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楠/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是伴随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从小学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到中学阶段的政治教育,乃至到大学阶段的政治及哲学性培养,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涯。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内容,但同时也是学生最习以为常的内容,从中学阶段持续到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方式方法,都让学生觉得老生常谈,甚至陈词滥调。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没有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和拓展体会到新奇或启发,反而因为因循守旧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越发让学生熟视无睹,倍感枯燥与乏味。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达到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与品质的目标,反而备显作茧自缚之感。由此引人深思和反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缺失,以及应当如何挽回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本文就此两方面展开探究。
传统的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缺少民主沟通渠道。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服从地位。价值主体的异位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发内心抵触情绪,教育工作没有到达“病灶”,极大降低了教育管理的成效。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没有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遑论人生阅历,在这样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当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一味地以灌输式教导相关内容时,会加重学生的“鸭子听雷”之感,加深学生形式化的应试性背记式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意义背道而驰。
粗放型管理模式,忽视学困生群体的需求。传统教育模式强调服从,使得学生习惯于逆来顺受,不愿或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加之管理者较重视命令式的自上而下的执行,轻视学生的意志,使得管理模式的不足更为凸显。相对于其他群体,学困生这一边缘化群体,其诉求更易被忽视。由此,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成为被动性的失声的群体。教育本来的目标是苏醒学生沉睡的或朦胧模糊的意志,赋予学生思想的活力与光芒,帮助学生成为全民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因教学管理模式方面的弊端,造成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受到强势抑制,无法依据所学放飞思想,更无法在学习或日常生活中真正实践心中所得、所悟,造成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的错位。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强调批评教育,效力低下且不能持久,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队伍良莠不齐,平时忙于事务性工作,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热情,加之不能合理运用心理学知识及心理疏导技巧,弊端日益显现。此外,批评式教育,对于在弟兄姐妹较多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学生而言,其面对批评、挫折,甚至挨打等情况皆属日常,心理上亦是习以为常,在“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传统环境中,批评式教育对于传统教育而言尚能适用;但对于当今时代,学生多半是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中,且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长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但却敏感而脆弱,批评式教育易损伤学生强烈的自尊心,引起学生更为强烈的不满和逆反心理,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因此,传统教育方法的弊端也由此凸显出来,其对于当今环境下的教育而言,非但不适用,且弊端频出,成为限制教育发展、抑制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人们常说:“精神能补物质的不足。”由此可知,精神需求同样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中,应以关心学生为出发点,在关注他们精神需求的基础上给予他们人文关怀,让他们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时,在理解、认识人文关怀的基础上,要通过满足学生精神需求与他们建立起良好关系,再对他们实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思想政治教育与精神需求的结合,是人文关怀渗透的重要途径,要利用好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综合型学生。
成长过程中,许多学生开始依赖于通过虚拟交往宣泄情绪,逛街、户内交谈、玩电脑等是他们主要的消遣方式。面对学生们重享乐、轻发展的精神生活状况和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扭曲等思想精神方面的问题,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多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教育期间,可搭建一个交往平台,利用交往平台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让学生有更多与他人交往的机会,且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让他们不再感到孤独,满足他们对归属和爱的精神需求。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关心学生的住宿和吃饭问题,给予他们一些关怀,以促使他们在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基础上实现健康成长,形成正确思想观念。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咨询窗口和二级心理辅导站,以便于老师能够更快的掌握学生心理变化,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心理观念的形成,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对于大学生而言,脱离了应试模式的教育与学习之后,最富有冲击力的问题是如何认识自己,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哪里。有时候学生因迷茫而导致沉迷网络,因无处用力,无所事事而沉迷享乐。因此,在心理咨询窗口和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中,也要关注令学生焦虑的根源和迷茫的根源,发挥人文关怀的重要作用。即,帮助学生在广阔而自由的大学生活中,认识自己并找到按照自己的想法来重新塑造理想的自己的方法和途径,然后督促学生按部就班地向梦想或愿望努力,过积极的人生。这样,通过积极有力且有的放矢的心理辅导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觉悟与行动,成为在人文关怀中真切认识自己、努力切实地重塑自己的有志青年。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有其限制,即只有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这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远远不够。所以,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外实践为辅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就显得极为重要。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深度,同时,参加课外实践也可以让大学生对社会有一个相对清醒的认知,为其步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日渐重视,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缺失,也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通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于学生的基本状况有清晰的理解,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为其独立思维意识的形成提供精神支柱。
此外,在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通过生活化的实用性举例,转化为实用性丰富的有趣味的思想指导知识或观念,并通过人文关怀的诠释,摘掉思想政治教育枯燥乏味的帽子,为学生带来面目一新的丰盛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餐。如“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理论,可以结合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实例彰显“发展”眼光的重要性,并用其指导我们的生活走向正确有意义的改变。人们总是惯于用“印象”来评价人、评价事,甚至用“惯性”自我裹挟,以至于没能得到更好更先进的“发展”。其实人是多面的,也有惯性,通过发展的眼光就能很好的发现人的品质中,哪些是偶然的不足,哪些是被惯性裹挟以至于不足,哪些是能够发展为优势的部分,甚至能够将不足因为发展的眼光反而展现出优势的特点。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对国家、民族发展的判断、国际局势的判断,等等。通过实例展现理论的光芒,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积极性。
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由于网络带来的资源共享和实时信息获取的及时性,使得网络交流学习平台被广泛应用于高校教育。同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通过建立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网络平台加强对于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掌握,有利于老师及时对学生的心理做出引导,促进其良好心理状态的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的教育模式要求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就要求师生关系对等,教师应当能够换位思考,切实理解学生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满足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需求。另外,教师应当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建立展示自己的平台,使其对自我能力有着正确的认知。还应当注意的是教师在教育中应当肯定学生的个人能力,为学生树立自信意识,自信的建立也有利于学生不良心态的消除。
塞内加曾说:“伟大的思想能变成巨大财富。”在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找准时机渗透人文关怀。日常教育中,多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且对他们职业核心能力等多方面能力进行培养。同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创新对他们的教育方式,以促使他们得到人文关怀以后能实现思想和道德水平的更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