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畅
(中国戏曲学院 北京 100073)
田汉的早期创作始于五四运动至“南国剧运”时期(1920-1930),在这一时期,田汉创作了许多关于爱情、婚姻题材的戏剧作品,比如《湖上的悲剧》《梵峨璘与蔷薇》《获虎之夜》等作品,剧中的女性形象大都是整部作品的重心,推动整部作品剧情的发展。在当时的剧坛乃至现在,这些作品都具有代表意义。
田汉在不断的辛勤创作中,时刻不忘关心民众的疾苦,尤其是对妇女的现状和出路十分重视。其改编自外国名著的剧本中,所选的几乎都是有关女性的题材,如《迷娘》《卡门》和《母亲》等。所以在他的早期创作中,女性人物身上都带有田汉自身价值观的影子。他笔下的女性坚强独立,有着超乎俗人的自我意识,无一不是新时代带有卓越思想的女性。
五四运动时期,大量的西方作品理论传入中国,戏剧在当时属于“舶来品”,想要学习研究,就只能放眼国际。而田汉作为戏剧理论和戏剧创作的大家,在早年东渡日本留学时,学习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使其成为了王尔德忠实的译者与知音。
所以,王尔德对田汉在戏剧创作方面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这也体现在了田汉早期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受《莎乐美》影响的女性的自主意识与反抗精神的体现,二是感受《莎乐美》爱而不得、殉其所爱的意识,三是对王尔德“艺术至上”理论的推崇。
“擎起你的银盘,给筵前的宾客们观看。什么是爱情的报酬?啊,银盘里的一颗人头”。莎乐美的故事最早记载于《圣经·新约》中的《马太福音》。在《圣经》中,莎乐美只是母亲希罗底手中的杀人工具,她在母亲的授意下,要求取下约翰的人头作为舞蹈的奖赏,完全是一副心无城府、唯唯诺诺的傀儡。而在王尔德笔下,莎乐美被赋予了灵魂,成了一个乖僻而倔强、任性而疯狂,为了变态的爱欲主动要求希律王砍下约翰人头的“致命的女性”。当她第一次见到约翰时,就陷入了不可回头的痴狂中,她不顾一切地向约翰发出一次次的猛烈进攻,与《圣经》中只听母亲话的傀儡莎乐美有着天壤之别。她为了爱可以不顾一切,在爱情中,她可以变成“女战士”,推翻常理,拥有强烈的自主意识。
田汉同王尔德一样,被莎乐美那种热情似火,拥有反抗性与破坏性的女性形象所感动。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大部分女性都同莎乐美一样,坚强不屈,遵从自我,蔑视外在一切“道德绑架”,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反抗意识。魏莲姑的反抗、白薇的自杀、美瑛的投潭、春姑娘的出走等,都多少折射出莎乐美的影子。
如《获虎之夜》的魏莲姑,在黄大哥落魄之际,毅然决然地站在了翻脸无情的家长的对立面,断然宣称:“我把我自己许了黄大哥,我就是黄家里的人”,“我死也不放手。世界上没有人能拆开我们的手。”她不服从父母的包办婚姻,宁愿和一个从人眼中的“傻子”远走高飞,也不愿意嫁给一个她不爱的人。魏莲姑只爱她所爱,为了爱人可以放弃一切,这在故事发生的时代是非常大逆不道的,但她的反抗意识在父亲的步步紧逼下也没有丝毫动摇。她是一个拥有自我意识的新思想女性,又怎会甘于任人摆布。
还有一些女性,勇于追求真爱,却也不将自己的生命系于男人身上。《古潭的声音》中的美瑛对于诗人来说起初是一个被引导者,她被诗人从“尘世的诱惑”中救出,并把她放置在远离人间的象牙塔般的艺术宫殿之中。但是后来她却在精神上超越了诗人,她反过来又成为诗人的引导者。她的灵魂“好像随时随刻望着那山外的山,水外的水,世界外的世界。她刚到这个世界,心里早就做了到另一个世界去的准备”。到最后,两人的位置互换了,连诗人也跳下了古潭。这里的美瑛,是有着更高精神追求的女性形象,她不会依附于男性,张扬着个性与自我意识,与“被男性气质包裹住”的莎乐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创作早期,田汉受到了王尔德作品《莎乐美》的影响,笔下女性形象的感情经历几乎与莎乐美如出一辙,都是怀抱着热烈的“爱”,为爱不顾一切,却又偏偏爱而不得。也正是因为莎乐美这种强烈的爱欲,叙利亚青年殉情,约翰遭到杀害,连莎乐美本人也因追求的固执而死于盾牌之下,最终以“死”来祭奠了这段感情。同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旗帜性人物,陈独秀在苏曼殊《绛纱记》的序言中,就向中国读者介绍了王尔德以及《莎乐美》等剧作,称该剧“写死之爱,可谓淋漓尽致”。在田汉的早期作品中,这种爱而不得最后献出生命的女性形象也比比皆是。
如《湖上的悲剧》中的白薇,她的爱情受到家里的反对,她一筹莫展,选择用自己的“假死”来逃脱家里的控制,当她隐姓埋名多年之后,在一次巧合之下,终于再一次遇到了爱人,可是她却为了不让爱人“把严肃的人生看成笑剧”,为了成全爱人杨梦梅用他们的爱情造就的艺术作品——“贵重的感情记录”,选择在假死之后再一次死亡,而这次她真的自杀了,在爱人的怀里慢慢死去。
