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蔽与解蔽:日本动画片《再生之日》的教育伦理省思

2021-11-12 19:55:34刘永琪
戏剧之家 2021年1期
关键词:顺子卢梭校园

刘永琪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 日照 276826)

日本动画片《再生之日》改编自青木和雄的小说《明日香,生日快乐》,是一部反映中小学生心理成长的优秀之作。该动画虽然制作没有那么精良,但是故事情节却真实感人,用细腻的镜头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善良坚强的少女成长的历程。主人公明日香学习成绩一般,在学校里经常受到同学的欺凌,回到家里,妈妈对她也是极其冷漠和厌恶,在一系列的打击下,明日香自闭失去了声音。在乡下外公和外婆的悉心照料下,明日香重新发声,并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她的乐观、坚强的个性也感染了身边的亲人、同学和好朋友,最终她重新获得了妈妈的疼爱和同学们的友爱。

一、遮蔽:教育伦理缺失

(一)校园欺凌现象频发

进入20 世纪70 年代后半叶,日本中小学生校内暴力行为频发,学校的窗户玻璃被打碎,学生和老师被打伤送进医院,甚至还出现警车开进学校,把肇事学生带到警察局的事情。后来又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开始出现小团伙,他们的欺凌既包括身体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如果某个学生出来阻止的话,那么他下次将会成为欺辱的目标。“1984 年,日本官方正式将校园欺凌现象作为社会问题列入统计范畴。结果显示,1985 年,日本的校园欺凌案件达到638 件,被逮捕收容的涉案人数有1950人。”即使是进入21 世纪,日本校园欺凌事件也是有增无减。“据日本文部科学省对在2008 年至2014 年这7 年间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做的统计结果显示,日本校园欺凌事件从2008 年的84648 件增长至2014 年的188072 件,7 年间校园欺凌事件的数量已经翻了一番。2015 年,日本政府公布的《儿童和青少年白皮书》显示,日本校园欺凌行为在中小学校园中的发生率已达 90%,这也就意味着校园欺凌在日本已成普遍现象。”

在影片中,顺子是一个可怜的小女孩,父亲从事建筑行业,因为工作的时候从屋顶上掉了下来,有两年的时间一直在治病,妈妈因为照顾幼小的孩子和卧病在床的奶奶而忽视了顺子。以大辅为首的几个学生对顺子极尽各种言语暴力和行为暴力,他们说顺子是霉菌、细菌,不让同学们靠近她,而且伙同其他同学把顺子的课桌扔掉,顺子不堪同学们的欺凌,不敢来上学,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当她鼓足勇气再次进教室时,却被一帮同学喊着“滚出去、滚出去”,顺子终于不堪屈辱,跑出去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像日本新闻报道的那样,每次开学前是中小学自杀的高峰期,就是害怕上学后再受到欺凌。明日香想帮助顺子,被大辅把书包扔到了河里,被大辅嘲笑是拒学症。其实校园欺凌现象的出现也与同学们的这种心理有关,虽然很想打抱不平,但是怕引火上身,怕自己也变成被欺负的下一个,才会助纣为虐,视而不见。

(二)心理健康问题频现

“据CNN 新闻2018 年11 月6 日报道,日本公布了一份新的政府报告显示:2016-2017 年日本18 岁以下自杀人数是继1986 年以来最高的一年。文部科学省最新调查的数据显示,有250 名小学生和高中生在这一年中自杀,原因包括校园欺凌、家庭问题和学习压力等。”

明日香是一个活泼、可爱、善良的女孩,按理说她应该是一个心理健康的女孩,但是在妈妈长期的语言暴力下、在同学们的欺凌下、在哥哥的冷嘲热讽下,在妈妈说出那句“早知道不生下明日香就好了”的话语下,她终于不堪重负,得了抑郁症,发不出声来。明日香毕竟是个孩子,遇到这一系列遭遇,她无从释放,只能压抑自己的情绪,甚至在悲伤痛苦的时候,使劲地掐自己的脖子,这已经有自虐的倾向了。直子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是学校的学习压力让他选择了逃避,选择了休学。他在跟外公交流的时候也提到,他有一个自认为是非常好的朋友,心理得了疾病,居然没有办法再走出自己的房门一步,他遇到那么痛苦的问题却没有找直子商量,直子非常受打击。可见在学习的压力下,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变得扭曲。而影片中顺子也是一个令人怜爱的小女孩,因为爸爸生病了,妈妈无暇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她的衣服和书包总是脏脏的,同学们骂她是霉菌,不让她去上学,在这种情况下,她只能默默地忍受。即使有一次老师遇见了同学们欺负她,她也不敢告诉老师,父母也对此事一无所知。可见在影片中这几个孩子在遇到欺凌和困难时,没有选择向同学们倾诉,没有跟家长交流,没有跟老师汇报,而是默默地承受,最后选择用极端的方式来解决。

