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捷
在我国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山西卫视推出了脱贫攻坚主题纪实片《奋斗吧!老乡》,其中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事迹,集中展现了近年来山西省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道路上所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同时,作为内陆欠发达地区,山西省的脱贫之路也成为了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的一个缩影。《奋斗吧!老乡》与一般的新闻通讯式脱贫攻坚报道有所不同,它采用了深度报道的纪实片手法,运用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实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真正做到了思想性、理论性和观赏性兼具。
从意识形态理论来看,“由于文化产品是在特定社会和历史条件下创造出来的,因此人们认为文化产品能够表现和促动特定社会历史环境所生产、传播及接受的价值、信仰、思想等。”在阿尔都塞所建构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体系中,现代媒体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个国家对内传播主流价值观,塑造文化共同体;对外打造国家形象,保障民族文化安全的重要通道。与此同时,“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信息高速膨胀,主流媒体权威、安全、健康、可信、正能量等优势全面凸显,媒体价值的回归再次被呼唤,传统媒体独有的优势在融合进程中被赋权。”在这一背景之下,主流媒体更应该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引导社会舆论,树立时代标杆,传播正面价值的责任与使命。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在全面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中华民族再一次显示出了强大的智慧和不屈的斗志,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它们共同谱写了新时代的最强音,也成为了主流媒体最为关注的表现对象。然而,大部分的脱贫攻坚主题报道往往单纯侧重于信息的传播,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很难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强行地升华主题也常带来浓厚的政治说教意味。因此,脱贫攻坚主题报道如何才能吸引更多观众,尤其是广大青年观众群体的目光,成为了真正意义上实现其意识形态功能的核心议题。也就是说,它应该既能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历史重任,又能体现出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和引人入胜的审美价值。从这一角度来看,脱贫攻坚主题报道寻求故事化的叙述方式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脱离了一般的政论式报道,采用纪录片的创作思维去重新审视宏大时代主题下的“人”与“事”,努力发掘具有永恒价值的真善美,在关照当下的同时寻求一种更具普世精神的文化表达,真正做到将政治议程和公众社会议程以及媒体艺术议程结合起来。在确保荧屏上所表现的生活真实前提下,充分展示脱贫攻坚战役中所面临的现实矛盾的复杂性,进而凸显人在克服困境的过程中所收获的生命体验与成长感悟。这样的艺术化表现手法赋予作品更丰富的美学内涵和精神意蕴,必将取得更广泛和深入的传播效果,因此,脱贫攻坚主题报道寻求故事化的叙述方式亦是完全可行的。
个体视角的回归。作为近年来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从表面上看是非常宏大的时代议题,它所采取的也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式推进策略。然而,所有政策的最终落实必须依靠每一个具体的个人来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在每一户贫困户脱贫,每一个贫困村、县摘帽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普通村民和基层扶贫干部的心血与汗水。山西卫视推出的系列纪实片《奋斗吧!老乡》就将摄影机对准了这些看似平凡的面孔,个体化视角的回归使得这一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人文关怀精神,处处闪耀着人性正面的光辉。
《奋斗吧!老乡》共分为六集,摄制组的足迹遍布山西省的多个贫困县、村,全景展现了发生在脱贫攻坚最前线的普通人身上的故事,其中有吕梁山护工许艳平、忻州市代县赵村的党支部书记田福平、长治市黎城县北委泉村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江利斌、大同市广灵县“巧娘宫”柳编的负责人刘金萍、长治市武乡县王庄沟村的驻村干部靳建中、长治市武乡县岭头村的农民郭晋平。编导巧妙地捕捉了许多真实的细节,使得这些正面人物尽量避免了被符号化的命运,从而具备了更丰满的形象。例如在第三期《青春撑起小村梦》中,主人公江利斌主动放弃了保研的机会,大学毕业后扎根农村,立志要带领乡亲们致富增收。在推进产业扶贫的过程中,面临再大的阻力他也不曾退缩,但是在影片结尾,面对全力支持自己的妻子以及刚刚出生的孩子时,江利斌难掩心中复杂的情绪。他眼中夹杂着感激、愧疚与爱的神情,赋予了这一人物更加生动鲜活的灵魂。可以说,个体化视角的介入明确了在脱贫攻坚战线中“人”作为主体的存在意义。
成长主题的书写。《奋斗吧!老乡》在叙述方式上的故事化探索,还表现在编导在创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对于个人成长主题的反复书写,这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思想——“扶贫先扶智”,以及富有中国传统哲学精神的格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点高度契合。另外,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成长中的主人公更容易被观众自我形象投射,进而引发深刻的情感共鸣与高度的文化认同。相较于塑造被仰视的英雄,发掘可供平视的榜样更有助于拉近荧屏主角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实现人物身上所负载的价值观的有力输出。与此同时,人物形象前后的反差所带来的冲击也增强了作品的观赏性,丰富了作品的审美意蕴。
