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作品如何强势出圈获得青年观众喜爱
——浅析《觉醒年代》独特创作方式

2021-11-12 18:51陈丽辉
声屏世界 2021年16期
关键词:觉醒年代陈独秀历史

□ 陈丽辉

今年,由中宣部和国家广电总局直接推动,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安徽省委宣传部共同策划、组织创作的主旋律电视剧《觉醒年代》强势出圈,该剧播出后获得高数据、高口碑、高票房、高效益的“四高”好成绩。在以青年人为主的社区网站“豆瓣”,《觉醒年代》评分高达9.3分,视频网站“优酷”站内数据显示,该剧发布弹幕的人群中,90后、95后的占比是全站基准值的1.6倍,说明《觉醒年代》极受年轻群体喜爱。

内核:在创作中坚守历史真实底线

近年来,一些主旋律影视作品越来越受到青年观众的欢迎,频频进入年轻人圈层,收视、口碑双丰收。历史题材的主旋律影视作品要吸引观众,必须坚守历史真实的底线,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平衡点。符合历史真实,道具是关键。《觉醒年代》制片人刘国华曾透露,为了保证剧作的质量,从制作以来剧组人员曾大大小小制了340多个场景和道具,很多道具都是文物级别。剧中小到地板、墙板的纹路、剧中出现的铅笔、鲁迅的喜好收藏,大到那个年代的场景复刻,无论是大小还是材质,都力求真实再现。为了呈现出最真实的历史场景,就连陈独秀院子里的葡萄架子都是从河北拉来的。更值得一提的是,专属于那个年代的时代气质也是历史剧呈现历史感、时代感、真实感的重要环节,如《觉醒年代》南方文人蔡元培的日常礼仪和习惯、待人接物,剧中人物在问候时相互称呼对方表字等,细微之处皆彰显民国风范,让不少年轻人感慨“礼仪之邦”。而在道具真实与时代气质真实的基础上,剧情发展要符合历史逻辑,也是真实感的重要体现。“怎样才能让观众感受到当时的气息?”历史感依靠的不是几句教科书式的旁白或几个充满年代感氛围的场景就能塑造的,真正历史感的表达是符合逻辑、有据可考的,是真实细腻的表现历史情景,是深刻表达历史趋势,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完美结合。

《觉醒年代》善于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以艺术表达的手法营造和传递历史感,比如鲁迅的出场以小说《药》中的人血馒头为背景,毛泽东在滂沱大雨中踏水急行,目光所及是有钱人的孩子坐在轿车中吃蛋糕,衣衫褴褛的老乞丐趴在地上找食物……尽管这些都是艺术加工之后的场景,但它符合当时民众愚昧、贫富悬殊的历史背景,由此传递出的历史感和真实感不仅不会让年轻观众“出戏”,还会唤醒观众的集体记忆,让观众与历史人物共鸣、共情、共振。

人物:塑造有血有肉的革命者形象

以往,历史题材的主旋律作品对人物的塑造上总是陷入这样的误区:历史人物需要高大上,要将人物的正面形象无限放大,弱化人物本身存在的“问题”。这种观念下,极易塑造出单调的、扁平化的、刻板的人物形象。在《觉醒年代》中,历史人物不再是只具有一层属性的扁平化人物,而是具有多层属性的立体化人物。《觉醒年代》中的历史人物形象生动、丰满,其中刻画最为成功人物当属陈独秀。在剧中,陈独秀以蓬头垢面、几乎流浪汉一般的造型登场,因为“这样的国,无药可救”的偏激言论被爱国学生围攻,寥寥几个场景便将人物特立独行、狂放不羁的性格特点展露无疑。剧中还增加了陈独秀与其二子陈延年、陈乔年的父子感情戏。性格倔强要强的儿子对脾气暴躁的父亲积怨已久,从刚开始的不相认,到因政见不同而发生争执,再到矛盾逐渐化解。制作团队将父子感情线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紧紧勾连,在展现出两代革命者探索救国之路的成长过程的同时,更展现出陈独秀作为思想启蒙者外隐藏在封建家长作风下的脆弱与真实,从而真正塑造出了一位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再比如对辜鸿铭的人物塑造,从保皇派辜鸿铭因为观念不同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提倡者争锋相对,到双方面对英国人无理取闹,放下偏见站在同一战线舌战英国大使团。这些场景将一位作风老派但热爱国家的老者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顽固的保守派也有了其可爱的一面。区别于常规主旋律电视剧采用宏观的历史视角,模糊化处理主人公的弱点,最终塑造出“高大全”的“榜样”形象的叙事策略,《觉醒年代》不回避历史人物的“问题”,而是将个体的命运、个体之间的冲突与时代的风云变幻相联结,向观众展现出不同人物的观察、思考、行动,以及不同人物之间的纠葛于与故事,塑造出一个个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的人物。

