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歌
钢琴最初起源于西方,其传入中国是在16 世纪时。中国人开始学习和掌握这种外来的技术,并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技巧。自1920 年以来,具有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开始被创造出来,钢琴“民族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钢琴文化的传入,许多音乐家开始投入钢琴音乐的创作和演奏,并且出现了一批在钢琴音乐创作中有很高造诣的音乐家,这也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汪立三先生不仅喜欢作曲,而且对绘画很感兴趣。他关注到东山魁夷绘画的画作,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并制作了《东山魁夷画意》。其中《冬花》《森林秋装》《湖》《涛声》分别为《东山魁夷画意》组曲的四个部分。《涛声》是这套组曲的主题,讲述的是两千多年前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日本进行传教的传奇历史故事,赞扬了鉴真对崇高信仰的奉献精神。它是以东山魁夷为奈良唐招提寺画的壁画为音乐的基础,极其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和尚鉴真及其前往日本的过程。在这幅画中,东山表达了这位伟人为中国和日本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同在翻滚着巨浪的大海中孤独前行的船。汪立三先生将这种意境融合在他的艺术创作之中。
第一部分为1 到17 小节。
第二部分为18 到38 小节。
连接部为32 到38 小节。
第三部分为39 到56 小节。
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的连接为57 到76 小节。
第四部分为77 到105 小节。
过渡部为106 到112 小节。
第五部分为113 小节至结尾。
音乐以级进和跳跃的方式突出主题,采用的结构是复三部曲式,用高音区明亮的特点以及后复附点的节奏营造了紧张的气氛,长音符的延续靠延音踏板支撑,随后在低音区有力地弹下低音块,模仿的是寺庙的钟声,用极度不和谐的音配上音乐的演奏技巧产生了轰鸣的声音,立即就能感觉到庄严的气氛。在泛音的延续下,借助音色和巧妙的演奏技巧,刻画了鉴真的高贵神圣形象。在低声部分的泛音的连续作用下,高声部分的旋律慢慢进入,仿佛听见了远方寺院的钟声,充满了画面感。在主题的后半部分,使用了日本都节调式的“ la xi do mi fa”五个音调,充满了紧迫感,随着音乐的推动,节奏越来越紧张,情绪高涨,自然地推入下一个阶段。
第二部分描述了穿越大海。右手以十六分音符的六连音的形式分解和弦,把海洋的不可估量和汹涌澎湃的波浪刻画得清晰而生动。右手跑动时要靠手腕灵活带动,手指轻盈,左手使用八分音符和三连音以二度向上模进,单音向上推动,八度音色更厚,最后到重属九音和弦对大海危险的描绘非常生动,左手三连音延八分音符的节奏,模糊拍点,这种看似摇摆不定却有框架的节奏也很好地营造了紧张的气氛,预示着鉴真在追求信仰的过程中将面临困难和曲折。这个部分情绪由弱到强,左手的旋律一层层叠进,右手的音浪就像海浪一样层层叠起,从第二部分的第三小节开始,右手一指推出旋律,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连串的旋律音是亮点,音色更为突出。跌宕起伏的旋律就像大海的情绪喜怒无常,日本都节调式的这一部分非常明显,将音乐推向又一个高潮。
32 到38 小节,这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之间的连接。八度旋律将气氛推向高潮,然后立即使其平静下来。前后的强弱对比产生听觉冲击。这里巧妙地运用了休止符,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第三部分采用的结构手法与第二部分相同。以p 力度开始,左手的单音八度进行的比较迂回,从48 小节开始加入新的元素,四三拍、四二拍、四四拍无规律交替,旋律起伏一层比一层高,力度始终保持在强,情绪甚至还要向上推进,预示渡海一次比一次凶险。