在《奋斗吧!老乡》第六期《山沟涌动电商潮》中,主人公郭晋平的经历生动诠释了成长主题的内涵。她从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成功蜕变为乡村电商红人,积极励志的个人经历极具感染力。2016年,山西省武乡县被列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开始大力推进电商扶贫,这对于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程度的岭头村贫困户郭晋平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天性自尊好强的她为了能够更流畅地在电商平台上与客户交流,顺利推销自家的农产品,自学拼音练习打字,一部小小的手机让这个一辈子没能走出大山的农民看到了外面的广阔世界。编导详细记录了郭晋平学习直播带货的全过程,从一开始的羞涩胆怯、磕磕绊绊,到最后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通过培训老师的指导和无数次的对镜练习,郭晋平身上的成长弧光得以显现,观众也自然而然地被这种执着朴实、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染。
叙事悬念的设置。影视艺术作品中的悬念,通常是指“观众对未知因素的期待”,它是情节发展的指路标,直接影响到作品对观众的吸引力。而且,“真正的戏剧悬念并非指的是观众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的盲目期待,而是指在知道一些‘已知数’时,对‘未知数’的具体期待。”对于虚构性的影视作品而言,悬念的设置考验的是编剧对于情节线索的编排铺陈能力,但是对于纪实性的影视作品而言,悬念的设置考验的则是编导对于真实生活流程中自然悬念的发掘,《奋斗吧!老乡》则在这一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在《奋斗吧!老乡》第一期《一技拼出一片天》中,全片主要围绕一个叙事悬念展开,即主人公许艳平能否争取到新落成的山西省临县中医院的物业保洁工作,从而更大程度上解决自己公司所吸纳的贫困户再就业问题。为此,公司员工提出了降低收费标准以突显价格优势的建议,许艳平对此有些犹豫。几经辗转之后,她回到了曾经培养自己的吕梁卫校,这里也是吕梁山护工的大本营。通过与卫校李校长的交谈以及对全新的护工培养实训课程的观摩,许艳平深刻地认识到,只有让每一位吕梁山护工都掌握了扎实过硬的技能,才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在这一期节目中,随着故事的不断展开,悬念不再局限于人物是否能够实现他的目的和诉求,而在于她为了达成目标付诸了什么样的行动,收获了什么样的体验。在这一过程中,观众会被持续吸引,而影片的主题也会自然地显现。
引领舆论导向。改革开放以来,转型期的中国正“经历着从一个乌托邦的理想主义形态,转向实用主义、现世观念和消费社会的变化。”与之相伴的则是大众文化的迅速崛起并占据强势地位。进入新世纪后,互联网经济的繁荣带动了自媒体的发展,社会舆论的声音渐趋嘈杂,极端个人主义和功利导向的价值观一度占据上风。在这一背景之下,山西卫视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必须“牢牢抓住主流价值的引导力,把握国内舆论引导制高点,坚守国家媒体属性、传播主流声音、弘扬主流价值,这是构建新型主流媒体的基本。”《奋斗吧!老乡》运用故事化的创作手法,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政治教化、主题先行的窠臼,极力淡化主人公身上的意识形态色彩,着重于表现人物对于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勇于奉献、勤奋进取、真诚善良等人性的正面闪光点,力争在道德层面与观众形成深度共情,从而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役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重塑区域形象。山西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然而由于长久以来过度依赖煤炭资源的单一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使得山西被贴上了“煤矿多、环境差、封闭落后”的负面形象标签。进入新时代以来,山西省不断在转型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探索前进,《奋斗吧!老乡》借助现代化的视听媒介,运用先进的航拍技术,从宏观视角呈现了山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貌。节目中,在远景空镜头的注视下,通过同期声的现场记录,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山西形象跃然荧屏。与此同时,节目所选取的主人公以及他们的故事也表现出了一种更为多元化的山西性格和山西精神。它既具有晋商海纳百川、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敢于在汹涌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徜徉;又对祖祖辈辈生长于斯的黄土高原用情至深,父老乡亲勠力同心、携手搭建现代农业产业链的新模式。毫无疑问,这一节目的播出对于重塑三晋文化形象是一次有力的助推。
巩固脱贫成果。我国脱贫攻坚战役的根本路径之一便是产业扶贫,坚持“一村一品一主体”的建设思路,找准当地的特色产品和经营方式。因此,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看,《奋斗吧!老乡》采取故事化的叙述策略,一方面宣传了山西省近年来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道路上所取得的决定性成果,另一方面也借助电视传播广泛的影响力,将山西省的扶贫产业推向了全国,进一步实现了本土产品的品牌化发展。通过这一节目,将有更多的观众了解到忻州市代县的中药材、大同市广灵县的“巧娘宫”柳编、长治市武乡县的“郭姐”土特产等。主流媒体助力扶贫产业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良性的互动真正意义上使得脱贫攻坚不再是一个阶段性的政治任务,而是彻底改变了传统乡村的经济增长模式,寻求到一种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路径,只有在这一层面上脱贫的成果才得到全面的巩固。
注释:
①罗伯特·艾伦.重组话语频道: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第 2 版)[J].牟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9.
②⑥吴炜华,张守信.构建新型主流媒体:全球语境、本土方略和实践探索[J].电视研究,2020,(02):57-60.
③④谭霈生.戏剧本体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0,141.
⑤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