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洪生,赵 放,骆 玲,冯雨庭
(1.西南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2.西南交通大学交通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31;3.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产业经济发展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31;4.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3)
泸州是川南城市群重要节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中心城市,是四川及滇东、黔北地区连通全球市场的重要门户,承担着建设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的重要使命。泸州市将现代物流业作为主导产业之一,通过发展港航物流、保税国际物流、跨境电子商务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拓展“四向”出海通道,不断提升对腹地的经济辐射能力,全市物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并逐渐形成“全域开放”的发展格局。
但目前泸州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呈现供给现代化水平不足、需求结构性问题突出、前瞻性政策及规划引导相对滞后等问题,未来应在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发展背景下,立足已有物流产业优势,按照港口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要求,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加速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畅通促进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以产兴城、以城带产、港城融合的联动式发展。
现代物流是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以传统的运输、仓储和装卸业务为基础,有效整合配送、结算、金融质押、信息等供应链环节,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是保证现代物流服务得以正常运作的要素组合,围绕物流服务的供给、需求与发展环境三个维度,形成了五大核心构成要素[1],构成了本文研究的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分析框架
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事物。国内国外的新形势、新变化赋予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和空间布局新要求,五大核心构成要素的规模、质量和运行方式也随之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面对国内外经济新形势,实现经济动能转换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将赋予现代物流服务新的需求。该需求要求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更加专注于效率优化、质量提升与服务升级,并逐渐提高与生产、消费体系的融合度。
(2)打造国内国外“双循环”要求现代物流体系在自身增效和优化的基础,逐渐向“大流通”体系转化[2-3]。物流供给设施在节点、通道和网络方面,以畅通“微循环”、打通“大动脉”(如图2 所示),实现内外业务的有效衔接以及内外循环相互促进。
图2 大流通、双循环格局下现代物流体系构成
(3)物流供给主体与物流信息技术的结合将更加紧密,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朝着高效、便捷与专业灵活并存的方向发展。随着5G、大数据、物联网、机器视觉、实时计算、柔性自动化等新技术的应用,云物流、智慧物流、跨境物流、末端物流等新业态的推广,传统企业将更加专注供应链重塑,沿产业链提升服务附加值;新兴物流企业立足“互联网+物流”,依靠互联网基因与生态圈意识实现向更广泛领域深层次渗透;电商物流则凭借客源优势和网络体系日益壮大社会消费群体。
(4)在政策和规划的作用下,现代物流体系的空间布局将更加合理。新型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加大物流资源向内陆地区转移、向三四线城市下沉、向包含乡村配送在内全流通领域渗透的力度,空间布局变得更加合理与优化,西部地区、县域农村地区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构建将得到较大发展与完善。
“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泸州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呈现供给现代化水平不足、需求结构性问题突出、前瞻性政策及规划引导相对滞后等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多式联运体系和高效物流建设亟待强弱项补短板。泸州的“四向六通道”对外物流大通道正处于加快建设中,主要物流枢纽间连接通道正在优化完善;泸州港受制于重庆港、宜宾港两头挤压,长江上游(四川)航运中心作用施展不开;渝昆高铁泸州段、隆黄铁路叙毕段刚刚启动建设,泸遵高铁正在规划论证,尚未形成铁路物流枢纽;依托“一主三辅”发展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体系,以实现物流服务畅通高效的成效未达预期;国际物流运输服务体系构建刚刚起步。
(2)物流供给主体专业化程度不足。泸州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较慢,多数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商贸服务业等领域的企业物流业务和农业合作社的物流业务尚未剥离,规模化、专业化、精益化的现代物流企业簇群有待进一步培育壮大。
