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秀伟
当成教育形态下,针对教育心理学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一些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如今的教学现状和相关的教学体系,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在应用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优势,可以渗透在教学学科中,把握教学的主要方向。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合理性应用有利于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状态,基于教学的目标来完成教学任务的分配,以便于开展后续的教学工作,跟进教学的成果。这就需要综合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对教育心理学中采取的主要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改进教学的成果。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为教育心理学方面的教学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的参考基础。
将现代教育心理学中的知识结构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划分,使其变成不同的任务,在此之后将这些任务作为教学的不同目标,通过教学知识渗透在教学的任务中,吸引学生去主动地探索问题、了解问题、研究问题、发现问题的解决方式,也就是任务驱动型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体现出了学生本身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角色,通过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开展教育心理学教学工作,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发现问题,帮助培养学生,使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有效解决方式,使学生快速理解要学习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要求学生参与,教师起引导作用,帮助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到课堂中,对问题产生兴趣,顺利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也是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差异性的具体表现。
现代教育心理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使学生完成和所学知识存在关联性的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合理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学生产生相应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内容,设置和学生的特点相匹配的教学目标,从而提高整体教学任务的完成率。另外是科学设定教学目标,也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综合学生的能力以及心理状态来合理地组织一些班级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让学生从事到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感受。
开展任务驱动型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充分符合当前教学的需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另外,教师还要结合整体的教学内容,使教学模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活泼。[1]但是如果在学习时,学生由于自身的能力差异而出现了其他的特殊情况,面对问题时不知道才该采取怎样的措施解决问题,而教师又无法及时地发现学生面临的问题,这就会导致产生其他更多的问题。因此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融入,能够显著减少其他问题的产生,帮助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当前的教学模式下对于师生关系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需要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稳定,使教学质量得到相应的保障,通过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但可以帮助教师更加深入地走进学生的心中,同时还有利于更有效地传授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基于教师本身的言行举止来感化学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使学生建立良好专业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形成更加积极、自主的学习习惯。除此之外,由于学生成长环境的差异性,需要根据教育心理特点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保障,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快乐。
根据教育心理学执行状况的分析,能够发现学生对于心理认知比较薄弱,是一项比较重要的问题。这也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教学的任务以及方法还有教学重难点的认识是十分局限的,更加无法理解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开展对于自身的心理健康产生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应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来开展教育心理学教学工作时,需要重视阶段性任务的合理性设置,结合学生的特点,规划不同阶段的任务,并且帮助学生选择学习的任务,从而能够显著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使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进一步提高。[2]比如说,在教育心理学科中《教学态度以及品格的形成》课程内容时,可以在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将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将不同的学习任务分配给学生,让学生之间共同探讨和交流,分析和态度以及品德存在一定关联性的人物故事,在此基础上来了解态度以及品德对于人的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学生在接到任务之后,会全面地投入到教师安排的教学任务中,对其进行细致的研究以及分析,使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更高,确保整体课堂教学的质量也相应提高。
通过长期的教学目标的制定,能够更好地指导教育心理学科的发展,对其产生相对应的影响。通过了解学生的正确的心理健康认知范围,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帮助学生建立对于心理疾病的预防和认知,使学生改善不良心理,这都是教育心理学方面主要的教学任务,长期的目标构建在教育心理学课中的渗透以及融入,可以形成稳定的、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此同时也可以帮助明确教育心理学科的主要发展方向,使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方法体现出更好的效果。[3]比如说,教育心理学科中在讲解预防心理学的课时内容时,可以分配给学生的学习任务就要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状态来分析,在心理疾病产生的过程中,怎样对其进行预防,在产生心理疾病之后,又应当怎样对其进行解决和治疗。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将相关方面的一些重点知识讲解给学生,同时要和学生的家长进行及时、合理的沟通,使学生的家长对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高度关注,帮助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的过程中更加乐观和积极,有效地防止心理疾病问题的产生,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影响。
教育心理学中,教师首先要保证教学任务的实际效果,确保教学过程的时间得到控制,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保证教学难度设置的合理性。也就是说,原本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存在一定的教学压力的,对于学生心理方面的要求也会比较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要形成健康的心理,整个过程的难度比较大。教学工作的开展本身就需要体现出层次性的效果,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教学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以及关注,确保教学任务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体现出教学过程的时间性要求。[4]而综合评价教学的过程以及教学的效果时,需要结合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特征,展现出教师的教学成果,从而能够对原本的内容进行更合理的评估,检测最终的任务完成状态,判断任务的开展是否可以充分符合原本的教学目标。实际上,针对检验教育心理学方面的成果来说,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教学的效果,为教育心理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支撑,同时也可以更快速地达到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目标。
在此基础上,需要明确教育心理学科开展的任务比较多样化。首先是针对一些原本就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其次是针对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引导其合理调整心理,保持积极性。另外是针对一些原本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制定针对心理问题的有效预防策略,并且对该部分学生提供指导。[5]在此基础上,教育心理学的教师要对学生的整体心理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仔细地观察这部分学生的行为以及课堂表现,还有日常中的生活,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比如说,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和这部分学生进行密切的沟通以及交流,使这部分学生在学习时具有更加正确以及完整的思想观念,排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除此之外,应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还需要了解不同的学生状态,尤其是要关注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对其生活以及学习的状态进行细致的把控。
比如说,在教育心理学中教学一些问题时,可以提问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让他们对其答案进行合理的评价,防止学生在学习或者是生活的过程中,接触对其学习以及生活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导致学生产生困扰,最终帮助学生消除心理方面的障碍和限制性因素,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和控制。[6]
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情感目标的构建以及培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解。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需要根据那个当前教学难度的复杂性情况,提高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科学的思想认知,并且更有效地利用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的要求,通过教学工作的开展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心理,实现学生情感心理的持续升华,产生更加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念,使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可以真正应用在教育心理学的过程中,最终使其体现出最大化价值。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教育心理学本身是重要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的掌握程度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就使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起教育心理学科。通过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在教育心理学科中的应用,能够使整体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的任务以及教学的要求,将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应用在教育心理学的阶段性任务,目标性任务以及整体性任务等多个环节,都可以产生良好的效果,这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特点,合理地规划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最终达到教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