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策略研究
——以央视记者蒋林为例

2021-11-12 20:08高健
声屏世界 2021年5期
关键词:现场报道新闻报道

□高健

在融媒体的背景下,部分电视新闻记者容易出现一种流程化报道,形式单一、新闻敏感度低,容易忽视现场细节、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不足、过于注重自身的关注度等问题,而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是每一名电视新闻记者都需要认真思考与研究的。

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必备素质

对新闻现场准确把控以及新闻敏感力。在当下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以抖音、快手等各类短视频为主的新兴媒体带给受众强烈的新鲜感,对于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业务能力也是巨大的考验。一部分记者出于报道完整性的考虑,把重心放在形象上和表达是否流畅层面,而在面对需要即兴发挥时缺少应对策略,所以当观众在听出镜记者的介绍时,往往会出现听不清、听不懂的现象。

面对一些不可预料的状况,出镜记者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根据自身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在现场及时有效地捕捉到最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例如在《新闻1+1》“天津:‘危险’的爆炸!”这期节目中,当主持人白岩松发现天津港爆炸现场的情况有所变化后,询问蒋林究竟后面的是什么信息发生变化时,蒋林的回答是,“好的,只能够在这样一个范围之内,描述一下我最新看到的一个情况。大概呢在我刚刚和你连线结束之后的不一会,我们可以发现现场的火光在不断地变大……刚刚听到的爆炸声,可能是一种现场救援人员才用的轻度爆破的方式把一些堆放的化学品炸开,通过这样一种点对点的轻度爆破来进行一个灭火,我先把这个消息通报给大家,然后现在马上去核实再和大家做进一步的介绍……”要做到这些不仅要求出镜记者从新闻的需求出发,在新闻报道中避免出现失误,最大程度地使新闻报道的效果有所提高。

准确、干练不拖泥带水的口语表达与细节发掘能力。出镜记者准确、干练的口语表达能力通常能对新闻事件进行完整详细的描述,让整个新闻报道更流畅,效果更佳,让观众在荧幕前就能快速获取整个新闻事件和新闻现场最有价值的信息。

比如在2015年长江“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故报道中,蒋林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对当时恶劣的环境对于救援效果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目前,我身处的这个地理位置,天气排水环境相对比较差,我每次穿着这种透气防水的雨鞋,都还是抵挡不住狂风暴雨的严重侵蚀……”通过这种真实的语言描述来让观众真实地感受到现场的实际情况。

面对镜头记者要拥有最佳的状态、气质和形象。出镜记者在新闻采访报道中,自身的形象和气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报道过程中,出镜记者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和仪容仪表,因为出镜记者代表的不单单是个人本身,还代表了整个新闻媒体的形象。比如,最近大火的央视记者王冰冰,因为其可爱的长相和甜美的笑容与扎实的专业素养,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王冰冰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吸引了人们更多地关注新闻事件,提升了新闻媒体的收视率。

在央视新闻客户端《我和我的村庄》系列节目——走出彝族“悬崖村”教育新变化的一期节目中,当记者王冰冰介绍完彝族“悬崖村”的教育情况后,和她连线的记者蒋林脱口而出,“我觉得你长得真的很漂亮!”可见,在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要特别注意自身的形象和气质。曾在央视四川记者站工作时的蒋林就曾说过:“记者嘛,一定要学会保养,而男生更要保养。”在一次采访途中,采访车撞上高速护栏,蒋林受伤严重。“当时我脑中闪过的最后一个念头是把脸护住,毕竟是靠脸吃饭嘛!”蒋林接受采访时笑着说。

媒体融合时代下电视新闻记者现场报道的发展方向和方法指南

事先做好报道内容的功课,为随机应变打下基础。在“3·28”四川凉山木里火灾发生后,蒋林几乎用了一天的时间赶往现场,从成都出发时便“无所不尽其极”地为第一场现场报道作准备。围绕着“山火为什么会发生”“是否会出现降雨天气、人工降雨的难度”“火灾救援的难度”等外界颇为关心的问题,在到达火灾现场的半个小时里,他便轻松地完成了第一场次现场连线。“部分记者可能会习惯于到达现场后再开始工作,但是我会选择在到达报道现场的途中最大程度地准备好连线的内容并确认好相关信息的工作。”蒋林在每次现场报道时都将事前准备好的线索进行有逻辑地串联,并且没有丝毫多余的套话和废话。这也不仅仅是因为他有丰富的报道经历和清晰的逻辑思维,如果没有在事前进行充足的报道准备和足够的知识储备,是难以完成这样一场又一场精彩报道的。

