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伟
(广东省湛江市第十中学 广东湛江 524000)
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然而这一阶段的学生心理发育并未成熟,面对许多问题不能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在这样的形式下,学生非常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想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教师对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有充分的了解。因此,本文结合实践,就不同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调查发现,当前许多初中生有存在自卑心理。通过认真划分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自卑的内容主要包含外貌焦虑、学习成绩、单亲家庭等。而造成学生自卑的具体因素我们也进行了调查,并形成了以下表格:
成因 生理素质 自我期许过高 出身较差 性格内向 受到他人嘲弄 其他占比 47% 39% 31% 35% 51% 17%
从表格中可以发现,造成学生自卑的原因有许多,除了本身的生理素质,比如长相普通、身材不好之外,还有心理素质、社会环境、性格气质等;甚至有的学生会同时面临几个诱因,自卑心理愈发严重[1]。
除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也是初中阶段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虽然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自我意识,并强烈希望自己能够独立,然而无论是在生活自理还是面对问题时,往往会不自觉的对家长和教师产生依赖心理[2]。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导致学生产生依赖心理的因素主要包含家长对学生的宠溺、家长教育理念的偏差、学校教育理念的片面、学生心理发育较为片面,具体占比见下表:
成因 家长溺爱 偏重学习 偏重教学 心理发育片面 其他占比 30% 85% 78% 65% 13%
当前的初中生还存在自私心理,具体表现为不关心他人,不愿意帮助其他同学,看不起学习差的学生,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对手等[3]。造成学生自私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包含几个方面:相对封闭的环境、家长的示范作用和学校唯分数论的教育。具体因素见下表:
封闭的环境 家长的示范 学校的教育成因网络普及 囿于学习 不许惹事 忽视他人 缺乏重视 学习功利化占比 57% 53% 64% 38% 63% 72%
当前,许多初中生存在焦虑问题,主要焦虑的内容就是学习成绩。这种焦虑心理会使学生有失眠、脾气失控、压抑等表现。而造成学生焦虑心理的主要原因,包含以下几点:
成因 自我认知偏差 家庭压力 学校压力 其他占比 25% 31% 35% 9%
现在许多中学生还存在自大心理。所谓自大心理,是指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出现偏差,在失败时会嫉妒他人,会为自己找理由,抨击和污蔑别人等[4]。造成学生自大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自我认知成因 他人过度夸奖偏差 优越的条件 自尊心补偿 缺少挫折磨炼 其他占比 21% 26% 22% 17% 11% 3%
1.培养正确自我意识,确立正确人生目标
通过分析学生出现的各项心理问题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学生之所以出现心理问题,就是因为对自己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对自己的期待过高或过低,造成产生心理失衡。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使学生能够正确的面对自己的优缺点,促进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这样学生在面对任何事情时都不会受到影响,从而心理也会健康发展。
2.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乐观看待周围事物
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乐观看待周围事物,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并形成良性循环。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方面,教师可以采取挖掘生活素材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即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以此为案例开展主题班会,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5]。
3.学会自我情绪控制,优化自身心理发展
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情绪。由于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思想波动比较大,控制行为的能力也比较弱,因此自己的情绪容易出现较大的起伏状态。结合教学经验发展,许多学生因为不会控制情绪,导致人际关系变差,心情陷入低谷,周而复始,最终出现内向、自卑或暴躁的心理。也有的学生是不会克制过分激动的心理,影响了平时的学习、生活等。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情绪控制,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及学生的生活、学习的良好发展。在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情绪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建议,比如在心情不好时寻找空旷的地方放声高歌;在日记中找一个“树洞”,倾诉自己的心情;通过体育运动宣泄情绪等。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分享控制情绪的方法,促进学生情绪控制能力的提升,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开展针对心理辅导,优化学生自身发展
每个学生生活环境不同、人生际遇不同,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诱因也不同。因此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遵循针对性原则,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心理辅导,优化学生自身发展。在开展针对心理辅导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家访、与学生交流、与周围其他同学交谈的方式,对该学生有深入的了解,进而对症下药,设计针对性策略。
2.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铺平学生发展道路
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还可以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为学生铺平发展道路。所谓心理健康档案,是指除了进行的公共心理测试之外,还包括在平时观察学生的言行、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估。心理健康档案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每个阶段的状态,以及导致这些状态出现的原因,进而促进教师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健康成长。
3.开展匿名心理咨询,保护学生个人隐私
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还可以开展匿名心理咨询活动。这样可以保护学生的隐私,也可以使学生产生倾诉的勇气。在开展匿名心理咨询活动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建立匿名的交流平台。学生在登录这一平台时不需要明确自己的身份,只需要说明自己的状况。教师则根据学生的状况提出合理的建议。在这样的方式下,学生会主动寻求心理引导,这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积极意义。
1.全面关注学生心理发展
许多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是受到家庭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通过与家长的合作,全面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工作,除了常规的家访之外;还要随时结合学生在学校的状态,及时利用信息技术与家长取得联系,在与家长的沟通中了解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进而对症下药,设计有效引导策略。
2.实现家长参与心理管理
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还可以让家长参与到心理管理活动中。比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带有心理检测项目的亲子活动,引导家长和学生同时参与,并与家长私下沟通,反映学生和家长存在的问题,促进家长在自我建设中科学地引导学生。另外,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也可以及时与家长沟通,并明确家长需要配合的任务,从而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3.建立完善心理辅助指导
许多家长虽然有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意识,但因为缺乏专业的知识,对学生的心理引导效果就相对较差。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通过与家长合作,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助指导,促进家长采用科学、专业的方式引导学生。比如,教师可以在平时整理总结自己引导学生的经验,将其以案例或小短文的形式发布到班级群中。教师平时也可以制作一些微课,就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指导方法进行讲解,并发送给家长。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建立交流平台,鼓励家长在交流平台上匿名交流教育心得。教师则可以在观察家长交流时渗透一些科学的引导方式。
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还要重视社会力量的应用。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社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使学生懂得分享。或者在发生一些社会事件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就相关评价进行评判,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进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笔者班级中有一名学生静静(化名),最开始学习成绩比较优秀,但总喜欢和另外一名学生小倩(化名)比较。在每次考试不如小倩时,静静就会出现心理失衡的现象,产生影响学习情绪,进而也会将这种不良的情绪带给其他同学,与其他同学产生矛盾。面对静静的心理失衡,笔者进行了这样的引导:在每次与小倩比较时,不要比较考试成绩,而是比较进步状况;如果自己的进步比较明显,那说明这一段时间都在认真学习;如果进步没有小倩大,说明需要调整学习状态。在这样的引导下,静静逐渐学会了与自己比较,将自己的未来作为努力的目标,心态逐渐开始积极向上。在本次案例中,笔者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比较,使学生逐渐认识自我,进而树立的正确目标。
以上是本文关于不同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原因,教师才能够有的放矢地设计引导性策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进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健康的人格。当然,初中阶段的学生成长环境已经逐渐开始复杂,除了学校和家庭以外,也比较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设计相关教学策略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为学生打造一体化、健康的成长环境,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