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与电影的互动关系探究

2021-11-12 18:51王偲怡
声屏世界 2021年16期

□ 王偲怡

短视频与电影的互动

短视频概念界定。本文所探讨的短视频是以百度百科的解释为准的广义上的不超过30分钟的视频,并不局限于抖音、快手这类传统的短视频平台所发布的一分钟左右的视频。

短视频与电影互动的追溯。短视频与电影最早的互动,可以追溯到电影配音软件盛行的时代。在2015年前后,一批打着“影视经典桥段配音、全民参与”口号的配音软件纷纷出现,以小咖秀、英语趣配音为代表,打破了观众与影视作品之间的“第四堵墙”,增强了人们与影视作品之间的“互动感”。随着Papi酱的火爆,短视频也迎来了爆发阶段,一些电影解说类的视频在各大网站和平台迅速风靡。与此同时,短视频庞大的用户量也逐渐吸引了电影营销方的关注,从此以后电影与短视频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短视频与电影的互动原因。电影与短视频的“跨界交流”与短视频“碎片化”“传播性强”“制作成本底”的属性有很大联系,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各种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的同时也增强了普通人的表达欲望。就电影而言,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不计其数的影视作品,因此对于影视作品也有了更多自己的看法。一个视频平台的用户可能不单纯是享受影视作品带来的精神体验的消费者,也很有可能是通过剪辑软件将影视作品赋予自己思想的生产者,而这种现象也正是“参与文化”在影视传播领域的体现。

短视频与电影的互动现状。如今短视频与电影的互动模式更加多元,影片的发行方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通过短视频营销以实现对于影片更好的宣传效果。然而,二者在互动过程中由于利益分配等问题产生了一些法律纠纷,这就需要更加完备的法律体系对二者进行协调。

短视频与电影的良性互动模式分析

院线电影的宣传手段。如今电影在上映前后都会通过短视频进行宣传。在影片上映前,片方会通过将制作的电影预告片、明星的爆料、采访等宣传物料上传至短视频平台,并且鼓励用户点赞、分享、转发的方式为影片进行预热。以今年的票房黑马《你好,李焕英》为例,该片在上映前就以短视频的形式在抖音上进行营销:与“沈腾是金鸡奖最忙的人”的视频进行关联,获得了超一百万的点赞;贾玲与沈腾的亲民形象在视频中的频频出现也提高了用户对于影片的期待值;土味视频、片场花絮更是作为主要形式屡屡“刷屏”,除此之外,《你好,李焕英》小品的视频合集也对影片起到了宣传作用。在影片上映后,片方还发布了记录明星内部观影和观众观影现场的视频,“贾玲×谢楠深度对谈”的视频中贾导对于去世母亲的怀念也引发了观众的共情心理,在加上针对张小斐成为“国民妈妈”和“贾玲与张小斐姐妹情深”两大热点话题制作的短视频,增强了影片的长尾效应。

电影解说的二次宣传。目前的电影解说类视频可以划分为简介型、专业解析类、创意改编类三种形式。

2014年台湾的“谷阿莫”发布的“x分钟看电影”开创了电影简介型短视频的先河。这类视频多会直接截取热门或经典电影中的片段并辅以对全片剧情的简单介绍,但是有些创作者也会在介绍完故事脉络后对于叙事手法和影片启示发表自己的观点。B站的“木鱼水心”正是通过深夜情感电台主播般温柔的声线与在影片结束后进行简单评析的“清新风格”吸粉无数。

专业解析类视频拥有更高的“审美门槛”,以B站的“拉片实验室”“陀螺电影”为代表。这些UP主的作品由于需要一些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理解,一般不注重对于影片故事的讲解,而是更加关注从影片的场面调度、镜头语言、叙事手法甚至灯光、构图、影调进行专业分析,以供影视爱好者或者影视专业的学生、从业者学习,因此关注人数相对较少。

改编类解说视频以“嘻咦呀看”为代表,通过一种戏谑的、后现代的方式对于一些经典电影进行重新解构形成新的故事,影片主角的命运走向不变但更具“中国特色”。这种视频相比于简介类视频更加生动,选取的都是一些高质量的经典老电影,相比赏析类视频又没有那么学术化,加之该视频团队的文案幽默犀利、精辟而令人回味无穷,使得该视频号成功地获得了“Bilibili 2018百大UP主”的称号。