二、教育伦理缺失归因

(一)原生家庭的影响

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这个家庭的气氛、传统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学效对象、家人互动的关系等,都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现。美国著名心理医师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指出:“孩子对语言信息以及非语言信息的吸收,就像是海绵吸水一般——完全不加选择地全盘接收。他们倾听父母的言谈,观察父母的举止,并且模仿父母的行为。”

在影片中,明日香的妈妈静代对明日香的冷漠源于她的原生家庭,静代小时候,因为姐姐春野一直身体不好,父母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春野身上,静代希望运动会比赛的时候父母能陪在自己身边,但是父母陪在姐姐身边;姐姐出生那天父母在院子里给她种了一棵桃树,而静代出生的时候父母因为照顾姐姐也没有给她种上一棵小树。小时候的静代没有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她心中全是不满和怨恨,结婚后静代把这种不满和怨恨全部发泄到明日香身上,而她与丈夫的感情也出现了问题。可见,静代的原生家庭影响到了她的性格,使她变得暴躁易怒,不愿意温柔地对待自己的亲人和朋友。

明日香从小生活在言语暴力的家庭,妈妈经常对她说“你怎么什么都干不好”这样的话语,殊不知这样的言语对尚处于自我意识形成时期的明日香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受虐儿童的内心蓄积了强烈的愤怒,当他们被暴力虐待、侮辱、恐吓和诋毁时,又或者因为感到痛苦而遭到责骂时,他们怎么可能不愤怒?但幼小如他们,心中的怒火往往无从发泄。”所以明日香在妈妈的虐待下失去声音,再也发不出声音了,这是抑郁症的表现,这是对妈妈的无言抵抗。

还有明日香的同学大辅,他是班里的恶霸,是校园欺凌的小头领。他的欺凌行为来源于他的原生家庭,因为他妈妈经常面无表情地对他拳打脚踢,甚至用热水瓶的热水泼过他,更让人接受不了的是把他关到壁橱里三天三夜,差点把大辅害死,就是因为经历了这样的家庭暴力,他也慢慢地变成了学校里的小恶霸。苏珊·福沃德通过对一些案例进行研究,发现:“被虐待的孩子会不自觉地步他们父母的后尘。毕竟虐待者看起来强大而且无懈可击,被虐待的孩子幻想着拥有这些素质之后,就可以保护自己。因此,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沾染上他们最讨厌的、有毒父母的某些性格特质。”大辅原本不是个坏孩子,从他不顾危险救下惠美的行为和后来改过自新的勇气就可以看出,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才使他有了欺凌的行为,他其实也是受害者。

(二)应试教育的弊端

20 世纪60 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急需受教育的高素质劳动力,于是日本社会大力推行填鸭式的应试教育,这种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大学入学考试。为了金榜题名,日本的中学生每周要上六天课,每天沉浸在题海中,他们每天都要面对高强度的学习挑战。在日本有一个词叫四当五落,意思是每天睡四小时就能金榜题名,而睡五个小时就只能名落孙山。这种教育有它的优势,就是能在短时间内向社会输入大量的人才。但是这样高强度的学习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在这样严苛的竞争下,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逐渐被社会淘汰,日本校园内出现了拒绝上课、校内霸凌、校园暴力等问题。进入20世纪80 年代,日本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转型,社会上不再需要这些死记硬背型的人才,而是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学生,于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宽松教育。

这部作品虽然是改编自2016 年的小说,我们也不难看出作者对于应试教育的思考和批评。影片中明日香的妈妈对明日香和哥哥直子的态度截然相反,因为哥哥直子的学习成绩好,所以在妈妈眼里,哥哥是个有前途的好孩子,是家里的荣耀;而明日香的学习成绩差,所以在妈妈眼里,明日香什么都不好,是家里的耻辱,甚至明日香生病不能说话时,妈妈也觉得她丢尽了家里的颜面。这种以学习成绩来评判孩子好坏的行为严重打击了明日香的自信心,她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即使她是个非常善良、乐观、可爱的小姑娘。而影片中直子虽然学习很好,一直是家里的骄傲,但是他却想要休学,他对妈妈说:“我已经厌倦被鞭子赶进笼子的生活,我要寻找自己能认同的生活方式。”他认为:“学校不断地淘汰不符合标准的学生,学生就像是机器的零件一样,平时不知道在追逐什么,就是没有时间休息。”所以他想用双脚去追逐自己的梦想,虽然他的行为有所偏激,但是足以看出应试教育对他造成的伤害。

