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毅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来临,文博类电视节目在传承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求创新之路,从最初的文物推介人讲述故事到如今明星的现场演绎、视频短片拍摄,借助现代技术丰富文物探索、文化传播、文化创作等。在现阶段文旅融合的大环境下,文博类电视节目持续激发了大众对文博知识的探究兴趣,同时带动了文化景区的发展,助推经济建设的作用愈发明显,构建了文博节目+融媒体推广的创新思路。
传承传统文化是夯实民族精神的根基,通过电视媒介来讲述文物故事,借助疏远大众视野的文物古籍,不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匠心所在。有媒体评论,近年来急剧增长的文博类电视产品,反映出大众对文化认知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高,各种文物、文化以电视、网络、话题的形式不断刷新着“存在感”。《文明守望》作为山西首个大型文博栏目,“展示晋系文物,传承中华文明”是其宗旨,用优质的内容、完整的脉络、细腻的情感,吸引观众,让观众从历史故事中汲取营养,从传统文化中找寻灵感。
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文博类节目的最大优势便是符合当下审美,以大众听得懂的方式讲述文物。以视频的形式带领大家共同感受文物在千年前所经历的时代背景,以碎片化的播放形式,通过“微纪录”让观众能够随时随地观看节目,了解一件文物,向更多的年轻人、历史文物爱好者打开文物传奇、探索历史的大门。通过节目的演绎,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构建“政府主导、媒体呼吁、社会参与、成果共享”的文物保护新机制。将文化价值、人文情怀、民族记忆都深刻嵌入大众的心中,让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新媒体的出现,让各种移动终端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这也让社会群体进入集体狂欢式的媒介生态环境中,文博类节目如雨后春笋,为大众搭建了一个个盛大的“文化狂欢广场”,以电视媒介为主要平台,创新了文化传承的途径,这也是《文明守望》作为一档文化传承节目的革新之处。
《文明守望》作为当下受到追捧的热门IP,充分带动了观众的热情,扣住了当代文化人的兴趣,以守望这样的姿态来致敬文物,唤醒全社会爱护文物的意识。它已经不仅仅是一档综艺节目,更是一场行为艺术,更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品商业模式。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投入了更多的关注,也引发了一系列文博节目的传播,如“传统美食”“传统技艺”“传统建筑”“书画艺术”“中国戏剧戏曲”等主题。在文博节目如火如荼发展的背后,人们要反思当今社会也许并非是年轻人“忘本”,而是缺乏吸引群众兴趣的渠道,让年轻人接触传统文化,了解文物艺术品背后的精神价值。文博类节目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不仅是因为其浓厚的历史色彩,更主要的是用了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为大众打开了传统文化的小窗口。未来,文博领域也能成为自带流量的“资源富矿”。而文博类电视节目又该如何继续走下去,如何避免观众的审美疲劳则是节目制作者最该关注的问题。一个节目要想获得持续发展,首先便要确定内容是否有意义,是否值得让更多的人去知晓和分享。在做的过程中,不能只顾着自己的看法,而是要时刻将观众放在心上。文博类领域是一个值得被开发的电视节目产业,应当以更好的节目形态、更丰富的节目主题展现给观众。因此,对于文博节目来说,只有黄金节目,没有黄金时间。
拓展主题,深度挖掘。文博类电视节目要想在众多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多的流量,就要注重拓展主题,深度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资源。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谓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自“文化自信”制度推出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出台各种政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浩如银河、灿若繁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体系。而在众多博物馆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文物,传承着强大的民族精神。它们就像一座座宫殿,在人们的探索中缓缓开启了大门、拆掉了围墙,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中。一眼万年,透过文物唤起历史沧桑之感,见证着岁月的留痕。