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煌东
摘要:分析当前教师课堂提问中存在的误区及其产生原因,提出改善教师课堂提问的一些具体策略,以提高教师更为有效地实施课堂提问,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反应,增强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主要手段,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学生可从老师的提问中,得到教师的启发引导等信息,了解上课内容的重点、难点。教师则可从学生的回答中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然而在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等,其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误区。澄清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有利于教师更为科学有效地运用课堂提问,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教师课堂提问误区
(一) 口头禅式的提问。
前几天,我们到外地的一所学校听课,其中有一节社会与历史课四十分钟里教师提出大大小小四十多个问题,而这些问题60%都是“还有吗?”“再想想,还知道什么”“就这一种吗”“不止这些吧”也就是平均不到一分钟就要问,老师几乎是“出口成问”了。课堂上的气氛看似非常热闹,教师充分享受了提问的“专利”。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的提问就是“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的方式。这类课堂似乎很具启发性,可事实上,学生只是跟着教师的问题打转转,思维根本没有打开,大量的宝贵时间被浪费了,不仅没有效果反而加重学生心理负担,提高课堂效率自然只是一句空话。
(二)只提问举手的学生
在听了《干旱的宝地》一课时,有位思维性强举手非常积极的同学竟然被抽问了6次,而大多数同学一次也没有回答,老师急于让学生跟着教师思想,也曾多次打断学生的讲述.
教师认为课堂提问时应提问举手回答的学生。的确,学生积極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会有很多收获,而那些不够投入的学生就失去了很多锻炼和提高的机会。这样,在现实教学中,往往是那些最善于举手的学生参与了课堂交流,而其余学生却只是被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过程。
(三) 重视回答结果忽视获得过程
多数教师认为学生能否正确回答该问题就说明已经掌握该问题的内容。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正确回答问题并不等于掌握该问题。学生有时可能只是靠猜测获得了答案;有时可能答案正确,但过程错误;而有时,尤其是集体回答的情况下,一些学生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正确答案,但是碍于班级环境的压力,对他人得出的答案加以附和,而其本身并未理解该问题。
二、教师课堂提问误区的改善策略
(一)要精心设问。
要做到精心设问教师应该注意设问角度,选择最佳的切入点。角度选得好,教学效果就好。首先,问题的设置应注意角度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例如:在讲“我国的国家性质”时,我是这样设问的:我国国徽的含义是什么?国徽,大家都常见,却未必清楚它的构成及象征的意义。这么一问,立刻就引起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我便紧紧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十分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其次,问题的设置要从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这一角度出发。例如: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一国两制”伟大意义的理解,我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南非宣布将于1997年底前与台湾断交,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与香港的回归有何关系?这个问题的设置切合学生关心时事、渴望了解时事的求知心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有力地说明了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较好地实现了教学任务。
(二) 要因人施问
因人施问应该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不同学生的基础差异、学生关注的不同话题等方面施问。因人施问特别要注意课堂提问的层次性,课堂提问既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还能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提问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提问要筛选不同的内容,做到分层次提问。对C层学生,在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回答较为基本或较浅的问题,不论回答的对或错,都应鼓励他们思维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对A层学生,让他们回答较难、较深的问题,有时对他们故意施加压力,训练其能力。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即把一个问题分解成识记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分析三个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角色意识,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达到个体的发展,整体的优化。
(三)让学生探究答案
如上所述,学生能答出正确答案并不意味着他理解了问题的核心。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对自己的答案进行探究,找出该答案正确的理由。由于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在自我表达、抽象概括等方面的发展还未完善,有些学生在对自己的答案进行探究时,可能只是从自己的直觉出发(如我觉得它正确),而不能系统地对问题解答过程进行描述,费时费力,影响教学进程。这也是教师不愿意让学生这样做的主要原因之一。可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让学生探究其答案不仅有利于学生自我表达、逻辑性思维的发展,而且还能使学生减少猜测的机会,认识到答案是需要知识来支持的。
课堂提问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却往往有相当的难度。它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牛学文等箸《综合性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
[2]高耀民 李萍《教师行动研究》学林出版社
[3]杨心德 蔡维静《社会学科学习与教学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