目前电影解说已经逐渐形成一种产业,以B站为例,该网站设有影视专区,专区中又下设了“影视杂谈”“影视剪辑”等分栏,上述的制作者们也都与平台达成了程度不同的合作。随着短视频创作的日益团队化、规模化、专业化,未来也许会形成以PGC为主导的短视频与电影的互动局面,对影片的二次宣传效果也将明显增强。

以电影中的人物为素材展开二次创作。短视频对电影的二次创作与“饭制视频”“同人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饭制视频”是粉丝为了应援自家偶像而进行的一种自发性视频制作行为,“同人文化”简单说就是创作者根据原作进行自主创作所产生的衍生作品。“同人文化”一般可以被理解为是创作者对影片中的人物进行二次创作的心理动机,而创作出来的这种视频又是“饭制视频”的表现形式之一。

随着如今电影明星效应的增强,“自来水”们为了让偶像正在上映的影片能够获得更好的票房,会主动或应后援会的要求将影片的片段进行剪辑拼接,形成新的故事后发布在社交媒体上以提高影片知名度。有些粉丝也会对自己的偶像曾经参演的影片进行整合,选取片段串联成新的带有“同人文化”色彩的故事,这样在满足自己对于偶像在剧中扮演的角色的幻想的同时也对视频中的影片起到了二次宣传的作用。

短视频与电影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短视频在电影宣传中效果不明显,可控性低。虽然在更新的猫眼专业APP中上线了“抖音热度榜”的数据服务新功能,并有报道称这一举动将“极大地满足猫眼专业版影视行业用户的需求,可以帮助业内人士及时掌握电影、剧集、综艺节目在抖音平台上的热度信息,为影视从业者提供更全面、更及时的数据参考维度。”但是影评人张燕表示,两家公司的合作能否实现“短视频流量为电影带来票房”的效果仍需经历时间的检验。

就目前来看,我国电影的大部分线上宣发物料仍以预告片、海报、话题营销为主,对于短视频的的使用方式缺乏创新,因此短视频对于影片营销的效果依然有待考察,甚至有时候短视频对于电影的营销非但不会起到正面推动作用,反而还会产生负面影响。以动画电影《姜子牙》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联动视频为例,虽然片方的宣传出发点很好,却也令不少观众产生了前者是后者续集的错误认知,当这些观众在进入影院却发现两者完全是独立存在的故事时便产生了被骗的感觉,这也为影片的票房和口碑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这个反面案例警示影片发行方要谨慎对待短视频对于电影的宣传效果。

电影相关短视频的版权纠纷问题。由于目前我国著作权法尚未对短视频的合理使用做出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一些自媒体制作的有关电影的短视频与电影版权方之间就版权问题的争论也愈演愈烈。其中,最著名的要数2005年中国大陆自由职业者胡戈根据陈凯歌导演的《无极》创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所掀起的一场风波。该案件是当时人们对于著作权合理使用的争论,虽然陈凯歌、中影均表示要起诉《馒头》侵犯版权,但就目前来看双方的纠纷似乎以“胡戈公开道歉”而画上了句号。

“馒头事件”归于平静,但短视频与长视频的法律纠纷仍然时有发生。今年4月下旬,爱奇艺、优酷、腾讯等70多家影视传媒单位及企业与500名艺人“联合上书”,声称将对“剪辑等未授权行为”发起法律行动。4月25日,中宣部版权局对短视频侵权盗版问题做出回应,称将会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部署;4月28日,国家电影局对事件进一步跟进明确提出“依法打击短视频侵权盗版行为”。随即,包括B站、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上大量基于影视作品的二创作品的作者收到了“下架通知”,电影解说以及针对电影进行二次创作类的短视频与以电影为代表的长视频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的背后也暴露出我国著作权法在对于短视频侵权界定方面的存在的不足。

