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陶渊明《闲情赋》中的美人形象

2021-11-12 22:23李国翠
戏剧之家 2021年25期
关键词:定情美人比兴

李国翠

(烟台大学 人文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闲情赋》是《陶渊明集》中比较独特的辞赋,受到陈沆这样的评价:“晋无文,唯渊明《闲情》一赋而已”。《闲情赋》塑造了一位旷世独秀、品德高尚的绝色美人形象,用“十愿十悲”的手法抒发了主人公对美人的热烈爱慕以及无法追求的苦楚,最后主人公内心惆怅并到南林排解心中之忧,进而匡正情欲、抑制企慕美人的情思。本文以文本解读为基础,通过与《定情赋》《静情赋》的对比研究来挖掘《闲情赋》中美人形象塑造的独特之处,以及通过“比兴寄托说”来阐释美人形象的象征意义,力图从新的角度来阐释和展现陶渊明《闲情赋》的研究价值与文学意义。

一、美人形象的塑造

《闲情赋》是陶渊明读张衡的《定情赋》与蔡邕的《静情赋》后有感而发的模拟之作。《定情赋》与《静情赋》的原文已佚,残句存于《艺文类聚·美妇人》《文选·洛神赋》《北堂书钞》。对比解读这三篇赋,从美人形象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可见陶渊明对《定情赋》《静情赋》的继承与发展。一方面,《闲情赋》中的美人形象更加丰满立体,更为重视对其品德的描写;另一方面,刻画美人形象的表现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一)外在和内在描摹,美人形象更立体

在《定情赋》《静情赋》中,开头都描写女子容貌绝美,表达对美人的喜爱与追慕,如“夫何妖女之淑丽,光华艳而秀容。断当时而呈美,冠朋匹而无双”“夫何姝妖之媛女,颜炜烨而含荣。普天壤其无俪,旷千载而特生”。《闲情赋》首句的“瑰逸”就继承了前边二赋在开头就用“妖女”“姝妖”等词来总括美人的绝美,虽措辞不同,但都是赞美女子之美;而“独旷世”“秀群”又继承了前边二赋用“断当时”“冠朋匹”“普天壤”“旷千载”等词来突出表现美人的举世无双。

然《闲情赋》在沿袭前人的基础上,用更繁复的文辞和更长的篇幅来描写美人动人的风姿与高尚的品德,不仅有倾城之绝艳姿色,更具有美好的德行,令人心生神往。首先,陶渊明笔下的美人“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用“鸣玉”“幽兰”和“高云”意象来比兴美人的品性高洁和超世脱俗的情怀。其次,美人发出“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的感叹,感慨时光易逝、人生欢乐少而忧愁多,有着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内心。最后,美人还会鼓清瑟、操清音来自娱,极富才情:“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攘皓袖之缤纷”“神仪妩媚,举止详妍”,陶渊明通过对美人弹瑟的动作与神态的描写,反映出她高雅的志趣和美好的情操。

总而言之,陶渊明笔下的美人不仅仅以美貌吸引人,更凭德行与才情获得赞誉,塑造了一个外貌明艳、风姿绰约、品性高洁、举止优雅的美人形象。

(二)美人塑造的方式更多样

1.环境渲染,情景交融

《定情赋》前四句夸赞美人姿容秀美、天下无双,后四句则通过景物描写“大火流兮草虫鸣,繁霜降兮草木零。秋为期兮时已征,思美人兮愁屏营”来渲染心悦美人的情意,通过对美人的爱慕侧面丰满美人形象。《闲情赋》使用这一手法更加多样,不仅是直接对美人所处的环境进行渲染,而且还对主人公所处的环境也进行了描写。如陶渊明对美人弹瑟的自然环境进行了渲染:“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叩林,白云依山”,可看出美人弹奏的曲调与自然融会互动,美妙的乐曲在寂静的自然中营造出一个优美的音乐境界,更曲折地表现出美人高雅的情志。又如陶渊明对主人公求美人不得之后,独行在林间的自然环境进行了渲染:“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通过对落叶飘然、日没月现、悲鸟还巢、孤兽寻伴等意象的描写,将主人公惆怅与悲伤的思绪融入景物之中,足以看出其对美人的爱慕之情和“求之不得”的心境,从侧面表现出美人之迷人。

2.情感模式更为曲折

《静情赋》在首句中直接表达对美人的喜爱,大胆而热烈:“余心悦於淑丽,爱独结而未并”;接着写求美人而不得时的失魂落魄:“情罔象而无主,意徙倚而左倾”;最后只能“昼骋情”“夜托梦”来表达自己的深厚情感,追随心中之美人:“昼骋情以舒爱,夜讬梦以交灵”。总而言之,《静情赋》通过“对美人的倾慕——求而不得的怅然无奈——托梦追随”这一情感模式,来直接或间接地抒发主人公对美人的爱慕之情,进而表现美人的姿容秀美与超凡脱俗。

