族舞蹈是民俗文化的艺术载体,自然也会受到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甚至许多的舞蹈就源于各个地区的节日庆祝活动。在广东省就有一种叫做“鱼龙舞”舞蹈节目,一直流传至今,而“鱼龙舞”所表达的主题就是广东潮州人民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所举办的庆典。还有一部分舞蹈起源于祭祀,比如江西的傩舞,它的起源就是古代人民为了驱鬼而进行的祭祀活动。由此可见,民族舞蹈的主题与广大劳动人民的民俗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对于庆典和祭祀这样一类的大型活动,古代人民更趋向使用舞蹈这种形式去表达某种观念或者某种情感。
如上文所述,舞蹈不仅可以反映个人的情感变化,承载流传于民间的故事传说,它也是各民族精神面貌的一种展现。蒙古族舞蹈豪迈奔放的风格就很明显地展示了蒙古族人民耿直、豪爽的民族性格。除此之外,民族舞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民族精神的一种展现。在傣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内涵中,就包含着天人互育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傣族人民对于自然的崇拜,他们认为,自然界的花鸟鱼虫与人类是有亲缘关系的,因此人类需要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界的各类生物,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傣族最为出名的舞蹈孔雀舞,实际上就反映了傣族人民对于自然界生灵这种美的崇尚。这和傣族民族精神中崇敬自然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上文已经阐述了民俗生活与民族舞蹈之间的密切关联,而各类宗教或对鬼神的信仰也是民俗生活中的一部分,尤其是祭祀活动,它正是民族信仰的一种展现。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千百年来对于天的崇敬一直未曾改变,著名的建筑天坛就是皇帝用于祭祀上天的祭祀建筑。祭祀活动往往伴随着舞蹈。上文提到的江西傩舞以及苗族舞蹈“鼓舞”实际上都是古代人民在“驱鬼逐妖”祭祀活动上所跳的舞蹈。这类祭祀活动正是各民族人民对于“鬼神”信仰的象征。在傣族的民族精神内涵中,也有对于鬼神巫术的信仰以及相应的祭祀舞蹈。
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的融合体现在方方面面,从舞蹈的风格到舞蹈的音乐,从舞蹈的内容到舞蹈的主题,无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历史渊源。除此之外,民族舞蹈还能与本民族的传说故事相融合,这同样也能在舞蹈的内容和主题上展现。许多民族舞蹈作品都展现了本民族的神话传说故事。总而言之,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是舞蹈动作与民族音乐的完美契合,是舞蹈内容对于民俗或者传说故事的展现,是民族的精神内涵与宗教信仰在主题上的体现,是舞蹈风格对于民族性格的概括,其全面且有层次性,承接了民族文化的大部分内涵。所以,将民族文化融入民族舞蹈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学生的舞蹈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形神兼备。
通过上文的论述,不难发现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我国各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稳定的价值取向以及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生活方式。将民族文化融入民族舞蹈教学中,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传承。舞蹈这一艺术形式,在方方面面体现着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色。长期以来,我国都十分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所以利用好民族舞蹈这些艺术形式,将民族文化融入教学当中,也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承担传播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借由教学这一形式,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特色的民族文化,才能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不断注入新的血液。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不同民族的民族舞蹈风格迥异,正如前文所述,民族舞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面貌和民族精神以及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影响。土家族的安昭舞,就传达了土家族人民对于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的美好祈愿;苗族的芦笙舞则展示了苗族人民不畏艰辛、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念;蒙古族的安代舞则向人们展示了浓郁的草原气息以及蒙古族人民的游牧生活。要将这些内涵与风格都截然不同的民族舞蹈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就需要广大教师调动自己的智慧,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激发教师对于创编民族舞蹈的热情,以此来进一步丰富民族舞蹈的艺术内涵,使民族舞蹈更加具有时代气息。
因为民族舞蹈中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对于广大学生而言,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对于特定民族的文化没有足够的了解,这就导致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民族文化隔阂。因此,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理解不够深刻,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生只掌握了舞蹈动作的形态,感受不到舞蹈所要传达的情感思想或者精神内涵,那么在整个舞蹈表演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许多“不自然”的情况,如面部表情、神态缺乏变化,动作僵硬等。将民族文化融入民族舞蹈教学中,有利于消除这种文化隔阂,加深学生对于民族舞蹈的理解与认知,把握好民族舞蹈与民族音乐、民族舞蹈与个人情感等民族舞蹈与各类民族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和对艺术的感悟能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充分了解民族文化是如何与民族舞蹈实现交融,并且明确将民族文化融入民族舞蹈教学的意义之后,就应当对民族文化融入民族舞蹈教学的具体策略进行简要探讨。
