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我国法治国际传播的媒体路径

2021-11-12 18:43丁先明
中国记者 2021年7期
关键词:司法案例法治

□ 丁先明

(作者系中国法学会《中国法律年鉴》社编辑)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我国法治国际传播是我国国际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做好我国法治国际传播,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包括传统媒体、网络新媒体、社交媒体等在内的媒体平台,是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重要路径。我们应从传播方法、传播素材、传播内容、传播载体、传播人才等方面入手,强化通过媒体路径开展法治国际传播的效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法治中国形象,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国际社会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一、深刻认识做好法治国际传播的重大意义

(一)我国法治国际传播是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增强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就必然需要进一步加强法治国际传播。法治国际传播是国家大外宣的重要领域之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直接宣传,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际软实力。

(二)我国法治国际传播是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关键环节。通过向国际社会传播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有利于提高我国法治的国际公信力,增强我国参与国际治理的说服力。我国法律的域外适用,需要国际社会充分认识我国法治体系和法治建设的成就,了解我国法治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经验、规则和制度,认可我国司法制度的公平、公正、透明。这些均离不开我国法治的国际传播。

(三)我国法治国际传播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面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我国不断以法治手段扩大对外开放、打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这些努力及其取得的成果,需要通过国际传播积极展现,让海外投资者、贸易伙伴、市场参与者及时、充分了解,通过法治国际传播展现我国优良的营商环境,从而增强国际社会参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有利地位。

二、加强我国法治国际传播的媒体路径

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离不开包括传统媒体、网络新媒体、社交媒体等在内的媒体平台。要从传播方法、传播素材、传播内容、传播载体、传播人才等方面入手,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增强国际传播效果。

从传播方法上,善于从微观与细节入手,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法治故事,通过讲故事来展现我国法治的进步与文明。过去,我国法治国际传播的宣传味儿较浓,宏大叙事多,具体案例少,概念判断多,个人体会少,只管自己“要说什么”,不管别人“想听什么”。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受众,都更喜欢故事化、具象化。宏大叙事的感染力,比不上一件件真实可感的故事,我们要善于抓住典型案例讲故事。近期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云南野象群北迁,就是一次很好展现我国依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案例。2021年5月下旬,世界环境司法大会在昆明召开,来自我国法院系统的参会者在阐述中国环境司法保护立场时,播放了一段关于野象群北迁的视频短片,赢得外方参会者的极大认可,报以长时间的掌声和笑声,国际传播效果极佳。近年来,我们法治进步给国人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保障与好处,存在大量真实可感、生动可信、有血有肉的故事。挖掘好、讲述好普通人身上发生的法治故事,无疑有助于我国法治国际传播。

从传播素材上,加大我国法治素材特别是典型案例的翻译数量,同时提升翻译质量,“量”“质”并举。近年来,我国在对法律条文、法治文件及其典型案例的对外翻译与推广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中国法学会每年编撰的《中国法律年鉴》《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均出版有英文版;《最高人民法院案例选》(英文版)自2018年开始以每年一辑或两辑的方式发布;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启动英文网站;司法部网站发布疫情法律问答等英文宣传册;等等。但与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相比,我国可进行国际传播的外文法治素材数量依然偏少,而且普遍存在直译生硬、晦涩的问题。由于法律文化的差异,我国特色的许多司法制度在国际上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目前仅根据字面含义的直译,往往导致海外受众看不懂、缺乏认同。因此,我们既要加强中国司法案例的对外翻译与介绍,尤其要加大最高人民法院案例、典型案例、涉及海外当事人以及国际媒体关注的案例的翻译,还应重视翻译介绍我国在互联网、知识产权、智慧司法等世界法治前沿领域率先开展探索的案例,向国际社会介绍我国的领先经验。同时注意与国际通用的法律话语体系相衔接,改进翻译质量,让海外受众看得懂、增强认同。

从传播内容主题上,抓住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比如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人权司法保障、外国人在华权益、外商在华营商环境等显性话题,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媒体传播要了解受众的关注点,注意贴近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北京、上海、广州成立知识产权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挂牌成立知识产权法庭,建立起知识产权专业化司法保护体系。我国不断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健全冤假错案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呼格吉勒图案”“念斌案”“浙江张氏叔侄案”等冤假错案得以坚决纠正。2019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积极促进外商投资,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打造良好透明的营商环境,给在华投资的外商送去“定心丸”。针对这类容易被海外受众关注的中国法治故事,我们应深入挖掘,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从传播载体上,强化网络技术手段,综合利用微博、微信等国内社交媒体平台,以及脸谱、推特等海外社交媒体,提升传播效果。世界已进入新媒体、“小众化”、秒互动的信息时代,新媒体成为当下最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2013年8月,我国微博直播公开审理薄熙来案,成为我国法治国际传播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随后,我国庭审直播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著名的案例包括北京海淀“快播”案、山东聊城“辱母杀人案”案等。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发布的《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我国法院庭审直播次数达390多万次,直播率达33.2%。《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2021)》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庭审公开网已经累计开展全国法院庭审直播1104.94万次,网站累计访问量突破319.04亿次,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政务视频直播网站。我们要继续发挥好庭审直播的传播效应,强化中国司法公平、公正、透明的形象认知。要重视海外社交媒体,在Facebook、Twitter、Linkedin等社交网络设立官方账号,在Reddit、Quora等新闻社区适时跟发、创设相关话题,在Instagram、Podcast、Youtube、Vime等多媒体平台发布图片、音视频等作品,抢占国际主流舆论阵地,强势传播中国法治故事。

此外,在传播人才方面,加强外语、法律、传媒“三合一”复合型人才培养。人才是搞好法治国际传播的关键所在,我们培养的人才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素质:政治立场坚定,守住基本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意识形态与文化安全等底线;跨学科知识丰富,至少精通一门外语,懂法律知识,而且要熟悉国际传播规律;善于在实践中取得胜利,能在涉外法治斗争中传播我国声音,在国际舆论斗争中推介我国立场。这就要求高校、媒体、法学法律界通力合作,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三合一”人才。同时,要善于团结动员海外背景深厚、有国际影响力、对我国友好的外籍人士在国际舆论场多讲中国法治故事,壮大知华友华力量,做大做强我国法治国际传播的人才队伍。

【注释】

[1]黄进.深入推进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N].法治日报,2020-01-08(05).

[2]杜国栋.新形势下我国的法治对外宣传思考[J].中国司法,2019(4).

猜你喜欢
司法案例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制定法解释中的司法自由裁量权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司法所悉心调解 垫付款有了着落
非正式司法的悖谬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论司法公开的困惑与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