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短跑股后肌群的拉伤以及防治

2021-11-12 00:43:08洪涌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年21期
关键词:肌肉组织肌群医护人员

洪涌

(绍兴市体育运动学校 浙江 绍兴 312000)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的现代化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医学革命在处于落实阶段,促使国内的临床诊疗技术得到了相对良好的创新环境。除了医疗事业之外,我国体育事业也在经济保障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与升级,进一步推动了全民运动、全民健康理念的落实与发展。虽然当前倡导全民健康理念,但是过度的运动会导致肌群劳损等症状,不利于健康体质的保持,一旦发生了肌群劳损,尤其是身体上重要的肌群,患者必然会受到伤痛的困扰,进而严重影响其正常的生活质量。由此可见,我们在运动的过程中应当利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与手段来充实内容,而不是用过度的运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调研将通过访问院内电子数据库的方式,收集60例存在股后肌群拉伤病史的患者作为本次调研的主体,共计发放60份调查问卷,回收60例有效问卷,问卷回收率及有效率均为100%。60例股后肌群拉伤患者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分布在21-32岁区间,平均年龄为(26.15±0.85)岁;伤病时间分布0.5-4年,平均病程为(2.47±0.53)年;具体拉伤位置分布:右腿股后肌群拉伤25例,左腿股后肌群拉伤35例,并无双侧股后肌群拉伤情况,负伤性质均为急性拉伤。

1.2、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针对股后肌群现在或者曾经拉伤的患者发放调查问卷共计60份,其作用在于调查股后肌群拉伤患者的致伤原因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案。

表1 股后肌群拉伤情况及训练影响调查表

(2)文献资料法。

本次调研过程中,工作人员将有效参考相关股后肌群的研究报告以及文献资料,通过梳理与总结,归纳出股后肌群拉伤的致伤原因、治疗方案及其预防措施。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1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信息,并以X2作为计量资料的校验单位,组间比较差异为(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股后肌群拉伤的致伤原因

结合表2所示内容,导致股后肌群拉伤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的热身不足、用力过猛、大腿前后肌群力量失衡以及动作不到位且急于求成等等,其次就是运动负荷过大、大腿前后相互作用失调以及训练缺乏系统性与多样性等等。

表2 股后肌群拉伤的致伤原因

3、讨论

3.1、股后肌群拉伤的原因分析

(1)运动前的热身不足:众所周知,人类肌肉组织存在静止状态下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粘滞性,且在静止状态下肌肉组织的爆发力和柔韧性以及伸展性并未得到提升与延伸,基于此,人类全身的肌肉组织协调性在静止时是最差的,如果在此期间进行剧烈的运动,那么关键肌群将会大概率发生拉伤,尤其是股后肌群,更是容易突发股后肌群拉伤。由此可见,运动前的热身活动不足是导致股后肌群拉伤的原因之一,运动前如果不能将活动内容与训练内容有效融合,或者缺乏专项准备活动再或者等待比赛训练的时间过长等,均可造成肌肉活性降低,在正式比赛的过程中较易发生股后肌群拉伤;

(2)用力过猛:股后肌群在人们的剧烈运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最大也最关键,剧烈运动时股后肌群的肌肉张力时刻保持最大开合度,但同时还要克服重力势能等物理惯性,避免在剧烈运动的过程中对膝关节造成损伤,膝关节的急剧开合以及过分拉伸均可导致膝关节不同程度的损害,结合运动者个人的体质决定。运动者在无法正确认知短跑技术结构以及短跑运动特征的前提下进行提速,较易导致股后肌群因用力过猛而发生股后肌群拉伤。运动者拉伸训练的过程中,如果突然用力或过度牵拉股后肌群均可引发股后肌群被动拉伤,因此在柔韧训练、拉伸训练以及短跑训练时,运动者应当注意循序渐进的展开;

(3)运动负荷的安排缺乏科学性: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应当具备相对较高的系统性,以此确保身体各肌肉组织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形成运动规律以及肌肉记忆,培养运动员的训练习惯,并在训练过程中探寻最适合自身体质的短跑方法以及呼吸频率。对于短跑运动而言,系统化的训练以及多样性的训练手段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在日常训练中如果出现训练不系统、手段单一、运动量超负荷等问题时,则较易引发运动员的股后肌群拉伤。单一化的训练手段无法刺激运动员的肌肉进入兴奋状态,反复的训练动作也导致运动员从精神上与心理上开始排斥训练,勉强完成训练动作及训练任务,久而久之,致使运动员的大腿肌群局部负担加重,不仅不利于训练效果的发挥,反而更容易造成股后肌群拉伤。对于多数积极参与训练的运动员而言,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其实际训练量超过预期属于正常,且在教练员未进行有效管控的前提下,极易造成股后肌群的拉伤。如果运动员的负荷量过大,且短跑训练的强度过于集中,那么其运动负荷则远超出股后肌群的可承受范围,局部肌肉组织如果受到过分刺激,在降低该部分肌群的运动功能的同时,还会引发该部分肌群不同程度上的损伤与破坏;

