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晖
在今年“119消防宣传月”开展之际,“光影颂英雄,影像耀中华——蒋爱山摄影作品展”在上海图书馆举行。这个摄影展很特别,在展出的200余幅作品中,除了祖国的旖旎风光和民俗风情,还有人们不太见到的消防官兵扑救大火、销毁炸弹、危地救人等诸多惊心动魄的抢险救援瞬间,相当震撼人心,而浦东陆家嘴“前世今生”的对比画面,也会让熟悉上海的观众有时空穿越之感。
摄影展的主角蒋爱山,是记者在上世纪90年代就熟知的一个名字。彼时的他,是一名青年武警警官,是上海市消防局宣传处处长,同时也是上海新闻界的“老熟人”。他用手中的筆和相机为读者,不断书写记录着消防战场的宏大与点滴,向我们报道着各种来自火场和抢险救灾前线的消息。当记者这次采访第一次见到本尊,他已从事检察文联工作多年了,不变的是,相机依然是他的忠实伙伴。这次蒋爱山的摄影作品个展,就是他为庆祝建党百年,同时为自己近40年摄影生涯的积累举行的一次典礼。
在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消防摄影界,蒋爱山无疑是最勤奋执著的作者之一。
身为宣传处长,他却一直像一个小兵一样,冲在消防救险的第一线。如果说消防员手里的武器是水枪,而蒋爱山的武器,就是他挂在脖颈上的相机。他告诉记者,那时上海一有重大火情,他的BP机上就会收到119台发来的信息,而接下来的动作就是立即收拾装备,奔向烟火纷飞的火场。
如果说消防员手里的武器是水枪,而蒋爱山的武器,就是他挂在脖颈上的相机。
蒋爱山的战场不光是在上海,那个年代,全国重特大火灾不断,他总是以最快的速度日夜兼程赶赴现场。1993年损失多达2.5亿元、死亡15人的广东深圳清水河“8·5”大爆炸现场、1994年死亡90多人的珠海前山纺织城火灾、1994年令7000万年前恐龙化石及其大量文物珍品毁于一旦的吉林市银都夜总会火灾、1994年致使 233名青少年罹难的辽宁阜新市艺苑歌舞厅以及损失惨重的1995年鞍山商场和1996年沈阳商业城火灾、1994年死亡325人的新疆克拉玛依友谊馆……一个个大火灾现场,都留下了蒋爱山频频按动快门的身影。
1998年东航客机迫降虹桥机场,公安、消防、武警、医护等人员全力施救,机上人员安然无恙。
1997年,上海兰州路河堤受台风影响溃堤,消防官兵紧急转移被水围困的群众。
1996年,上海消防官兵扑救金山石化大火。
2002年,消防官兵奋勇扑救上海沈杨化工二库大火。
2001年,上海消防官兵准备销毁废旧炸弹。
无论是北上还是南下,抑或是西进,无论是高温难耐的酷暑,还是极寒的冰天雪地,在到达的每个现场,蒋爱山都拍摄下了一幅幅珍贵的火灾和救灾图片,那些年的积累,让他成为了全国火灾图片资料最多的拥有者之一。
当年采访拍摄深圳大爆炸归来,上海召开全市消防安全工作会议,蒋爱山采访的材料,为全市防灾救灾提供了有力素材。那次会议,也为上海的城市规划和消防装备后来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那时他也是多家报刊、电台电视台的通讯员和特约记者。很多次,报社老总迟迟不压版,在新闻版留着“天窗”,就是为了等蒋爱山来自火灾扑救一线的报道和图片。而蒋爱山也极为尽职尽责,有时凌晨一点多从现场归来第一件事就是往报社跑。消防员扑灭火灾后可以回营休息,而他却不知疲倦地还要为报道继续奔忙,这让他成了上海新闻圈的“红人”,很多记者编辑都和这位没有“处长架子”又多产的武警警官成了老朋友。
哪里发生火灾,哪里有灾难,哪里就会出现蒋爱山的身影,追溯火灾起因和蔓延的踪迹,透视灾难,记录人类和火灾搏斗的壮烈场景,反映人性。
的确,虽然不是枪炮齐鸣、子弹横飞的战场,但蒋爱山却时刻铭记自己作为一名军人的天职,烟火缭绕的火场,就是他的战场。为了追求更好的角度和画面,蒋爱山一直把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随英美法联军在诺曼底登陆的惟一的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视为榜样。“卡帕说过:如果他拍不到好作品,那是因为他离拍摄对象还不够近。”这句话也时刻提醒着蒋爱山,督促他离火的战场近些再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