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屏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湖南 张家界 42700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民族声乐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是在继承并发扬各地方民歌、说唱、戏曲等传统音乐精华与特色的基础上,借鉴、融合、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演唱理论与技巧,并形成的具有一定民族性、艺术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的新民族歌唱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整体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不同文化在交流和碰撞中,已经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民族声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在多元文化视野下必须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以促进民族声乐更好、更快地发展。
文化引领与人才培养是现代高校的重要功能,高校是民族文化遗产传播、发展的主体,民族声乐作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艺术形式,对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推进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本身就具有传承民族艺术文化的重要责任。在高校建立相对完善的民族声乐教学机制、丰富教学资源、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当今世界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不同民族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加之流行音乐、西洋音乐的渗透,民族声乐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受多元文化的影响,民族声乐绝不能在文化大融合的过程中放弃自身传统文化发展的需求,而应以此为基础,塑造平等、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空间。那么,民族声乐教学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传承本民族音乐,在培育专业人才的基础上促进民族声乐不断向前发展。同时,还需进一步拓展民族声乐教学的范围,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使民族声乐的市场更加开阔。如果在多元文化碰撞中,民族声乐受到了冲击或者逐渐消失,那么,民族声乐的地位也会逐渐弱化。所以,只有不断提升民族声乐教学水平,以此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民族民间优秀的传统音乐是中国民族声乐的基础,也是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核心。但由于人们重视民族声乐教学的时间比较晚,中国当代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机制还不够完善,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其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坚持以人文为先、技巧其后的思想。目前,高校声乐教学中过于强调演唱技巧的提升而忽视人文情怀的现象日益突出,这与艺术真正的内涵相违背,也与中国优秀的人文传统背道而驰,更是优秀传统艺术文化传承发展的阻力。另外,在演唱技巧上,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对西方美声唱法也颇为看重,多数学生在学习中无法形成清晰的认识,对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缺乏了解。这会阻碍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同时还难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自信,从长远来看,还会对本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产生不利的影响。其二,我国幅员辽阔,在色彩斑斓的自然环境与文化风格下,各地域的声乐艺术呈现出个性鲜明、多层多元的特征,每个民族的唱法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民族声乐教学的内容也涉猎较广。但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并没有充分重视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常处于失衡状态,主要表现为理论大于实践。这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丰富,但是演唱功底较为薄弱,难以达到声乐教学预期的目的。还有,在实际教学中教材单一,不够完善,从而使学生所学到的民族声乐理论知识及演唱技巧都不够全面。其三,高校声乐教学需要多学科互帮互助才能和谐共通持续发展。当前,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只专注学科内部的知识贯通,并没有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起来。其四,当今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模式守拙有余而创新较少,传统教学模式未能快速提高演唱技巧及探索出适合大众审美需求的新式唱法,在学生对民族声乐表演失去兴趣或产生视觉、听觉疲劳的同时,我们更应通过新的教学模式来增加民族声乐教学的多样性。这是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与艺术表达,其因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情感真挚等而深受大众喜爱。多元化逐渐成为音乐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所以,民族声乐如果想要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应立足新时期民族音乐教学理论基础,积极探索中国民族声乐实践教学改革的策略。
民族声乐是我国声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其能够较好地传承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内容,促进艺术文化繁荣发展。中国传统唱法博大精深,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应从传统的歌唱艺术中汲取养分,从中国优秀传统艺术文化中寻求人文底蕴。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语言,是民族声乐艺术产生不同风格的主要原因。在多种因素制约下,各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语言特征等,便产生了不同的声乐风格色彩,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进行全面的培养,并在多元化视野下为学生保留传统音乐的精华,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形成独特的审美视角,从而明确自身喜欢的风格流派。同时,还需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可以形成与多元化时代发展相符合的审美鉴赏能力。从实践经验看,人们对民族唱法概念的理解还过于狭隘,需向更加宽泛的方向拓展。要使民族声乐作品演唱风格的多样化、个性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打开视野,不能将西洋唱法的各种技巧盲目传授给学生,而要真正做到民族唱法各系统分支与西洋唱法之间的相互借鉴与沟通,走出一条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之路。
课程设置是教学的基础和导向,构建完善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使教学内容符合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改革的要求。在对课程进行安排时,需要以课程类型为基础,针对性分配课程比重。如可适当增加理论课程,对不同地域、民族、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进行系统分析讲解,然后再安排实践课程。民族声乐教学中也存在大量的特殊唱法。在高校声乐专业中,演唱教学是极为关键的环节。教师不能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而要注意演唱技巧教学的开展,使学生在充分掌握多元化的理论知识后更有效地提升实践能力。除了课程安排外,教材选配也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完善所教授的教材,使教学曲目尽可能全面,并积极采用经典且具特色的曲目作为教学范例,且根据时代的发展更新教学实用教材,让学生及时掌握民族声乐发展的最新动态,构建学习的新认知;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嗓音特点及专业综合能力合理选择不同层次的教材,在建立科学发声方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多、更好地了解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为民族声乐向多元化方向创新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在声乐知识教学中开展民族声乐教学,特别是在一些艺术院校中,学生始终没有掌握多元化的文化知识。因此声乐教学需要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在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性地讲解一些文化知识,使学生的知识面逐渐扩大,从而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学生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让以往的教学内容被彻底打破,形成独特的风格。只有将其他学科与声乐教学联系在一起,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民族声乐教学。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音乐教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广泛应用现代技术,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还可以拓展新的领域,将生机和活力添加到传统的声乐教学中。如加强音像资料的利用,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全面掌握声乐知识提供辅助;除此之外,运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将网络上海量的信息资源加入教学实际中,使教学形式更加多元化。教师也可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创新,如改变传统的面对面“一对一”的教学方式,运用新型“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参与作品分析、理解、学习等,再进行研讨与探究,在互动交流中形成正确的认知,最终实现知识的获取和声乐演唱综合素养的提高。
综上所述,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文化视野的背景下,民族声乐教学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民族声乐教学最为主要的任务就是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将民族特色充分体现出来。高校教师需要将民族文化与声乐教学紧密相连,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特点,结合先进的民族音乐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突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愉悦性,才能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设置与学生实际发展相符合的民族声乐课程,探索出极具成效的创新性教学改革策略,进而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中国民族声乐优秀人才,使中国民族声乐这颗现代艺术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