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晶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信息共享语境形成了一套技术赋权的机制,也为凝聚国家认同提供了新的路径,比如网民通对体育赛事的关注和运动员的喜爱来表达对国家的认同。近年来网民对“泥石流”运动员的关注和喜爱,便是非常典型的国家认同表现。
所谓“泥石流”运动员,是网民对言行举止真实有趣不做作、个性鲜明的新一代中国运动员的亲切称谓,是一种全新的媒介形象。本文即通过考察青年运动员媒介形象的变迁,以管窥互联网语境下国家认同的形成机制。
关于互联网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
国外方面主要有两类,一类研究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治理的关系,例如莱斯格、博伊尔、卡拉希尔、鲍尔斯、华玉洁等人对互联网治理方面的研究;另一类是塔布曼、杨国斌、桑德尔·维格等人关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社会赋权研究。
国内方面,师曾志、胡泳认为新媒介赋权是公共传播的基石,是一个国家主导、社会协同的演进图景;谢进川从媒介政治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弱势群体的传播增权等现象;郑永年则以中国为研究对象,总结出一套“技术赋权”理论,认为“互联网的发展能够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相互进行赋权和改造”。此外,还有一些个案研究关注共意性运动的媒介动员,探索维权话语的形成过程和传播赋权机制。
本文主要以技术赋权理论为参照,先梳理运动员媒介形象变迁的历程,找出其发展的逻辑驱动,再以此为基础分析技术赋权语境下国家认同建构的形成机制。
1980-2015:中国青年运动员的形象呈现。从中国运动员被公开报道至“泥石流”运动员出现之前,其媒介形象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0年代,以“女排姑娘”为典型代表。中国女排在1981-1986年间,连续在国际顶级赛事中拿下“五连冠”,让渴望建设祖国的人们为此振奋。一方面,国家大力宣传女排精神,给予女排姑娘们诸多荣誉,将体育成就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呼应起来;另一方面,“女排姑娘”也时常直抒胸臆,例如郎平在女排历尽挫折勇夺“三连冠”后这样写道:“我们光荣的中国运动员,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是行的!伟大的中国已开始向世界体育强国迈进!我们是多么光荣和自豪!”这个阶段的运动员形象,是基于宏大叙事的爱国者、振兴中华的民族脊梁,他们拥有强烈、朴素而直接的爱国情怀。
第二阶段是1990年代,以伏明霞和王军霞为典型代表。1990年,12岁的伏明霞在美国举办的世界友好运动会上夺冠后不善言辞,美国一家报纸对此进行了报道,引起了一些讨论。1992年她在澳大利亚夺冠后再次接受采访时风格发生了变化,“一家国外报纸写道:伏明霞小姐幽默机智谈笑风生。”1993年,田径运动员王军霞获得了欧文斯奖,作为中国第一个和该届唯一获得此奖的亚洲人,她在颁奖台上只说了一句“很高兴获得这个奖”;但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她夺冠后身披五星红旗绕场飞奔的震撼一幕,却成为国人永远的集体记忆。这个阶段的中国运动员,其形象是实力拔群而不善表达的,但一旦有机会还是能够做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现。