(3)支撑性物流服务平台功能尚未完善。泸州市搭建了四川首个区域性水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但截至目前,该平台功能尚未有效发挥。跨境电商零售进口业务试点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系统和商贸服务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推进。
(4)城乡配送效率与便捷度有待提升。根据《泸州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2016-2020)》[5],泸州市区仅有1个城市物流中心,无法满足当前城镇居民快速增长的配送需求。2019 年底,泸州已建成县域综合型物流中心1个、乡镇配送站53个、村级取送点458个,未完成规划建设目标的50%,当前城乡配送设施水平和快递网络体系较难满足高效集约的配送要求。
(1)工业结构调整下物流需求增长放缓。在经济发展动力转换与结构调整的过渡时期,泸州市工业品增幅放缓,2018-2019年78种重点监测规模以上产品中,白酒、水泥等规模较大的传统工业产品仅增长0.4%和4.6%,新兴产业产品(如手机)则增速较快。在产业结构、规模尚未达到新平衡之前,泸州本地的生产性物流需求增长也将随之放缓。
(2)生产性物流需求面临同质化挑战。从需求来源上看,泸州的传统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布局与周边宜宾高度重叠;白酒、机制纸及纸板、塑料制品、手机等主要产品与宜宾产能接近。产品同质化意味着对物流需求构成、时间、费用等要求都相似,加之两地港口货源结构趋同,物流企业在该地区的业务竞争也将变得日益激烈,泸州急需提升现代物流服务水平,展开差异化竞争。
(3)消费性物流需求的城乡差距较大。泸州市GDP、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在川南5市中均排名第2(全省第5、第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均排名第1(全省第5、第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则排名第4(全省第10、第14)。需求主体结构失衡不利于物流服务的整体发展,因此泸州的农村物流需求市场仍需培育壮大。
(4)在周边市场物流业务量呈下降趋势。2017年至今,占比较大的公路、水运服务出现货运量持续下降趋势,货运周转量却保持上升。根据统计分析,这只能是运输距离增加导致的,表现为小批量、多频次的服务开始增加,或更多地服务于远距离市场。两者都说明泸州在周边地区的物流业务量开始下降,因此泸州急需提升物流竞争力,重塑市场发展空间。
(1)相关战略规划与政策措施的系统化、规范化有待加强。2019 年出台的《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5]明确提出发展“互联网+物流”、全程物流、绿色物流等方向,但相关战略规划与政策措施的出台或跟进支持方面稍显滞后,难以具体指导和推进后续工作。在大流通领域,“物流+商贸+科技+金融”的服务功能正常发挥所需的政策制度供需缺口较大,尤其是涉及知识产权保护、跨境交易结算、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口岸开放功能、跨境电商等多个对外开放领域的政策,难以与泸州自贸区试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等探索相匹配,从而制约着泸州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进程。
(2)高端发展要素匹配不足,难以支撑物流技术、模式、功能、业态创新。泸州市人口资源比较充足,但具有经验丰富现代贸易和物流经营技能、过硬的外语能力、熟练的信息技术能力的专业型商贸物流人才仍然较为紧缺。与宜宾等城市积极引进高等院校研究院实现人才培养本地化等相比,泸州本地高校、科研院所较少,规模和实力相对不高,难以在高端人才、科技研发和现代金融服务等方面实现本地造血。
泸州市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构建应根据行业发展趋势,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立足既有物流产业优势,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按照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背景下现代物流体系“枢纽+通道+网络”构成要求,加速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促进物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以产兴城、以城带产、港城融合的联动式发展。具体对策为:
(1)明确功能定位,重塑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紧密结合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按照泸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功能要求,重塑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积极打造国家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全国城乡高效配送示范城市、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长江上游航运贸易中心、成渝区域流通节点城市、四川经济副中心和南向东向开放重要门户。
(2)优化空间布局,强化物流服务体系承载能力。优化“两区、三核”物流服务体系总体空间布局,即综合物流核心区(泸州临港产业物流园区),国际物流发展区(自贸试验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三区合一”);泸州港物流发展核、云龙机场和空港物流发展核、泸州“高铁站+客运中心站”物流发展核。
