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彦茹 郭颂歌 季娜娜
邢台市柏乡县槐阳中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学旅行”良好的承袭这一观点,注重学生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成长,有效的实现了学、思与行的结合。“研学旅行”概念的提出无疑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契机,通过将其运用到初中教学实践中,突出实践育人的素质教育核心诉求,充分挖掘与利用研学旅行的德育功能,从而使学生主体学习地位更加突出,全面提升初中德育工作效能。
1.研学旅行概念及特点。研学旅行本质上是一种旅行与教学的结合体,是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征及学科需要而组织形成的旅行教学模式。通过研学旅行的实施拓宽教学路径,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增加对社会公共道德的良好体验。
研学旅行通常以年级为单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集体活动,突出强调活动中学生的体验性。此外,研学旅行亦具有探究性与实践性特征,能够使学生摆脱固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索与解决问题的机会,在切身投入到实践中探寻问题的答案,并掌握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研学旅行的德育价值。研学旅行教学模式的利用有利于学生集体观念的提升。现如今,初中生多为独生子女,三点一线的生活轨迹使学生缺乏对外界的认知,团队意识与集体观念较差。研学旅行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特征,学生在活动中需要遵守集体规则,在学习实践中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强大,从而丰富了学生集体生活体验。[1]
研学旅行的实施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在“红色文化”之旅中,学生饱览中国革命历程之艰辛,感受革命先辈为捍卫国家主权而做出的牺牲,真实的景物为学生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更加深切的体会到民族归属感与认同感,从而更加的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1.回归本真,体验数学问题情境。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依靠信息化技术构建教学情境,学生则需要依靠理解力与想象力对实际情况进行模拟,实践环节的缺失也导致学生经验积累的不足。在研学旅行中,教师就某一知识点设立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参与到问题推理及论证过程中,从而对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以“红色”主题旅行为例,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地下党艰苦的办公环境,了解摩斯电码工作原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查阅资料对截取到的情报进行翻译,寻找数字与文字信息间的关联性,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数字敏感度。
在研学旅行过程中,为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集体活动中,教师应将沿途事务适当的分配给学生,引导学生认清自身在集体中应肩负的职责。例如,由学生负责记录出行人数,按人头合理分配交通工具,做好每日出行记录等,对旅行做好规划。再比如,针对旅游路线、景点、门票等展开数据分析,利用数学知识制定最优旅游方案,将数学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践当中。
2.返本还原,经历问题解决过程。传统数学教学体系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解题本身,要求学生掌握公式、概念等内容,却忽略了对解题过程的分析,学生在缺乏理解的基础上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致使数学学科教学失去了现实意义。研学旅行中,学生切身参与到问题情境的创设中,经历问题的提出、探索、分析与解决的全过程,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收获了丰富的解题经验,在日后面对同样情况能快速做出反应。在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活动中,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某一景区基础设施、植物种类、物种数量等数据信息,并利用“数据收集与表示”一章对数据展开分析,制作统计图等,了解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环境保护现状等,并对景区日后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以此来引导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公益活动中,为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2]
3.聚沙成塔,积累解决问题经验。知识源自于生活,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实现知识在生活中的创新应用,至此,初中数学教学必然要以现实生活为依托。通过研学旅行的实施,将教学课堂转移到自然环境中,通过设立贴近生活的问题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充分感悟数学与生活间的关联性。在研学旅行中,学生意识到一切肉眼可见的事物都能作为问题设立的材料,诸如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求解汽车形势速度,透过不同形态的建筑物对比分析三角形与四边形的稳定性等。与此同时,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的课堂不存在较大局限性,学生可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求助路人等方式,真正的实现思维灵活转化,亦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解题经验。
研学旅行对于初中数学德育渗透起到重要作用,鉴于此,初中数学应不断加快研学旅行与数学课程的有机结合,挖掘初中数学中的隐藏德育功能,依靠研学旅行放大德育效果,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养成良好的数学习为,并能将数学知识切实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使初中德育更好的满足时代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