出镜记者亟需提高媒介专业素养以及新闻敏感度。记者拥有精准观察事物、发现、挖掘问题的能力,这种“超能力”可以称为新闻敏感。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中锤炼而成的。电视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的首要任务也是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将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尽可能完整地介绍给受众”。这就要求现场报道的记者不仅仅将现场的画面通过通讯设备投射给受众,而且要对画面之内的信息进行专业的解读。

在面对新闻现场特别复杂的现场报道时,电视出镜记者需要对现场存在的大量信息和问题进行处理,选取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进行报道。在央视《新闻1+1》“天津:‘危险’的爆炸!”的报道中,蒋林在出镜报道中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和准确的描述表达能力都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他在现场的报道过程中通过嗓子受到刺激的自身情况给群众带来了更加震撼的感受,仿佛自己就身处现场。他的描述是,“在下午的时候,伴随着不断升起的烟雾,我站在这个位置同样也会觉得非常的刺痛,即使我们身处于15层楼的大楼上也可以闻到刺鼻气味……当我们在大楼上的时候,这里的风发生了改变,能够闻到非常清晰的刺激性气味,感到自己的鼻腔和嗓子会有一些刺激性……”

适时总结新闻现场,勇于亮出自身态度。在大多数的现场报道中所呈现的现象是,大部分出境记者的报道通常都只局限在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单一介绍里,但如果把出境记者放在整个新闻报道中,让其对新闻事件的发生做出具体详细的总结,可以使整个新闻报道更加具体化、感性化。

2019年3月30日,在四川凉山木里森林火灾的现场报道中,蒋林需要过滤一部分自己直接感知到的疼痛,总结现场的各种因素和情况后,他决定不用太过于冷静的方式去面对镜头表达和报道。“在他的家人还没有进入悼念会场,我原先根本没想到她们的哭声会这么刺激我的情绪。我大概用了一刻钟左右的时间去沉淀这些情绪,经过谨慎的考量后我最终决定把我听到和看到的现场的情况做一个总结向大家报道,因为这是真实的新闻素材,也是人性的流露。”因此,衡量出镜记者的报道水平,在于是否可以给群众带来更独特的感受,让群众全面理解新闻事件的真相。这就需要出镜记者不断提高本身各方面的技能,勇于适时总结事件,亮出自身态度。

心怀人文——将新闻报道的落脚点始终放在“人”身上而不关注本“人”。在新闻采访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点是,记者要将报道的注意点放在人的身上。这样,一方面可以抓住新闻的关键点;另一方面也可以妥善处理好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微妙关系,更有利于完成新闻采访工作,获取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新闻报道的落脚点始终在“人”身上,不断优化和采访对象的关系是很多新闻出镜记者所要学习的。当下很多新闻记者在报道采访活动中,过分关注自己的出镜形象和自身的受关注度,而忽略对新闻本身的关注。在新闻现场,蒋林时刻谨记自己是去采访的,而不是去“给人添麻烦”的理念。在国家电网某重大工程海拔3000多米高的施工现场,蒋林用近5个小时爬上了700米之上矗立在悬崖边的一座电力塔架。或许也可以找人借助工具把他弄上去,但他坚持自己爬了上去,就是为了不给他人添麻烦。登顶后,当他抬头看到远处的雪山与冰川时,觉得自己可以做到以前觉得做不到的事情。

结语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在新时代的影响下受到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巨大冲击。随着媒体不断地融合,观众的审美趣味也不断提高,这也对于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电视新闻记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媒介素养,多实战、多积累才能让新闻报道的内容更加真实准确,让观众得到更加详实的新闻信息。

猜你喜欢
现场报道新闻报道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对电视记者现场报道的技巧探析
电视民生新闻现场报道初探
记者在突发事件中如何做好现场报道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传播优势与报道艺术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