第三阶段是2000年至2015年,以刘翔为典型代表。2004年,刘翔突破了亚洲人的跨栏瓶颈而夺冠,对着镜头自信地说出“亚洲有我,中国有我”,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他外形俊朗、口才好、广告代言多,在体育和商业的融合中成为国内最早具有偶像气质的运动员。其身体的损伤也引发诸多争议,围绕他的讨论一度激烈。这个阶段,运动员的媒介形象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同时趋于个性化,这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2016至今:“泥石流”的“爆发”。“泥石流”运动员的出现,标志着运动员的形象真正走向个性化。里约奥运会上,除了傅园慧“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的段子式表达和喜感的表情获得了网民的高度喜爱之外,其他跳水运动员的表现也各有特色。面对记者的“给台阶式”提问,宁泽涛诚实地说“目前就这个竞技状态”“就这个水平吧”;李朱濠满脸痛苦地说“顶不住了,要死了,受不了”;张雨霏则淡定表示“其实并没有真的想在决赛上有什么作为”;秦凯在颁奖仪式后向队友兼女友何姿求婚。跳高运动员张国伟数次公开在赛场上展示招牌动作“白鹤亮翅”,网民称其“一言不合就狂舞”,在社交媒体上也特别活跃。
中国运动员形象的转变也被美联社、《华尔街日报》、BBC等外媒重视。在国内传播较为广泛的是参考消息网转发美联社的一篇文章,题为《美媒:中国年轻运动员似“泥石流”般冲破古板印象》,该文称“伴随着社交媒体长大的新一代中国运动员更加注重个人权利。……他们在自我表达方面也面临较少的限制。他们的粉丝也要求运动员真实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对此做出肯定评价:“中国……有着自己的态度。”与之前相比,“泥石流”运动员使人耳目一新,在保留了代表一国竞技之荣誉的爱国底色的同时,回归到了体育竞技本身的愉悦和人的自我价值探讨之中。
中国运动员40年来的媒介形象,深刻体现了国家和社会的互动关系。本文按照师曾志对新媒介赋权三个层次的划分,将国家认同的形成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赋权个人:运动员的自我表达。个人赋权是指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人类个体进行的增权,师曾志称之为“自我赋权”,强调“自我意识和自我能力的自觉与提升”。
在传统媒体时代,一方面,运动员高度专注于训练和赛事,媒介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长期被忽略,很难做出“接地气”的表达;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对运动员媒介形象的塑造多为宏观层面,在个体层面较为缺失。
里约运动会的采访出人意料,源自年轻一代运动员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去中心化特点。他们不太在意个人形象是否“高大上”,语言表达也更加口语化、网络风格化。比赛夺金在这批年轻运动员眼中也不再是自我价值的唯一评判标准,而是“第三啊!那还是不错的”“其实并没有真的想在决赛上有什么作为”。但他们在比赛时依然会竭尽全力,训练时也仍旧吃尽苦头,只是更享受比赛本身的乐趣。他们也乐意以个人身份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展示真实的自我以此赢得粉丝的喜爱,并从中获得内心的愉悦。
赋权社会:网民的话语生产。网络新媒体为网民提供了一个二次创作或分享的平台,为社会层面的传播提供了基础。人们通过传播互动形成意见聚合,每一个发声者都是拉图尔所言“行动者网络”中的“行动者”。在“泥石流”运动员的形象塑造过程中,自媒体和网民作为社会声音的制造者和汇聚者密切互动,自媒体扩大了一系列媒介事件的传播广度和力度,受众的回馈影响着自媒体的方向和议程设置,彼此相得益彰,形成了圈层共振式的传播效应。
傅园慧采访播出后,大批年轻网民在新闻下大量留言,将“洪荒之力”“泥石流”之类有趣的“梗”反复刷屏,赞扬这批运动员“不矫情、不做作、不假大空”“像邻家的男孩女孩一样真实”。还有一些具有视频制作能力的网民把采访中一些有趣的片段截取出来,配上字幕、剪辑成“鬼畜”视频和趣味动图或表情包,发到社交媒体上共享。各网络营销团队借机攫取素材,根据流量统计迅速做出反馈,将引起最高关注的网络素材进一步推到公众面前来,促进更广泛的传播,以保持话题热度。比如宁泽涛相貌清秀,自媒体便打造出“全民老公”的称号,吸引女粉丝的注意力;“映客”平台和傅园慧及时签下了直播合同,安排傅园慧在里约进行了约1小网络直播,“观看直播及回放人次超过1070万,两小时内平台进账近10万元。”
