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研究
——以青龙满族自治县花厂峪村为例

2021-11-12 14:07郑雅琳
散文百家 2021年10期
关键词:峪村红色学校

郑雅琳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教育是国家未来国力的主要基础,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帮助解决少数民族脱贫攻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习总书记所讲,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2018年青龙满族自治县成功脱贫摘帽,多年来,青龙始终坚持“以智扶贫、以教兴县”,最终成功探索出一条与自身实际相适应的教育扶贫路径。

一、花厂峪村基本情况

本次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调查选取的调研地点为青龙满族自治县下辖的祖山镇花厂峪村。清代光绪五年《永平府志》中有记载:花厂峪,在临榆县西北六十里,明时移细夯口关家庄,仍旧名,即此。由于该村沟深林密,故称其“九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则八九户,少则三两家”。花厂峪村景色秀美,生态环境极佳,近年来发展迅速,为更多人所熟知。

据统计,2020年花厂峪共有415户,人口1341人,散居在十几个自然村落。其中满族约占40%,汉族约占60%。其中18岁以下233人,18-44岁437人,45-65岁436人,65岁以上235人。其中约25人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约30人为大专学历,约25人为技校毕业,其余均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

二、花厂峪村教育的现状

1.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家庭教育在我国一直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古有出自各大家族的家训流传至今,不仅对个人的教养、原则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约束作用,而且对家庭乃至全体国人的立身处世、持家治业都有着重要影响。今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环境相对闭塞的少数民族地区,则更要注重家庭教育的实施。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

(1)家庭教育目标明确。花厂峪村的村民十分重视教育,家长将孩子的教育问题看作家庭的头等大事,想尽办法的让孩子多读书从而走出山区;普遍“认同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观点,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十分看重,良好的品格在他们看来是做人的根本。

访谈a:女,满族,69岁,退休

我两个孩子都上大学了,一定要上大学,上学才能走出去这大山沟啊。现在儿子在北京呢,留下买房了,闺女在市里呢。青龙人就是肯吃苦,肯挣钱,为了孩子一代一代的都往上爬。

访谈b:男,汉族,70岁,退休

八几年我在双山子(地名)上班,有一天卖牛的经过,从桥上掉下来两头牛,正好让我看见了,我就联系了牛头崖镇,问有没有丢牛的,结果还真找着了,给人家还回去了。后来我给孩子们讲过这件事,告诉他们做人一定要诚信本分,不能贪图小便宜。我家孩子都出去上学了,我一直告诉他们要努力工作,不能懒惰,得自食其力才行。现在的孩子们条件好了,吃得穿得都好,是最幸福的时候,可不能没良心,现在的孩子应该学会感恩。传统的文化教育不能丢啊,那都是流传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

(2)父母亲陪伴孩子的时间过少。花厂峪村因人口外流而使得家庭教育难以赶上社会平均水平。现今的花厂峪村常驻人口仅有370人,多为老人和小孩,青年人外出务工是导致留守在家的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有所欠缺的最根本原因。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为其父母的上辈,在山区生活的老年人对外界事物了解有限,很难承担起全部家庭教育的职责。

访谈c:男,汉族, 65岁,农民

儿子和儿媳都在外面打工,只有过年才回来,一年才能见上一次面。孙子留在家里和我们一起住,今年刚上三年级。之前在村里上了一二年级,现在村里没有高年级了,就去祖山小学住校,一周回来一次。刚9岁就住校,没办法,我跟老伴文化浅,辅导不了他。眼睛也花,用不好手机。他如果在家里的话只能管他生活,其余什么也教不了。还是得让他多跟同龄人在一起,在学校多学点知识。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个人在一生中所受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是全面的:不仅关心教育对象心智的增长,也关心其道德品质的形成,还照顾其身心健康。相较于具有片段性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内容更加注重其内在的连续性与系统性。