三、解蔽:教育伦理的建构

(一)遵循自然教育的法则

18 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启蒙家、教育家卢梭在他的教育著作《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各阶段相一致,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滞后。”卢梭将教育分为四个时期,即“婴儿期(0-2 岁,家庭保护期,教育应以身体养护为主);儿童期(2-12 岁,教育应以感官训练为主);少年期(12-15 岁,理性开始发展,教育应以知识教育为主);青年期(15-20 岁,教育应以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和公民教育为内容)。”卢梭认为0-12 岁的教育才是真正的自然教育,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卢梭就是按照这四个发展阶段来实施的。虽然卢梭的自然教育有偏颇之处,但是对我们现在的教育却有借鉴意义。

影片中的明日香11 岁,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学生,按照卢梭的观点,正是以感官训练为主的阶段,卢梭曾经对学校和父母对童年的驯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认为这是罔顾自然秩序,胡来一气。明日香的哥哥选择了自己所要走的道路,而不是父母给他安排好的名牌大学,将来在社会上出人头地。这也正说明了影片对卢梭自然教育的认同。直子对母亲说道:“我现在明白地告诉你好了,不管是我还是明日香,我们都没有做出什么让爸妈觉得丢脸的事情,我跟明日香都是抬头挺胸在做人。”可见,直子的选择正是自然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即培养“人”,指导儿童怎样做人,正如卢梭所说:“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上。”这种人就是自然人,而不是社会人,这种教育就是自然教育,而不是社会教育。

明日香在乡下度过的那段时光无疑是卢梭所讲的自然教育,没有了繁重的学习,没有了母亲的世故,没有了同学的欺凌,没有了工业社会的快节奏。在这里,可以大汗淋漓地劳作一上午,锻炼强壮的体魄;可以尽情细嗅田野里五彩斑斓的小花,享受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可以躺在空旷美丽的土地上,享受夏季里温暖的阳光。在乡下,明日香享受着外公外婆无微不至的亲情,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美好。正像外公所言:“让她静下心来直到激发她的生存意志,人类啊,只要改变心境就会活下去,明日香现在正在拼命吸收她心里缺乏的养分啊。”在乡下,明日香在不断地吸收养分,被城市生活中消磨殆尽的养分。这也是卢梭为什么要把爱弥儿带到乡间去培养的理由。“因为在那儿他会远远地离开道德败坏的城市,远离绚烂的但更具诱惑、也更具腐蚀性的城市生活。”

(二)开展心灵教育

柏拉图提出“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也曾提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教育的核心应是唤醒学生的心灵。”心灵教育是日本德育改革的核心内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在深化第三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将心灵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改革的核心,以期培养具有“丰富人性”的高素质国民。心灵教育的重心在于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旨在培养青少年尊重生命之心、尊重他人之心,具有同情、正义、公正之心和开拓新时代的积极进取之心。日本中小学进行的心灵教育旨在解决教育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比如旷课、欺凌、厌学、道德意识下降等。日本的心灵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命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人格教育。

在影片《再生之日》中,美丽、乐观、坚强的惠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她患有先天性疾病,但是她每天面带微笑,积极地面对生活,那种顽强的生命力深深地感染我们。惠美的父母和惠美都是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典型代表。就像大辅所说,惠美“这个家伙真好命啊!被家人这么重视,有这么漂亮的衣服可以穿,房间也这么豪华,被这么温柔地照顾着,被这么重视”。虽然惠美的一生很短暂,虽然她既不能动也不能说话,但是她却每天快乐、勇敢地活着。

在日本心灵教育的教育目标中,“体谅”“互相帮助”“信任”“友情”“仁爱”等很多情感是作为重点提出的。影片中的明日香在外公的引导下,开始勇敢地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不但勇敢地解决了与妈妈的矛盾,而且还帮助顺子走出了痛苦的折磨,同时也给惠美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在她的帮助下,顺子不再是孤独侠;在她的体谅下,大辅改过自新;在她的陪伴下,惠美更加幸福;在她的宽容下,妈妈终于冰释前嫌。可以说,明日香是影片着力塑造的正面形象,也是心灵教育的最终目标。

四、结语

《再生之日》反映了日本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校园欺凌、拒学症、抑郁症等,同时也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进行了批判。这些问题同样也在我们国家存在,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明显,发生了很多让我们痛心疾首的惨案。不管是作为家长、老师,还是教育管理人员,都应该进行反思。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我们的素质教育在很多地方还是止于形式,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还是很大,而且在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机构,国家一边在喊减负,但是孩子们的负担却有增无减。这种“影子教育”使家长和学生都处于紧绷的状态,减负的口号成了一句空话。日本的前车之鉴应该给我们以警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老师和家长们应该遵循教育的自然发展规律,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顺子卢梭校园
与卢梭的狮子相遇
跟着卢梭去看原始派
卢梭的思想实践及其争论
校园的早晨
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 14:49:04
春满校园
账本
岁月(2016年9期)2016-05-14 04:56:45
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由思想
人间(2015年23期)2016-01-04 12:47:46
开心校园
爆笑校园
整改
小说月刊(2012年9期)2012-05-08 03:4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