叙事:让观念附着在故事中影响观众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梁振华说:“现在的年轻观众不会接受过于观念化的作品。所以,得让他们看到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附着在这个故事上的观念才会深入人心。”《觉醒年代》讲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为了讲好这一段各种思潮涌现、军阀混战的动荡历史,该剧利用多线并叙的叙事模式,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百年前多种思潮碰撞,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以及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对救国之路的苦苦探索。在剧情设置上,该剧有主有次,即以陈独秀为主的新知识分子群体的传奇人生为主线,以陈延年、陈乔年、毛泽东以及周恩来等新青年追求马克思主义为副线,立体化的故事线使得人物之间的冲突明朗化、戏剧化。尤其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从相知相惜的战友到分道扬镳的异路人这段令人唏嘘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张力,矛盾和高潮共存,增强了电视剧的感染力。该剧还注重将枯燥概念进行故事化转化,不同派别对中国未来方向的思考,对中国时局的讨论,这些枯燥生涩的概念由一场场极具戏剧冲突的辩论体现,比如陈独秀和辜鸿铭围绕“尊孔”的辩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围绕北大和学生运动的辩论,毛泽东在邵飘萍课上关于新闻记者第一要素的发言辩论……概念通过故事化体现远远比口号性的宣讲要更生动、更有魅力,也更容易让观众理解革命先辈为解放人民思想、重振人民精神做出的努力,这种爱国之志点燃着无数的年轻观众。

共情:在感性转化中打动年轻观众

《觉醒年代》注重对场景进行感性转换,比如剧中北大的红楼,是新思想在旧中国落地生根的体现;老北京涮羊肉,是人物重逢与相遇的象征;再比如瓷碗下的青蛙、话筒上的蚂蚁、飘洒的风雪都具有隐喻作用……制作团队将这些概念赋予新的内涵,使单调的场景变得生动起来,也使得观众在概念解读中获得参与感,从而使观众与剧情产生互动,增加观众的粘性。《觉醒年代》也对人物进行了感性塑造,比如陈延年将一只蚂蚁放生,陈独秀因为《新青年》得到资助而激动地在雪地上打滚,青年毛泽东在阅读《新青年》后激动地冲进大雨中……在面对这些场景,弹幕中都是观众的一片赞叹之声,因为这些场景体现的是历史人物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传递的是珍贵的时代精神。随着国家的不断强大、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年轻观众拥有强烈的文化自信,他们更愿意了解中国走过的点点滴滴,愿意去承担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而剧中人物身上的理想主义情怀可以激发观众的爱国之情,从而打动年轻观众,使观众产生共情。

结束语

《觉醒年代》的成功证明,优秀的主旋律电视剧是有市场的,是可以获得年轻观众喜爱的。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主创团队要尊重历史,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要抛弃刻板化、平面化的人物塑造模式,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不说教少空话大话,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讲述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样才能创作出拥有厚重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启迪的影视作品。《觉醒年代》的强势出圈,也为我们带来了以下思考。

第一,创作观念与时俱进,传递观念的形式不再过于机械化,而是紧密结合时代、结合人物个性特点打动观众。从《山海情》到《觉醒年代》,从全网“云种蘑菇”到弹幕齐刷“这盛世如您所愿”“吾辈当自强”,可以看到,人物才是传递主流声音的媒介。当人物命运与时代洪流相结合,当历史与现实的精神相联时,人物的光辉会自然体现,人物传递的思想也会自然抵达观众,作品也会成功打入年轻观众的圈层。

第二,不能低估当下年轻人的接受能力,年轻人不只是喜欢甜宠爱情,他们也能亲近家国情怀,只要提供了高品质的作品他们不会拒绝。以往制作者们总是认为,严肃的主旋律题材无法俘获在娱乐化环境中成长的年轻一代。但从近几年出圈的主旋律题材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出,年轻观众对主旋律题材的影视作品要求更加严格,更渴望真实还原历史、反映现实的主旋律作品,更期待高质量的影视作品。总而言之,质量是口碑之源,只有创作出既具备现实意义又符合年轻观众审美的高质量上乘之作,才能使作品成功抵达年轻观众。

第三,不能重复使用教科书式的叙事手法,以青年人的语言逻辑创作方式来吸引观众。在银幕上重复教科书式的表现手法,只会展现出逻辑漏洞百出的情节,只会让观众看到一本干瘪枯燥的流水账。《觉醒年代》的成功说明,机械地传递观念、生硬的呼喊口号已经行不通了,以青年人的语言逻辑创作出立体化的故事情节,才能吸引年轻观众,对观众产生精神引领的作用。

猜你喜欢
觉醒年代陈独秀历史
《觉醒年代》:直叫人上头的主旋律
《觉醒年代》里的红色地标
史诗巨制《觉醒年代》
新历史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价值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