(3)优化物流通道体系规划,打造“四向六通道”。强化东向: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构建“泸州+上海+日韩、美国、巴西”,形成连接长三角经济区、东亚、美洲的沿海物流大通道;突出南向:构建“泸州+广州+香港,泸州+广西+越南,泸州+云南+泰国、越南、老挝”,形成连接泛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和东南亚、南亚的出海大通道;扩大西向:依托中欧班列,构建“上海+泸州+成都+欧洲”,形成长江水运通道与蓉欧铁路无缝衔接的新国际贸易大通道;开辟北向:构建“泸州+内蒙(二连浩特)+欧洲”,对接中俄蒙经济走廊,形成连接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亚欧大陆桥至中亚欧洲的物流大通道。
(4)优化物流节点体系规划,打造分层分级节点体系[6]。打造“一园,两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型物流节点(泸州港综合物流园区,泸州港多式联运物流中心、泸州港保税物流中心);打造“两园、两中心”产业物流节点(与白酒、机械、化工等传统产业配套的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与电子信息等高端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整车物流中心,肉类、水果等农产品物流中心);打造“一城、多园”综合商贸物流节点(西南商贸城,隆盛、宏图、诚通、华储等商贸物流园区)。
(1)加大服务主体培育,增强物流企业专业化水平。鼓励农、工、商行业企业物流业务剥离,形成独立的专业化服务主体。支持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协作联盟等方式进行市场整合,加快培育本地物流龙头企业,争创全国百强。依托物流枢纽、物流园区和物流信息化项目建设,引导和促进传统仓储、运输与货代企业的现代化水平提升。
(2)整合构建大流通体系,提升物流平台服务能级。依托“云大物移智”技术,围绕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建设,全面整合水运、铁路、公路、民航、海关、电商等设施平台,以“大流通”视角统筹推进交通物流、商贸流通、信息平台、信用体系、金融支持与市场的衔接贯通、聚合成网,打造设施与平台“物流+商贸+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功能。
(3)围绕设施存量与更新,打造多级物流配送体系。完善西南商贸城、海吉星等商贸聚集区的物流配套,引导城市配送优化末端配送节点,提升“最后一公里”配送水平;完善并打通市、县、乡镇、村四级物流体系,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提升农村上下行配送体系效率,进一步释放物流服务需求。
(4)优化港口多式联运,提高大宗货物运输效率。围绕长江黄金水道,整合铁路、公路、航空资源,推动构建深入各能级腹地的集疏运通道,完善铁水及公水联运、中转设施的升级,实现货运换装“无缝衔接”;鼓励企业采用甩挂运输、带板运输、联合运输等新模式,采用标准化载运工具,提升公水联运服务。
(1)促进多业深度融合,打造物流需求新增长点。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与物流活动深度融合,提升物流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创新物产(物流与产业)联动、产城(产业与城市)融合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物流服务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渗透能力与整合能力,促进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与集群化发展,提升生产性物流需求;通过发展冷链物流、电商物流等,加强物流业与农业、商贸业融合,促进消费扩容提质,进一步释放消费性物流需求。
(2)依托科技与政策赋能,探索物流服务新模式。可依托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泸州综合保税区、中国(泸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积极引入“云大物移智”现代信息技术,探索港口经营金融服务、财务管理金融服务、电子平台金融服务、电子口岸、智慧交通云平台等新模式;通过打造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推动电商企业与物流企业抱团式拓展国际业务,以此提升泸州现代物流服务水平,缓解物流需求同质化造成的恶性竞争。
(3)实行腹地差异化服务战略[7],重塑物流需求新空间。以成都为战略腹地,以德阳、绵阳、乐山、攀枝花、自贡、宜宾、内江及昆明为核心腹地,以滇西和黔北为机遇腹地,差异化提升腹地与泸州的交通联系以及通关便利程度,拓展与各能级腹地的物流园区、工业园区、物流枢纽等的合作形式;积极发掘并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增强与各能级腹地的合作黏性,稳定并开拓物流需求空间。
(1)围绕物流服务新模式、设施平台新拓展,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在物流服务领域,继续推进以“放管服”改革为核心的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系统化完善物流运营的区域协调、行业监管、行业标准化以及降本增效等政策举措,构建起“加快发展新型物流、高效物流、低碳物流和国际物流”的规划体系与政策体系。
(2)优化要素配置,营造物流发展良好生态。创新金融服务与财税政策,为泸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借鉴深圳产业转型初期“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与经验,缓解当前高端物流人才和技术短缺的问题;加强物流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沟通,并采用联合办学、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增强人才与技术的后续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