(4)大腿前后肌群肌肉力量的比例失调以及肌肉之间相互作用的失调:从人体肌群组织结构上分析,当运动员的大腿后肌群肌力与股四头肌肌力的比例<6%时较易出现拉伤情况,当运动员左右腿肌力比例的差距>8%时同样较易引发肌群拉伤。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往往单方面的重视股四头肌力量锻炼,而忽略了股后肌群的力量锻炼,从而导致股四头肌与股后肌群两部分肌肉组织之间的力量失衡,这就致使运动员在训练与比赛过程中较易发生股后肌群拉伤。运动员的肌肉组织如果在过度疲劳的状态下,可能会影响本身的机能状态,从而导致腿部肌群无法实现有效的放松,基于此,在需要腿部肌群爆发力的同时,股后肌群的肌肉组织无法及时放松,最终导致股后肌群拉伤;

(5)客观因素影响:对于运动员而言,运动场地、训练器材以及训练项目所处季节均为影响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运动场地不平、杂物众多、场地过软或过硬、运动服装不合体、赛前为熟悉赛道、赛前未检查器械等等均为造成股后肌群拉伤的原因。从因素性质上分析,以上因素均为客观因素,而运动员也是受到了除本身之外的外接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当赛事安排在较为寒冷或较为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时,加之运动员的准备活动不充分,特别容易引起股后肌群拉伤;

(6)主观因素影响:所谓的主观影响因素,即为运动员本身的柔韧性、协调性等等。部分对赛事积极性较高的运动员,在心态方面相对急躁,但是热情高亢,因此在上场比赛之前通常准备动作不到位或者是热身活动并不完整,导致其自身股后肌群并未得到有效的伸展与牵拉,肌肉组织缺乏活性,在比赛时较易出现股后肌群拉伤。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教练员并未充分重视柔韧性训练以及协调性训练,往往将其视为短跑训练的附加项,未将其独立出来成立专项训练,因此忽略了柔韧性与协调性的关键作用。久而久之,运动员的训练无法到预期效果,又或者在任何训练动作中发生股后肌群拉伤。从运动员的角度分析,其急于求成的思维以及相对急躁的心态均较易忽略对肌肉组织的伸展与牵拉动作,或者忽略了训练动作的基本结构与技术细节,从而在正式比赛的过程中发生股后肌群拉伤;

(7)技术缺陷影响:除了柔韧训练及协调训练不足之外,主观影响因素还包括技术上的缺陷及错误,由于部分教练员的训练方法不符合科学标准与要求,亦或是运动员并未听取教练员的训练建议,因此违法了人体的结构特征与各器官系统功能的活动规律,又或者违法了力学原理,从而造成拉伤;

(8)上次拉伤尚未痊愈再次投入训练:运动员在负伤状态下,需要进入长期的静养,但是部分运动员由于恢复训练的心理较为急切,因此在上次股后肌群拉伤尚未痊愈的请款情况下再次投入正常训练,极易再次拉伤股后肌群。在停止一段时间的体能训练之后,运动员的各项身体机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如果此时转入正常训练,那么股后肌群各个肌肉组织无法达到相应要求与标准,较易造成股后肌群拉伤。

3.2、股后肌群拉伤的治疗方案

(1)急性股后肌群拉伤。

①当运动员发生股后肌群拉伤时,应当立即停止训练,并且做好应急处理措施,直到专业医护人员对肌群损伤做出准确的诊断。如果肌肉组织拉伤后,运动员仍然坚持训练只会不断加重肌肉损伤程度,应当在肌肉发生损伤后及时中断训练。医护人员对伤员应当及时实时加压包扎等应急处理措施,包扎过程中在拉伤部位给予适当厚度与硬度的棉垫,防止加重肌肉的损伤,同时给予伤员冰袋冷敷,缓解肌肉疼痛,抬高肢体休息,减少腿部的血供量,最大限度上降低肌肉内部形成血肿的可能性,同时有效减少肌肉组织间的间隙水肿,减轻组织缺血,加速肌肉组织再生。在运动员发生股后肌群拉伤的24小时之后,医护人员应当给予轻柔的抚摩,以此理顺患者的肌肉纠结,再或是取五虎丹联合黄酒搅拌均匀后,将成品敷于患处,第2天及时换药,医护人员需要注意的是,在初次换药时应给予患处按摩,基于此,促进患者机体内环境的血液循环,有效消除疤痕粘连。如果伤员对外敷中药过敏,除了包扎、固定等应急处理措施之外,医护人员还可给予间动点针刺或者音频理疗等治疗方法,并给予按摩放松;

②早伤后2-3天采用超声波治疗或理疗治疗,通常情况下,股后肌群拉伤患者在受伤后的1-3天之内需要完全静养,同时予以合理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以及认可程度。在伤员痊愈出院后,医护人员仍然需要反复叮嘱患者在出院1周之后才能尝试参与训练,如此一来才能根治股后肌群拉伤,且治疗期间医护人员可采用各种按摩手法给予放松治疗,防止肌肉组织发生纠结。例如,推拿手法、点按压痛点、肘尖顶压压痛点以及循经点掐穴位等;

