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宝磊
(山东国欣颐养集团新汶中心医院放射科 山东 泰安 271219)
所谓的早期肺癌主要指的是肿瘤还未发展的病变早期,临床治愈率较高。肺癌属于极为常见且多发的呼吸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病死率均呈现出显著性升高趋势[1]。肺癌早期患者通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尤其是处于周围肺野的小癌肿更加难以发现。一旦患者有胸痛、咯血、刺激性咳嗽症状出现,此时病情已发展至中晚期,尽管给予积极对症的治疗可有效缓解和改善临床症状,但5年存活率并不高。鉴于此,为有效控制和降低病死率,需要早发现病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2]。CT检查作为临床新型影像学诊断手段,其具有方便、快捷、定位准确以及分辨率高、扫描清晰等优势,患者依从性良好,可获得理想的诊断效果。本文选择于2019年4月—2020年10月在本院经过病理确诊的168例早期肺癌患者作为观察样本,现进行以下具体报道。
选择2019年4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疑似168例早期肺癌患者作为观察样本,依照双盲法平均分为X线组(84例)与CT组(84例)两组。X线组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36例;患者年龄在42~74岁,平均年龄(58.2±3.6)岁;病程在6个月~4年,平均病程(1.8±0.4)年。CT组中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37例;患者年龄在43~75岁,平均年龄(58.4±3.5)岁;病程在5个月~3年,平均病程(1.7±0.2)年。组间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作均衡比较。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患者经病理确诊,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本试验。排除标准:①其他类型性质严重的病症患者;②临床资料不完善者;③不适宜进行X线或CT检查者。
X线组胸部X线检查的具体操作如下:要求患者保持站立位,充分暴露胸部,通过X线检查胸部侧面与正面,曝光条件要适宜,确保获得清晰的图像与良好的对比度。
CT组CT[采用联影128层螺旋CT(uCT760)]检查的具体操作如下:要求患者检查前保持空腹状态,将胸前金属物去除,指导其正确屏气及吸气,以免扫描期间有呼吸运动伪影出现。检查时借助多层螺旋CT机,协助患者选择仰卧位,经过常规扫描得到容积数据后,确定胸廓入口直至肺底为扫描范围,设定扫描参数如下:管电压、管电流分别为120 kV、110 mAs,螺距、容积剂量指数、扫描层厚、重组层厚、间隔分别为1、7.41 mGy、6.0 mm、0.75 mm、0.6 mm。平扫后给予静脉团注造影剂,再进行增强扫描,通过高压注射器于肘前静脉给药,设定注射速率为3 mL/s,注射总量为90~100 mL,对比剂选择碘海醇。向ADW4.6工作站上传扫描得到的图像,利用曲面重建、容积重建、多平面重建等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得到最终的二维与三维图像,安排副主任医师2名判读CT扫描结果。
统计两组经不同诊断方法后得到的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同时记录检查费用、检查时间。其中准确率=(真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总例数×100%,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100%。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表示为(±s),组间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率(%),组间用χ2检验,P<0.05则表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病理结果为,早期肺癌患者82例,误诊2例。组间进行比较,CT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均显著高于X线组(P<0.05),见表1、表2。
表1 诊断结果 单位:例
表2 对比两组诊断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的不同[%(n/m)]
CT组检查时间长于X线组,检查费用高于X线组,组间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检查时间、检查费用的不同(±s)
表3 对比两组检查时间、检查费用的不同(±s)
组别 例数 检查时间/min 检查费用/元CT组 848.53±1.11644.33±13.98 X线组 842.39±0.34109.94±7.85 t 48.4743305.4768 P<0.05 <0.05
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逐年改变,患有肺癌的病例越来越多,其作为临床中发病率极高的恶性肿瘤,对广大民众生命安全构成的威胁可想而知[3]。截至目前临床,临床方面尚未明确肺癌的发病机制,≥40岁的中老年群体患病率较高,且男性居多,相比于正常人群,有肺炎家族遗传史、吸烟史群体更容易发病,因为肿瘤位置、耐受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患者发病初期临床症状不典型,待有症状出现时病情往往已至中晚期,治愈率低,病死率高[4]。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在经济层面实现了大发展大繁荣,医学领域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因而关于肺癌的诊断方式也日渐丰富起来。随着肺癌发病率的逐年提高,临床上对于肺癌这一疾病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临床上对于肺癌这一疾病始终秉持早发现、早治疗的观点[5]。现阶段临床用于肺癌诊断的方式有免疫组织生化、分子肿瘤学检查、X线胸片、痰细胞学检查、螺旋CT检查等,其中最为常用的两种即为X线胸片、螺旋CT检查,前者属于肺癌的传统筛查方法,虽然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且可对肺癌病灶的具体大小、位置、周围型肺癌的某些基本特征进行清楚显示,但对于隐秘部位的病灶和组织不能准确地进行观察和判断,临床诊断时容易有漏诊、误诊的情况出现,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偏低,无法对细微征象进行显示[6-7]。螺旋CT的优势在于直观性、快捷性、大容积可复性以及薄层扫描、快速等,相比于胸部X线,其得到的图像更加清晰,显示出更高的密度、空间和分辨率,能够清晰显示机体精细化的解剖结构,提供出病变位置的详细信息,从而准确评估预后[8]。不仅如此,螺旋CT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可以实现曲面重建、平面重建、三维重建,清晰显示出肺部局部信息,提高确诊率,且诊断过程中不会造成任何创伤,患者进行1次屏气即可将整个胸部扫描工作完成,有效减少呼吸运动伪影,连续进行数字化图像采集,能够实现靶重建与图像后处理,对肿瘤大小、位置、磨玻璃影类型、边缘征象等进行清晰显示,明确肿瘤性质,将准确的病变信息提供给临床。最近几年,螺旋CT这一诊断方式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得以证明,且这一诊断方式得到了患者以及家属极为广泛的认可。需要注意的是,螺旋CT诊断费用比较高,时间较长,临床为早期肺癌患者进行这项检查时需要结合其具体情况。
本次研究发现,CT组患者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均显著比X线组更高(P<0.05);CT组检查时间长于X线组,检查费用高于X线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表明,CT用于早期肺癌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对肺部病变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将有效依据提供给后续治疗,适宜在临床中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