传统文博类节目的主线多偏向对文物珍宝的鉴别,以此来判断文物的物质价值。文物真伪辨认主题成为文博节目制作的主要方向,市值则是节目所要表达的价值。长此以往,大众对文博类节目形成了刻板的印象,只是将其划分为文物鉴别一类,严重限制了观众的思考范畴,让人们对博物馆、对文物形成了固有的认知模式,在社会互动中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而《文明守望》栏目则突破了这一壁垒,不再沿用传统文博节目的制作思维,旨在告诉受众,文物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沉淀与标识。文物的介绍并非只是器型、材质、工艺,这些都是外壳,最重要的是让群众亲近文物,感受到文物所透露出来的民族底气、民族品格以及文化自信。《文明守望》栏目首播最美长城,当节目徐徐展开,讲述常年坚守在长城边上的长城守护人和长城的故事,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守望着历史、守望着文明,他们承担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在简单而又真挚的情节中,长城这一历史文物变得有血有肉、近在咫尺,将现代哲思与古典情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创新科技,优化形式。近年来,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大型文博类节目的核心元素之一。数字特效、VR技术、LED巨型环幕、计算机生成影像技术、3D全息影像的投射技术等,将一幕幕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细节和环境刻画再现于电视荧屏前,借助明星形象、舞台形象完成虚与实的结合,虚拟场景的搭建让观众仿若置身于历史发生现场,真切地感知到文物经历的历史风云,让以往的艺术构想成为现实。节目在兼顾内容的同时,呈现出视觉奇观。
未来的文博类节目,要以打造现场式感知以及沉浸式体验为标准,丰富观众的视觉享受,激发他们对节目的探索欲望。文博类电视节目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融媒体技术,打造集互联网、移动终端为一体的传播模式,进一步创造高标准的舞台效果和震撼的视听、感官效果。不管是前期的海报宣传、主题曲MV录制,还是第一期节目的成片,都要充分展示超高的节目编导与制作水准,利用高科技来优化节目流程,创造强烈的仪式感,为文物故事的演绎和讲述提供浸入式的体验支撑。新科技的应用,让文物展示者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讲解,特别是在讲解非常复杂的技艺时,通过3D全息影像复原动态景象全方位展示,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文博节目富有纵深感和现场感。《文明守望》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定义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是纪录与综艺两种节目效果的体现,也是一档全新模式的综艺节目。在节目中,不再单一地设立某一主持人或讲解员,而是由众多老师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文物,将文物人格化、具象化,让观众跨越古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展示出新的文脉精神。由于文博类节目本身就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是一个庞杂富饶的综合体系,横亘了历史、文化、政治、经济、艺术、科学等诸多元素,只有打破不同元素之间的隔阂,跨界、破界,才能真正拭去文物斑驳的锈痕,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华。因此,节目制作团队、嘉宾都应当成为文物的守护人,为节目集结璀璨的文物保驾护航。巧妙拿捏节目的审美性、权威性,以充满趣味性的语言讲述浓厚深情的文物故事。
保护传承,讲述情怀。对于文博类电视节目来说,最重要的便是情怀的表达。通过窥探文物的精神,让文物“苏醒”过来,让冰冷的文物不断唤起鲜活的历史。《文明守望》作为文博探索节目,不管是现场效果的布置还是文物的选择,都注重历史情节的展示,兼具综艺的效果,以真实的语言记录一件件真实事件。节目制作要突破常规构思,在追求规模宏大的舞台表现效果的同时,也要将目光转向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文物保护者,聚焦一个个不平凡的壮举,触及观众心灵,引发他们的思考。《文明守望》第一季主题是“请城砖回家,为长城疗伤”。以现场观众投票、嘉宾打分、微信公众号投票、场外文物专家拼缝的方式评选出“山西十大最美长城卫士”,实现了节目与观众的实时互动,用感人肺腑的故事展示了长城文物资源的价值,同时呼吁了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与到保卫长城的行动中来。不仅如此,还要注重对非遗工艺的传承与守望。社会上有许许多多来自各个领域、各个年龄层的文物守护者,他们倾力守卫,诠释着何为民族信仰、华夏精神,让束之高阁的文物宝器从斑驳的时光中走出来,散发出新的生命力与时代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