和《莎乐美》一样,爱而不得的悲剧气氛充斥了整部作品。最后白薇的“真死”,无疑是最惊心动魄的一幕,给这部悲剧爱情作品画上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句号。
这种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仅是受到了王尔德唯美主义的影响,也符合当时五四运动的社会需要。五四知识青年由于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对于爱情有了更为崇高的追求,但是当时的社会遏制了这种自由爱情的发展,而女性又往往站在舆论最为不利的那一方,所以这种为爱情不顾一切、甘愿付出生命的崇高的女性形象也应运而生了。
纵观田汉早期创作和文论,其受王尔德唯美主义影响的烙印是比较明显的,他曾在给郭沫若的信中说自己“一时有非常强烈的艺术至上主义的倾向”,我们可以由此追溯王尔德“艺术至上”理念的影响。
在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念中,“艺术至上”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这种理念体现在王尔德的另一部作品——《道林·格雷的画像》中。道林·格雷迷恋演员西碧儿,并不是因为迷恋她作为一个血肉鲜活的真实人物而存在,而是迷恋她在舞台上塑造的各种艺术形象。他将她视为艺术的化身、心中的女神,所以当西碧儿的艺术才情减退时,道林·格雷就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她。我们可以说,道林·格雷的身上有着王尔德本人的影子,他们都将诠释艺术设为人生最高目标,在他们的心中,“艺术”是超越一切的重要之物。
而田汉作为王尔德唯美主义的追随者,在他的早期创作中也有着“艺术至上”的影子。这首先表现为女性人物对艺术家的追随与牺牲。
在田汉的许多作品中,男主人公都是以“艺术家”的形象出现的,女主人公都是以艺术家的追随者形象出现的。例如《苏州夜话》中的老画家刘叔康、《名优之死》中的名老生表演家刘振声、《湖上的悲剧》中的诗人杨梦梅与白薇、《梵峨璘与蔷薇》中的大鼓女柳翠与琴师秦信芳、《古潭的声音》中的诗人和美瑛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以“艺术至上”为理念而存在的人物形象。
《梵峨璘与蔷薇》是田汉的处女作,讲述了北京新世界大鼓女柳翠与其琴师秦信芳相爱的故事。他们的爱情,一开始并不和谐,然而当柳翠深刻认识到了秦信芳的才华与抱负时,深深地爱上了他,甚至为了让秦信芳到巴黎学习,嫁给富商当小妾,成全秦信芳,圆他的艺术梦。柳翠无疑是一名因爱情而伟大的女性,为了帮助所爱之人,她不惜奉献出自己的幸福与命运,成全爱人,成全“艺术”。虽然这部作品在田汉的创作生涯中算不上一部成熟的作品,但体现了田汉对艺术和它所处的环境的一种美好期待。在他心中,艺术是至高无上的,应该得到各界的保护。
而另一个为成全艺术而牺牲的代表女性就是《湖上的悲剧》中的白薇。在白薇“死去”多年之后,一次偶然的相遇,杨梦梅知道了自己心心念念的情人,就是苟活在花园一隅的女鬼,一声枪响,自己的情人就这样真正地倒在了自己的面前。
“白薇,我哭了你三年了。”
“我也像海底下的鱼望着水面上透进来的阳光似的等了你三年了。”
起初,他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一切,他不能理解白薇的死是为了什么,有何意义。
“那是一部贵重的感情记录。一个女子能够给她所爱的人一种刺激,让他对人民有所贡献,她也不算白活在世上一趟了。”
“梦梅,人死不能复生,你要是发现你那死了三年的爱人会在偶然的机会复活起来,你会把严肃的人生看成笑剧了。那样一来,你怎么能够完成你那贵重的记录呢?”
由此,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白薇寻死的立场和动机。为了他们悲剧爱情的结晶——这部充满爱意的艺术品,她觉得即使自己死去也是值得的,当杨梦梅不愿接受这一切,欲将作品撕碎时,她急忙制止,在临死之前还要仔细地嘱咐他,将作品好好完成,把它当作他们苦痛的爱的纪念碑。
白薇和柳翠一样,她们都是田汉特意留在一些男性艺术家周围的女性形象,甘愿为他们、也为他们所从事的艺术献出一切,对艺术有着无可想象的激情和热情,表达了剧作者所要表达的“以牺牲一己肉体的生命,成全艺术生命的完美”的生命命题,诠释了王尔德的“艺术至上”理论。
田汉作为中国新青年的代表人物,在学习西方艺术的过程中,时刻不忘将艺术的精髓带回中国,带到自己的作品中,并展示给广大对新知识极度渴望的学者们。他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融会贯通,创造出了一批拥有自我意识和生命活力的新时代女性形象。这种文化的碰撞与创作的交流是推动艺术进步的重要方式,也是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