③保持体能,如果伤员在院期间的临床疗效显著,相关医护人员即可在轻度损伤患者3天后或重度患者7天后,对拉伤部位的肌肉组织实施主动或被动牵拉康复训练,并适当增加静力训练,于第2周后即可开始逐步强化对损伤部位肌肉组织的运动功能训练,其目的则在于提高运动员的肌肉力量,避免在刚刚痊愈的情况下再次投入训练后反复发作等情况。在实施肌肉力量训练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当高度重视肌肉组织的伸展程度以及可收缩程度,两者相互结合,循序渐进,在具备一定积累的前提下持续提高肌肉训练强度,并且一直保持其他方法的治疗。在伤员接受治疗的第3周,医护人员即可为伤员进行各项机能的检查,如若患者的各项机能恢复正常,便可办理出院手续,并尝试参与正常训练,为了确保运动员受伤部分肌肉组织的适应程度,应当从心理上解决运动员的负担,这也是为什么要首先尝试参与正常训练的原因,医护人员可以嘱咐伤员先用绷带包扎受伤部位或佩戴护腿参加训练,安全度过适应期后即可放心训练;

④医护人员可采用强地松龙将患者的受伤部位完全封闭,随后实施蜡疗、短波治疗以及超声波治疗等疗法进行辅助,结合患者伤情康复情况及受伤部位的范围明确强地松龙的用具体用量与用法。虽然强地松龙封闭治疗在静止状态下可有效缓解伤员的疼痛感,但是并不代表着患处肌肉撕裂已经愈合,因此尽量严令禁止运动员做出任何剧烈的运动。基于此,由于比赛造成的股后肌群拉伤患者,医院不建议使用强地松龙封闭治疗。

(2)慢性股后肌群拉伤。

慢性股后肌群拉伤属于次类型肌肉拉伤,因此多数轻度损伤患者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无法感知疼痛反应,只有在比赛或其他剧烈运动时会感知疼痛,例如,快速奔跑时。虽然较之急性股后肌群拉伤,慢性肌肉损伤的症状较轻,但是在运动员快速奔跑时仍然可以感知疼痛或者肌肉乏力等感觉,且由于受创机制上的差异,慢性拉伤与急性拉伤的治疗方案同样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

慢性拉伤基本的治疗内容包括:医护人员每天可主动或被动为患者拉伸股后肌群,并记录患者的疼痛感知程度,另外就是韧带的柔韧性康复训练,每天均可重复进行,加快伤员的出院时间;其次,医护人员应当嘱咐患者在每天的康复训练结束后,让他人帮助踩腿,以此达到放松股后肌群的目的,又或是利用放松滚动器;最后就是传统的按摩治疗以及间动点针刺阿是穴,医护人员在为伤员按摩时需要注意按摩位置应以坐骨结节末端为最佳,而针灸治疗是按照肌肉纤维的顺理方向进行针刺,一般时间保持在15-20min左右,通常治疗顺序是先针灸再按摩。

3.3、股后肌群拉伤的预防措施

(1)充分的热身运动:运动员在参与训练或比赛之前,均需充分热身,而热身的实际作用则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程度,促使其激素分泌水平达到赛级,从而在短时间内强化各脏器的活性,可以有效克服运动员的功能惰性,由此可见,热身运动对于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而言的重要意义;

(2)加强股后肌群的专项训练:前文提到,运动员大腿前后肌力比例的平衡关系非常重要,如果大腿前后肌力比例失衡,那么在训练及比赛的过程中极有可能造成股后肌群拉伤,非常危险。由于部分教练员及运动员对肌肉结构的不了解,因此在设计训练方案的过程中忽略了大腿前后肌力比例的平衡关系,从而导致大腿前后肌力比例失衡。基于此,应当加强股后肌群的专项训练;

(3)确保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以及合理性:为了避免单一的训练手段,教练员必须积极学习先进的训练理念以及训练模式,提高训练计划的科学性、系统性以及合理性,并且在监督训练时应当重视循序渐进,切忌操之过急。

猜你喜欢
肌肉组织肌群医护人员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运动精品(2022年1期)2022-04-29 08:58:08
蒙古斑点马不同部位脂肪和肌肉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比较研究
肉类研究(2020年9期)2020-12-14 04:26:26
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如何调适自己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海峡姐妹(2020年3期)2020-04-21 09:28:12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建立同时测定肌肉组织中4种药物残留的方法及其确认
科技资讯(2020年3期)2020-04-07 03:38:08
*男子水球守门员膝、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实验测量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肌肉组织中4 种兽药残留
肉类研究(2017年8期)2017-11-16 12:03:49
产后盆底肌群康复训练对初产妇顺产后尿失禁的防治效果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34
水体中锌离子对锦鲤鳃和肌肉组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