57 小节到76 小节为连接部,情绪是mp,这里与56小节最后一个标注sfz 的尾音形成明显的对比,虽然这一点的情绪是中弱,但是触键要深,踏板要浅,有延续的同时音色要干净,语句清晰,气息连贯。结尾为弱收。
第四部分(77 小节到105 小节)讲述的是第三次渡海,这是整首曲子的最高潮。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的两个声部使用了不同的技巧,例如不同调性平行进行等。使用这种不协和的调性在音性统一之后又以二度模进的方式层层递进,从94 小节开始,这一段对左手力度要求比较高,从高音到低音的跑动需要把手臂的重量挂在手指上,但是跟音量比起来,更应该演奏出张力和气势,我们可以感觉到人物更多的是他坚韧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追求。
从第106 小节开始,华彩乐段出现了,它是由中国民族调式中的五声音阶组成,旋律采用的是模进方式进行,和弦的变化使音色变化更丰富,给人以多彩而迷人的感觉,能够摄人心魄,它似乎具有不可抗拒的魔力,在空气中缓慢而柔和地静静弥漫,使漂浮的黑色平静下来,也象征着鉴真在许多困难之后最后走向光明的结局。本节模仿古筝的音色,演奏时,踏板应轻巧更要浅,这一句是左右手交替进行,但是在听觉上应为一个声部弹奏的,所以这一句音色要均匀,为圆润呈线状,泛音不应太重且具有连贯性。从节奏上说,这一小节虽然没有标拍号,但是不代表它自由无规律,经过三次渡海,成功就在眼前,激动的同时也要展现出沉稳的性格,这一句切忌抢拍,跑动的同时也要显得从容不迫,这一句华彩显示了一个翻江倒海的戏剧性场景。
华彩句之后(第107 小节),主题再次亮出,并且人物形象也再次显示。
在第107 小节至110 小节中,贯穿整首曲的鉴真主题又出现了。这时,角色趋向于平静与和平,象征着事业的成功。以下第111 至112 节显示了一种新的神圣而又庄严的状态。弹奏时更不应该着急,应该自然而平静地展开,才能弹奏出这一段所表达的胜利在望的意境,本节的最后一句是坚定的左手柱式和弦,右手分解和弦并向上移动四个八度,这象征着苦难的过程之后的伟大成就。
从第113 节到最后是整个音乐的结尾部分,其主要素材来自“ 登乐殿”这一佛教音乐。在这一段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丰富的和声语言,同时也象征着唐招提寺的建成,更向观众展现了日本全国庆典、全民欢腾的景象。
在音乐上,作者注重从东山魁夷的绘画中汲取音乐的灵感并体会其中的情绪,以展示一种新的艺术观念和作曲家的感受。东山魁夷的原始图片只是一个海景,是具体的一个画面,但钢琴音乐《涛声》却赋予了更多的联想、给予了观众更多的画面,这既引出了动人的想象,又饱含强烈的情感和一些哲学思绪。
从汪立三先生的音乐创作上发现,他大胆运用西方创作方式,开辟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新道路,这种创作手法对中国钢琴音乐有了深远的影响,非常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
《涛声》的音乐是对“人”精神的清晰颂歌。它的实际意义远不止是对风景的描述。此外,添加了一个声音块以显示寺庙的钟声。用五声音阶作为基础,以《目莲救母》这一中国古典佛教乐曲为素材,营造出独特的中国风的“鉴真主题”。此外,由日本独特风格构成的音型织体“都节调式”加上不同调性相叠加以象征日本波涛汹涌的浪潮,并展现出了壮丽的气势以及庄重的音画。
在《涛声》中,使用具有器乐化特征的旋律来代表波涛的形象。作者使用由十六分音符组成的六连音作为音型,并采用八度音程的分解和弦的琶音作为创建波涛形象的手段。旋律中隐藏的骨干音尤其能使听众们感受到巨大的旋律音流。
自古以来,协和的音乐一直是我们国家审美倾向。但是,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发现,汪立三先生在音乐中使用多调性并面和大胆的不协和音程搭配,打破往常常规节奏和节拍强弱规律,创造了新的音乐环境。我们要想获得新的理解和经验就必须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并且探入现实生活中去。
如今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除了学习借鉴,同样少不了创新,充分展现属于自己的音乐个性风格,才能使自己的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