短视频影响下部分观众审美的缺失。自2021年4月16日起,由彼得·杰克逊执导的被誉为“魔幻史诗巨作”的《指环王》系列在院线重映,圆了一大批中国影迷的梦。然而在“爷青回”等一些感慨与赞美之词在社交媒体上“刷屏”的同时,一些人也纷纷对于此片开启了吐槽模式,甚至在豆瓣打出了一星评价,而他们能给出的仅仅是影片“剧情拖拉”“没有结尾”等一些缺乏说服性的理由。作为魔幻电影标杆的《指环王》系列三部曲曾在奥斯卡获得了17项奖项,此次在中国重映竟受到冷遇,不少评论者都将这种现象与短视频时代人们审美趣味的改变联系在一起。随着短视频对于人们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成为“快餐式文化”的忠实追随者,习惯于通过“几分钟看电影”“倍速看电影”的方式以获得对于一部影片的基本认知,而这也导致他们越来越无法静下心来欣赏一部有内涵的、放映时间长的电影。因此,如何在更好发挥短视频的传播作用的同时理性对待短视频对使用者审美趣味的影响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共同思考的问题。

短视频与电影的互动策略

充分利用短视频实现流量变现。影片宣发方在通过短视频进行推广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视频平台的用户特性发布不同内容甚至不同时长的宣传视频,比如在抖音、快手等传统短视频平台的短视频可以根据其时长短的属性偏重情感营销,在短时间内吸引观看者眼球。而由于B站对于视频时长的宽容度较高,因此在对B站用户进行影片推广时,可以更加注重视频的质量和青春元素的使用。要想让短视频对于影片营销产生更好的效果,技术支持必不可少,短视频可以与影片发行方开展合作,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用户细分,从而提高宣发视频的精准投放度,促进流量变现。

版权问题清晰化。有关电影类短视频侵权问题争论不止的很大原因在于我国尚未形成处理短视频侵权问题的相关法律,建议我国立法部门尽快出台专门处理短视频侵权问题的法律文件,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不断完善;可以通过引入知识共享许可协议,采用免费授权的方式、根据不同情况从六种授权组合中选取合适的对象为短视频中电影素材的使用设定合理的使用边界。这样既可以减少侵权事件的发生,又能够维护短视频创作者对于影片宣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在对短视频侵权问题进行定性时,法律行业的从业者也应依据视频创作者的创作目的采取更加灵活的处理手段。

在影片叙事体裁方面寻求创新。人们在批判短视频对于观众形成“快餐式”观影现象的同时也可以换一种思考的角度,从满足观众观影心理的层面反推到电影的创作。影片制作方在创作影片时可以采取如《我和我的祖国》这样由几个独立的故事组成但又具有统一主题的集锦片创作方式,也许会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影院。除了集锦片之外,清明档上映的陈建斌导演首创的章回体电影《第十一回》,虽然由于影片的宣传效果以及院线排片过少等原因并未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但是从观影观众的评价、该片在豆瓣的评分来看,这种章回体式的叙事结构和呈现方式对于未来影片在题材创新方面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鼓励公版影像的短视频创作。常见的公共版权作品是指著作权权利保护期终止的文学艺术作品。就公共版权的影像而言,网易早在2019年底就针对50年前的包括电影在内的国内外的珍贵影像开展了“公版影像计划”。该计划通过官网、微博、B站、抖音的短视频运营并且长期招募愿意帮助公版影像传播的实习生的形式,将公版影像进行剪辑并加以简单解说,使得这些影像被更多公众知晓。不难发现,即使是在优爱腾这种大部分影片都要付费观看的视频平台中,50年前的电影都是免费播放的。这正是“我国著作权保护期短”所带来的福利,中国的《著作权法》是基于《伯尔尼公约》的最低标准,即影视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期限至发表50年后截止,这意味着哪怕在起源国(如美、日)这些影视作品尚未进入该国公有领域,它们在我国都已经进入公有领域。这正是为了方便我国民众快速提高获取知识的水平,而不必承担消费文化知识产品所需要的高昂代价。因此,国家和视频平台方可以推行一些措施鼓励短视频创作者将关注点放在公版影像的宣传方面,对公版电影进行解说、二次创作。这样既不会产生版权纠纷,又可以通过优质视频的传播让这些优秀的电影被更多人所了解。

结语

正如亨利·詹金斯所言“没有哪一个群体能够规定相关条件,没有哪一个群体能控制使用权力和参与行为”。就如同上世纪电视的发明同样对电影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般,在如今的融媒体时代,短视频和以电影为代表的长视频之间也存在着一种“相爱相杀”的微妙关系,两种媒介都不能做到完全取代对方。因此,长视频与短视频应共同探索出一种相对公平的合作机制,从而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