陶渊明在沿袭这一情感模式时多有变化,不仅笔墨大量增加,而且主人公对美人的情感有了更大的起伏变化。首先也是直接表达对美人的爱慕:“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其次是想要亲近美人却又心怀彷徨,因害怕不能求得美人而产生大量幻想,情感表达到达高潮:“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諐。……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这一部分彷徨、忧惧的内心活动,是《静情赋》中没有提及到的。接着主人公因心中愿望难以实现,便去南林排解心中悲伤:“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最后是主人公希望能与美人梦中相见却难以入睡,清晨独处想到没有人可托音信,最终感到绝望:“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颻而不安。……徒勤思以自悲,终阻山而带河”。陶渊明通过“悦慕佳人——求女前的彷徨忧惧——求之不得的怅然怀愁——欲托梦追随,然终夜不能入睡”这一情感模式,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对美人的追索和爱慕与胆怯退避,进而突出表现出了美人的魅力。《闲情赋》相比于《静情赋》,多了求女前的彷徨忧惧心理的描写,从主人公对于追求美人的不自信,进而可看出美人之魅力。第四部分则是对“欲托梦追随”这一行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主人公追求不得的绝望。

3.“十愿十悲”手法鲜明

《定情赋》云:“思在面而为铅华兮,恨离尘而无光。”《静情赋》云:“思在口而为簧,鸣哀声独而不敢聆。”此类化用物品以求陪伴美人的离奇而大胆的设想,在《闲情赋》中得以继承,将其铺陈为“十愿十悲”,“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一愿是四句,共四十句,占全部篇幅的三分之一,在表现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时,极尽曲折委婉,想变成美人的衣领、裙带、竹扇等身边之物陪伴其左右,这些物品则是寄托了对美人的追慕之情,同时也将求美人不得的悲伤苦闷在赋中铺扬开来。主人公对美人的情感如此热烈,不难看出美人之魅力。

二、美人形象的象征意义

历代学者都对《闲情赋》的主旨进行了阐释,但从古到今一直存在很多争议。总的来说,《闲情赋》的主旨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爱情说”,认为《闲情赋》是大胆表现男女之间爱情的作品,以鲁迅为代表。二是“守礼说”,认为《闲情赋》是陶渊明抑制自己情感的作品,以宋代俞文豹为代表。三是“寄托比兴说”,指出《闲情赋》是继承了《国风》《离骚》的“比兴寄托”手法,以苏轼为代表。以上三种主要观点,笔者认为都具有其合理性,《闲情赋》作为一篇内涵丰富、有所寄托的作品,其主旨必然会呈现多义性。但笔者更赞同第三点,值得一提的是,前人只提出了“寄托比兴说”这种论点,对于《闲情赋》是如何寄托陶渊明的情志以及具体寄托了什么样的情志,则没有展开说明,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从《闲情赋》中的美人形象出发,立足于文本进行解读,试着去分析美人形象的象征意义以及如何体现出来陶渊明的情志。笔者认为,《闲情赋》中的美人形象蕴含了多重旨意,即托言美人以喻圣明君主和有德之人,体现陶渊明的政治理想与对高洁人格的追寻,这比纯粹的爱情更隐微。

“比兴寄托”中的“比”与“兴”是《诗经》中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主要借某些事物来表达言近旨远、意蕴无尽的情感;楚辞中主要创作模式就是借“香草美人”表达政治情怀或人生理想,正如王逸所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人心人情有诸内必发诸外,以文辞发诸外的表现形式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文章体式,这些文章体式多种多样,但都可以在五经中找到源头”,而《闲情赋》就是继承《诗经》、楚辞等创作的,托言美人香草,通过“求女”及“失意”的情境,来抒发自己的情志。一方面,《闲情赋》中的美人不仅风姿绝美,更是德行兼备之人,这正是陶渊明心中圣明君主和有德之人的化身,借美人来表现对其追慕之情。另一方面,《诗经》中的“企慕情境”和《离骚》中的求女情节为《闲情赋》创造了特定的情感模式:思慕美人——求美人——失意怅惘。很显然《闲情赋》中的美人形象已经没有了实体意义,而是融入了陶渊明的政治理想与高洁人格,从而成为隐寓、寄托的意象符号,也就是说,陶渊明借这一情感模式来寄托情志。

三、结语

《闲情赋》中的美人形象,在继承《定情赋》和《静情赋》的基础上,无论是美人形象的丰满度还是表现方式,都呈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此外,从“比兴寄托法”出发,结合文本对比,我们挖掘到美人形象的深层文化内涵,具有象征意义。

注释:

①(清)陈沆撰.诗比兴笺4 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68 页.

②(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第331 页.

③(唐)欧阳询撰,汪绍摇校.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第332 页.

④(晋)陶渊明著,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154 页.

⑤同④.

⑥同④.

⑦同④.

⑧(唐)欧阳询撰,汪绍摇校.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第332 页.

⑨同④.

⑩(晋)陶渊明著,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155 页.

⑪同⑧.

⑫同⑧.

⑬同⑧.

⑭同④.

⑮同④.

⑯同⑩.

⑰同⑩.

⑱(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第267 页.

⑲(隋)虞世南撰.北堂书钞[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第595 页.

⑳同⑩.

㉑(宋)洪兴祖撰,黄灵庚点校.楚辞补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第2 页.

㉒孙晶:《黄承吉“雕虫篆刻”与扬雄之微意论》,《文学评论》,2021 年第1 期.

猜你喜欢
定情美人比兴
一吻定情
英雄与美人
只要一件定情信物
比兴、咏物辨说
春天的美人树
定 情 物
从《诗经》比兴循环解释现象探究“兴”的起源——以《关雎》《汉广》《樛木》三诗为例
若谋者美人戏
风赋、比兴、雅颂新论——兼比较章必功、王昆吾先生的“六诗”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