花厂峪村实施教育有一些年限,不同阶段教育呈现的模式不同。新中国成立前,花厂峪村就已经进行教育发展,由于受政治、经济及客观环境影响,教育并没有成规,主要是以私塾的形式开展,只有富裕家庭的孩子才能进入私塾读书,所以受教育的人只是占极少部分,大部分人没有机会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花厂峪小学始建于1954年,早些年的学生数量要远远大于现在。那时的花厂峪小学开设一到六年级,每届有3-6个班,平均一个班30个学生。原因为那时计划生育还未开展,每家每户的小孩很多,也由于花厂峪村处于山区,整个村的面积很大,村民居住的十分分散,全村的小孩都来这里上学。花厂峪村现在仅有一个非完全小学,属于基层教学点,共有两名教师以及15名学生,随着学生人数减少只留下了幼儿园以及一二年级,混合在一起上课,并没有进行严格的分班,三年级后就要去镇上的小学寄宿读书。

访谈d:男,49岁,教学点任教老师

这个学校是五几年建的,建的时候还是瓦房呢。八几年的时候我在这上的小学,九五年开始在这里当老师,一晃35年了。我上小学那会学制还是五四的。九五年之前能上完小学,后来逐渐开始缩减,先是到三四年级,然后是一二年级,现在就只有一二年级和幼儿园了。上完二年级就去祖山中学住校了。

(1)学校配套设施落后。如今的花厂峪小学就是建在村民中心旁的二层小楼,仅有几间教室,配套设施极其不完善,没有操场以及其他运动场,学生的课余活动很难规范开展,课余生活单调。

(2)教学体系不够规范。花厂峪小学为非完全小学,开设的课程有数学、语文、道德与法制以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综合实践。与其他学校相同,公共卫生事件期间采取学生在家上网课的办法。但由于学校师生人数太少,在一些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幼儿园阶段无法正常分为大中小班,混合教学使得学生没有在合适的年龄熟练掌握应有的技能;小学一二年级阶段由于教师和同学都没有改变,教学体系不够规范和系统,导致学生心理状态较为松散,没有身心投入到学校学习中去。

访谈e:男,49岁,教学点任教老师

问:现在小学里都有什么课程?

答:语文、数学、道德与法制、综合实践。

问:综合实践做什么?

答:干农活,还有培养各种技能。

问:这里小孩上完幼儿园直接上一年级了?

答:对,国家规定幼儿园要大中小班,我们这儿人少,就混一块儿上。

(3)师资力量薄弱。教师花厂峪小学仅有两位老师,从事乡村教育工作多年,这些年一直扎根山区,坚守岗位;四处奔走,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搭建快乐学习、立德树人的平台。两个人分工合作,承担起年龄从幼儿园到一二年级不等的15个孩子所有的教学活动。但仅以两名教师的力量对于所有的教学活动来说还是存在困难的。

访谈f:男,49岁,教学点任教老师

问:您两个老师有什么分工吗?

答:她教一个年级,我教两个年级。一个人教所有科目,学生少。一共15个学生,一年级4个,二年级3个,幼儿园8个。

问:您和胡老师是怎么来这当老师的?

答:我就是本地人,小时候在这上的小学,开始山上有个教学点,在那儿教了一年书,然后考了编制。胡老师这些年一直在农村任教,支教好几年了。她来上班挺不容易的,她家在另一个村子,离得远有时候回不去就住在学校里,以校为家。

问:没有想过去市里吗?

答:也想过,但对家乡还是很有感情。现在村里的年轻人是都出去了,但还有一些孩子留在家里,老人又没法教这些东西,去祖山(小学)上的话一二年级的孩子还太小也没法住宿,来回的路程太远,没大人接送又不安全。到什么时候村里还是得有个小学。

问:这两年有志愿的年轻老师吗?

答:有过,但年轻人待不住,这地方欠发达,来一两年都走了。原来有定岗的,现在就我们俩人了。

3.红色教育。

红色教育以红色作为时代精神内涵的象征、务实的落点在于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把党的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花厂峪村是有着“铜墙铁壁花厂峪,固若金汤靴脚沟”之称的抗日革命老区。这里曾是八路军挺进东北的前沿和冀热辽边区抗日中心,也是抗日时期长城外东北第一个乡村党支部诞生地,中国共产党曾在这里组建“临抚凌青绥”联合县工委办事处,带领群众同日伪斗争。2004年,秦皇岛市将花厂峪村列为首批爱义国主教育基地;2010年,青龙满族自治县红色文化开发重点项目的花厂峪抗日纪念馆落成开放,革命烈士陵园奠基仪式也同时举行。多个单位和学校曾在此组织参观学习,全国共有22个单位在此设置培训点。

