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媒体融合发展中的问题与建议
——基于扎根理论

2021-11-13 00:28吴霞明
声屏世界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心人才融合

□ 吴霞明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以来,各地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如火如荼。据此,本文以安徽省宿松县为具体研究对象,试图以点带面梳理县级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探索县级媒体融合发展未来。为了进一步了解县级媒体融合发展的情况,本文对宿松县融媒体中心进行了观察,通过观摩法、访谈法进行了考证。

县域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

县级媒体建设最初实践于广播电视领域,1983年在“四级办台”政策指导下县级广播电视台开始搭建;2003年响应国家级主流媒体号召,建立县级新闻网站。2012年县级“两微一端一号”媒体平台建设全面铺开,实现从单一平台向多元平台的转变。简言之,县级媒体的发展与主流媒体的转向密切相关。总之,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取得了富有成效的实践成果,但由于各县经济、文化的不同,也存在一些问题。

县域媒体融合发展的问题

在对该县融媒体记者的个别访谈中,笔者将受访者认为当前存在问题的访谈资料放入nvivo11plus进行词频搜索,发现排名前三的词语为“编制”“工资”“领导”是融媒体工作人员十分关心的话题,通过对文本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县级融媒体发展过程中具体存在这些问题。

受众定位狭窄,内容缺乏活力。宿松县融媒体中心新闻多发布在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内容多为村镇举办的娱乐活动、会议、县领导的重要讲话和学习中央精神的报告。这样的发布平台和内容使得观看对象多为公务人员,但该县近两年才脱掉贫困县的帽子,经济上仍然处于不发达阶段,人员外出务工的比例较大,留守在家的公务人员是85万人口的少数。因此,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打通信息传播网络“最后一公里”的媒介,没有发挥出大众媒体的功能。

另外,农村作为信息较为闭塞的地方,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内容在传递农村群众感兴趣的话题上乏善可陈。农村人口多为留守人员,他们的新媒体使用能力偏弱,接触信息的设备多为电视,而融媒体中心的新闻并不在电视上播出。因此,这是未来融媒体中心亟需要考虑的问题,如何解决农村群众的信息接收问题。

其次,虽然实施了媒体融合,各采编部门之间进行了合并、融合,但是内容风格依然和媒介融合之前的风格十分相似,在内容题材方面几乎一致,表述语言方面仍然不够亲民,如“形式多样的活动让现场掌声不断”“气氛热烈”这些都过于空泛。另外,从无论是从官方网站发布内容的浏览量来看,还是当地融媒体中心的公众号来看,大多为几十很少有超过千数以上的阅读量。因此,该县的媒体融合还处于机构融合的阶段,内容上和定位上还需要继续改善。这一点作为全国百强县的安徽省肥西县有明显进步,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不过已经在逐步探索解决的方法。

究其原因,可以看出该县级媒体在融合发展中没有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没有运用好互联网思维进行媒体融合,对于媒体融合的了解停留在机构融合的阶段上。

人才流失严重,中年人为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因此,人才的坚守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然而,该县融媒体中心的人才流失十分严重。记者小王(化名)是工作了两年的记者,从他入职以来身边的同事换了一波又一波。而现在,他们单位只有四五名年轻记者,其余的都是留守数年的领导,而这些记者私底下基本都在做离职的准备,比如进行考公的准备。而这些,领导都看在眼里,因为离职在这里是常态。留不住人才,小王认为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工资少,二是编制名额紧缺。

像小王这种“老人”平均每月能拿到3500元左右的工资,但是没有编制,而除去房租和基本的生活开支后,每个月能存下来的钱只有几百块,要是赶上同学结婚交份子钱,真的感到生活压力巨大。而刚入职的同事,每个月只有1000块钱的实习费,还得靠家里资助才能维持温饱。工资低也能接受,但是工资低还没有编制,这是小王和他的年轻同事不能接受的。

目前,该县融媒体中心拥有编制的都是40岁以上的老员工,拥有5年工龄的同事都没有编制,小王要想得到一个编制估计难度较大。目前出去采访的基本上是年轻记者,他们没有正式编制。因此,很容易给人造成年轻记者干活多、拿钱少的印象。由于年轻记者没有编制作为依靠,所以离职率非常高。而小王选择继续工作的原因在于基层记者非常锻炼人,并且自己谋划的另一份工作现在还没有着落。

平台效应微弱,内容少人问津。县级融媒体中心身处基层,县域面积和人口与城市相比既小又少,传播平台效应微弱,缺少一定的吸引力。

在移动互联网的今天,人们更习惯用手机去获取信息,浏览网站的内容十分不便,所以很少有人去看网站的信息。而融媒体中心做的公众号,因为内容上的不亲民导致无人问津。

另外,走出高校的毕业生和新媒体技术人才由于不愿回乡“屈就”,大多流向了经济实力强、更具影响力的媒体平台。运营中的县级融媒体中心,普遍的科班出身人才偏少,既能采写又懂拍摄还会剪辑的全媒体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加之管理者人才经营意识薄弱和用人自主性的不足,导致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招才引智成了一大难题。

以2020年融媒体中心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为例,可以看到私人企业运营的公众号要比融媒体中心的公号更有传播效果。县级融媒体中心脱胎于县级广播电视台,具有无可比拟的权威性,但是因为内容上的刻板,有关疫情的报道多是宣传性的报道,没能找到群众的信息痛点,所以内容自然无人问津。

发展建议

量体裁衣,做出特色。北京大学新媒体中心彭兰教授提出媒体融合不是新老媒体的机构融合,而是思维的融合,不是所有的机构都适合去做“中央厨房”的模式,否则只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对于经济不发达、人口小县来说,更应是如此。因此,该县当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战略导向,始终坚持做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做到上传下达。

主攻地方,姿态亲民。融媒体中心报道的内容当满足人民群众对信息的需求,少些不务实的宣传报道。在语言应用上,灵活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来传达信息,少些高高在上的表达,让人民群众产生心理接近性。

重视人才,提高待遇。没有好的待遇,终究是留不住人才的。一方面,对于优秀的人才,尽可能地给与丰厚的待遇;另一方面,一些挣快钱的机会尽可能向人才倾斜,形成一种高度重视人才的氛围,让人才工作起来更顺心。

同时,对于事业体制内的老员工,可通过转型等手段,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对于不想干事混日子的个别体制内员工,可通过竞争手段使其感到压力,迫使其行动起来,以此来解决人员编制过剩问题。

有了良好的顶层设计,好的具体媒体融合的实施办法,还有干劲的人才,县级融媒体中心将会释放出巨大的潜力。

总结与讨论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是媒体融合国家战略的重要着力点,因此,梳理县级媒体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宿松县融媒体中心的个别记者进行访谈,和对融媒体中心进行观摩,通过对访谈文本进行词频分析和深度研究,发现该县目前存在受众定位狭窄,内容缺乏活力;人才流失严重,中年人为主体;平台效应微弱,内容少人问津等问题。未来,融媒体中心可以朝量体裁衣,做出特色;主攻地方,姿态亲民;重视人才,提高待遇这三个方面进行改善。

猜你喜欢
中心人才融合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人才云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