在运动员、网民和自媒体的互动下,既往的竞技价值观也得以重塑。网络社交媒体的议程设置,有意使网民将主要精力放在对运动员本身言行的讨论上,客观上削弱了社会对赛绩的关注。倘若一些网民仍以既往的单一标准对运动员进行评价,就会引发价值观层面的激烈争论和批评。网民也快速将“洪荒之力”“泥石流”等网络用语应用到了更加广泛的领域或场景中,使这些词汇脱离了体育运动的语境局限,成为大众日常用语,这样就将宏大的体育竞技话题和微观的生活联系了起来。
赋权国家:国家认同的成功建构。虽然“泥石流”媒介形象的出现使中国运动员的形象变得多元化、个性化、立体化、真实化和草根化,但运动员在顶级赛场上始终代表国家而竞技,甚至代表着综合国力的角逐,其身上负载的国家情怀依然是最基本的底色,而且也正是以国家大力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为前提,“泥石流”运动员的出现才具有了可能性——互联网文化天然具有的去中心化、平等化和开放共享的特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新一代运动员的品格形成。因此,代表国家舆论导向的主流媒体理应顺应技术赋权的逻辑,成为国家、社会和民众的纽带,抓住机遇凝聚人心和共识。
从“泥石流”运动员的媒介形象变迁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主流媒体在这方面的努力探索和勇敢尝试。起初,在进行里约奥运会采访时,主流媒体记者仍是按照“今早是否还有点紧”“胃有没有不舒服”“比赛状态有没有保留”“对明天的决赛是否充满希望”“教练有没有给你立下规定”之类的程式化措辞对其进行提问,“泥石流”们却不按套路出牌,答曰“目前就这个水平”“我已经很满意了”“突破自己就好”“累死了,不行了”等。这些看淡输赢、真实坦率的回答,和提问的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因此,当主流媒体微博账号在采访当天上午放出这些视频后,自媒体便尽力放大这种反差以博取流量,网民也纷纷发表意见。在这个节点,主流媒体的应对相当重要,如果反馈得当,就可以和网民开启有效互动,凝聚共识,反之则将陷入自说自话的状态中。值得肯定的是,央视积极通过微博对网民的意见做出正反馈,在转发视频时配上了网民的经典评论,其他主流媒体也采取了同样的做法。例如,人民网专门做了一期题为《傅园慧的“洪荒之力”是啥意思》的图解新闻,画风俏皮可爱,后来在回顾2016年经典声音时也让“洪荒之力”荣登榜首;共青团中央、《新京报》等官方媒体也纷纷为傅园慧“点赞”,转发各种段子、表情包等相关素材。诚如深圳卫视发表的评论《为什么我们都爱“泥石流”》所言,傅园慧们与曾经的老牌运动员不同,令曾经套在运动员身上的话语枷锁得以“卸载”,肯定了其对于新一代体育精神形成的贡献。
主流媒体以更加贴近互联网的姿态,对大众以轻松幽默的风格进行对话,尊重运动员本身的个性表达,为他们的言论鼓掌点赞。这样的正反馈又进一步促进了网民和自媒体的传播热情,被网民和自媒体大量转发扩散,主流媒体的社交媒体账号也因此事的热度而收获众多粉丝。在反复的互动中,主流媒体抓住契机逐渐从事件本身延展开来,以更高的站位和更深刻的立意提出新的议题以引导舆论,引发全民进一步思考体育精神的深刻意义,呼吁新时代的年轻人更好地为国家发展注入活力。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网民自然也乐于对这样的交流方式进行积极回应,这样一来主流媒体也就获得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赋权,进一步增强了网民对国家的认同和凝聚力。
“认同是在人与人的互动/传播关系范畴中彼此互构而生成的。”纵观中国青年运动员媒介形象的变迁过程可以发现,通过互联网技术赋权,主流媒体和社会之间形成了良性的话语循环,建立了一个积极的双向正反馈机制。在这个机制的运作下,运动员敢于在媒体镜头前突破套路,在社交媒体中保持自己的本真和活力,使国家运动员的形象由单调刻板的群像变成了生动活泼的个像,这种接地气的方式吸引了大量网民对他们产生喜爱之情;由于对运动员的喜爱,广大网民愿意自发主动地传播对国家体育事业的信任和支持,而其注意力所带来的商业价值又吸引了互联网社交媒体的持续参与,其通过生产、转发内容或与运动员合作来吸引网民关注,从而实现盈利;主流媒体也顺应时代做出新的尝试,敞开胸怀支持年轻运动员的自我表达,以生动活泼的风格与网民进行互动,对社会意见进行积极的回应,之后再进一步对社会价值观进行引导,最终进一步增强了凝聚力,也开创了一个“讲好中国故事”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