花厂峪抗日纪念馆座落于该村的中心地段,馆内以冀热辽边区临抚凌青绥五县党、政、军、民抗战历程为主线,生动直观地再现了当年坚苦卓绝的斗争历史。花厂峪烈士陵园位于花厂峪村祖源河北岸坐西朝东环形山坡上,与纪念馆隔河相望。

访谈g:男,60岁,纪念馆馆长

我的父亲周子丰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大小战役近百场,但花厂峪口阻击战是让他觉得打得最惨烈的一仗:靴脚沟突围,敌人兵力六千多,我们只有二百多,敌我兵力相差实在悬殊,后来敌人又调集六千多名日伪军来围剿,当地群众为保护受伤的战士、掩护部队转移和躲避日寇屠杀,藏在峪中的山洞里。因为害怕小孩儿的哭声暴露目标,孩子母亲就用乳头堵住孩子的嘴,日寇走了,孩子却被活活憋死了。当时即便就是这么残酷的情况,全村也没有一个投降和泄密的。父亲一直觉得亏欠花厂峪人民,他从没有忘记乡亲们付出的重大牺牲,一再嘱托我:“乡亲们的恩情不能忘,要替我们偿还欠他们的感情债,一定要想办法为他们办点事。”

我在花厂峪住了12年了,从筹建抗日纪念馆开始一直到现在,花厂峪的抗日历史壮歌被更多人所熟知,我们不能忘记前辈们的不畏艰险,誓死保家卫国的英勇斗争历史。正是这些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我们今天才能如此幸福地享受着青山绿水和太平盛世。

红色教育影响深远。自建馆以来,来此举办红色教育活动的单位与学校络绎不绝,抗日时期花厂峪人民大无畏的精神、宁死不屈的意志感动、影响和教育着前来学习考察的每一个人。

三、结论及建议

家庭教育方面,父母亲陪伴孩子机会过少,孩子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由于祖辈群体年纪较大从而导致教育孩子精力不足。老年群体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在学业与生活上都难以全面关注到孩子的变化,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慰藉与疏导。尽管花厂峪村村民思想较为开明,比较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但如今由于各种外界因素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还是较为严重的。今后应尽量使需外出打工但有条件的家庭留下父母一方,认真开展对儿童的家庭教育;条件不允许的家庭则要谨慎选择托管对象,监护人则要学会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对留守儿童开展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方面,花厂峪小学的硬件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整个学校只是一座二层小楼,没有操场等供学生运动和课外活动的场地。政府应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办学条件,改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此外,全校只有两名教师,教师人数不足,副科专业教师以及年轻教师的缺乏导致很多课程无法开设,故其小学的课程体系并不完备。在花厂峪小学,两名教师分别负责一个年级所有课程的教学,虽然学生数量较少,但依然难以满足每门课程的专业性。在今后应尽可能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引进人才,从而丰富课程体系,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红色教育方面,就目前形式来看发展较好。花厂峪村红色文化浓厚,其红色历史记忆使得满汉两族人民更加紧密团结的联系在一起,且将这种精神延续至今。红色教育是民族教育的纽带,在今后应继续深度挖掘红色资源,加大其红色旅游的宣传力度,提升服务行业质量,打造红色旅游精品,持续讲好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使光辉夺目的红色历史被永远铭记、让红色精神历久弥新。

无论是从每个家庭来看,还是从民族、城市乃至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来看,教育问题是刻不容缓的。知识改变命运,在知识经济时代尤其如此,只有教育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贫乏的知识与落后的观念使得我们在当前的工作与发展中遇到各种难题与重重阻力,究其根源则在于教育的不足甚至缺失。所以,重视教育、发展教育,对花厂峪村乃至青龙满族自治县来说具有特殊意义,想要彻底“挖断穷根”,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依靠教育。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猜你喜欢
峪村红色学校
兰屿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学校推介
山清水秀我的家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