在过去的民族舞蹈教学中,不少教师忽略了对于民族文化方面的学习,因为对民族文化的知识储备比较有限,所以在教学的时候,也难以及时给学生提供相关方面的帮助。
首先,教师要改变过去仅仅注重舞蹈本身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在课上给学生讲解更多关于特定民族文化的知识,包括民族舞蹈的起源和发展,从而让学生理解民族舞蹈风格的成因。
其次,教师关于舞蹈整体的讲解应当与示范相配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更为形象具体地感受到舞蹈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要将民族文化要素融入舞蹈动作当中,例如告诉学生某一类动作反映了怎样的民族文化内涵等。
最后,舞蹈教学应当具有针对性,教师要针对学生难以掌握的部分着重进行教学和指导,从而提升教学的效率。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民族舞蹈教学中的舞蹈作品,往往是舞蹈教师利用民俗民风的素材,经过深度艺术加工之后创造出来的。要想使学生对于舞蹈动作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教师就必须要对舞蹈动作中的民族文化要素进行剖析。对于面部神态的剖析,教师需要充分结合舞蹈的民族文化背景,探究此时舞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确定在整个舞蹈表演的过程当中,应当具有的面部表情或者表情的变化。
除此之外,对于舞蹈动作的剖析,教师要从民族文化的层面解释动作的成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记忆舞蹈动作,掌握舞蹈的风格。比如,生活在我国北方的朝鲜族,在历史上是由于受到外族的侵略,才迁徙至我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的先民通过辛勤的劳动,为民族开辟了一个新的家园,所以在朝鲜族的舞蹈当中,时常传达着对美好和平生活的期盼,舞蹈的配乐相对来说较为悠长和舒缓,偏向于渲染祥和的气氛。在动作和姿态上,朝鲜族舞蹈中有大量模仿鹤这一动物形态的舞姿。这也象征着朝鲜族人民对于平安、长寿的美好向往,代表着朝鲜族善良勤恳的民族品格。在整个舞蹈表演的过程当中,类似白鹤形态的舞姿和舞步,无一不在展示着舞者飘逸典雅的风采。要在充分理解这些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朝鲜族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体会作为舞者应当表达的情绪和心理变化,从而让舞蹈表演变得更富有生气,舞蹈动作表现得更为自然。
民族舞蹈作为一种肢体表达艺术,更强调视觉上的效果,而且民族舞蹈教学这项工作系统性较强,将更多的案例恰当引入教学当中,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形象、直观地理解舞蹈动作,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前提下,精心选择教学中使用的案例。案例的难度需要适中,确保学生在老师讲解之后能够自行练习。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参与案例的编选。为了选出更适合自己的案例,学生就会自觉寻找关于民族舞蹈背后蕴含的民族文化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在不断的舞蹈实践中逐渐理解民族文化与民族舞蹈之间密切的联系,也能对自己的舞蹈水平有较为明晰的认知,这算得上一举多得。
民族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然,民族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在传承的过程当中,民族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化自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而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也会及时地反映到本民族的各种艺术表达形式上。另外,前文已经有所阐述,民族舞蹈、民族音乐这些艺术表达形式,内容上的丰富也能反过来作用于民族文化。因此,民族文化和民族舞蹈就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后,各族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舞蹈表演艺术家们创作了许许多多具有新时代意义的舞蹈作品。
比如,杨丽萍老师的作品《藏谜》尽最大努力还原了藏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场景,无论是服装、道具的安排还是场景的布置都十分贴近当时藏族人民生活中的真实情况。舞台剧中所展现的藏族人民劳作的情景包括收青稞、打场、晒青稞等都是不加修饰的,在舞台上直接展现出来,完美地体现了民族舞蹈与民族生活的融合性。另外,整部舞台剧展示的内容以藏族老阿妈虔诚朝拜为主线,展示了民族舞蹈和民族信仰之间的融合性。剧中大量使用藏族的民族乐器,这是民族舞蹈和民族音乐的融合,所以说,杨丽萍老师的这部作品,是民族文化和民族舞蹈融合的一个典型。
新时代下民族舞蹈的创新与改变,同样可以反馈于民族舞蹈的教学。在舞蹈表演艺术家的努力下,广大教师可应用于舞蹈教学的案例不断丰富。这也给舞蹈教师讲解舞蹈动作、创编舞蹈动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民族舞蹈教学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将民族文化融入民族舞蹈教学之中,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艺术鉴赏水平。要实现民族文化和舞蹈教学的融合,广大教师需要积极改变教学模式,改善教学评价体系,创设情境,充分利用文化要素加深学生对于动作的理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的舞蹈表演做到形神兼备。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民族文化和民族舞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是不断发展和丰富的,所以舞蹈教学也要做到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