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内涵与载体研究

2021-11-12 18:40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载体民族

■刘 梦/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中国作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与协力合作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自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团结创建活动“轰轰烈烈”的开展,是持续的社会过程,是对当下民族关系的动态调整,更是良好民族关系延展的基础。而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是国家宏观对民族工作的把控,微观聚焦于教育层面而言,其本质上即一种教育活动,换言之,是学校德育教育活动的一中形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并增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间团结意识,构建团结的民族关系,实现“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

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辨析

在众多高等院校中,思想政治课向来是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目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还未形成独立课程体系,大多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的开展都是依附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虽载体共通,但厘清其内涵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辨析视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社会为了实现其根本任务和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对受教育者传递的思想政治观念、社会道德规范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作为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具有更为明确的针对性和指向性,主要针对并指向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基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辨析视角。爱国主义是反映个人对祖国依赖关系的感情系统,是调整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体系,也是支撑民族繁荣发展的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的集中反映,也是一个国家民族觉悟的体现,更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故而要树立和践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既是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当下关于民族理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基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涵辨析视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人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系列认知、情感、评价和认同等心理活动的总和,包含浅层次的感性认知与深层次的判断、推理、认同等偏理性的心理活动。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核心即是让各民族人民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三个离不开”的民族关系。

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载体研究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横跨多学科领域,涉及教育人类学、民族学、教育学、文化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等多学科。国内众多学者基于不同的学科视角为切入点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行了学理性研究。

(一)社会学

金麦尔提出了不同族群和文化群体在交往过程中文化意识变化需要经历文化沙文主义、宽容、文化差异最小化、理解四阶段理论。万明钢借鉴此理论的同时对国家“促进各民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政策进行解读,提出学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机会最多的群体,而学校正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应大力重视学校建立民族团结教育的常态化机制问题。郑杭生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分析维护民族团结,就需要坚持各个民族之间互助合作的平等关系,达成相互依存的共同意识即广泛的民族认同,正确把握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强调基于社会学概念上的民族团结就是建立一种各民族间具有相互依存的良性互动关系:民族互利与民族认同的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将民族团结认定成是形成更大民族共同体的一个复杂的过程和一种现实的状态。

(二)人类学与民族学

费孝通先生为我国开展民族教育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该理论深入剖析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为我国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清晰的轮廓,为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再次阐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以及内在逻辑关系。“历史表明,我国各民族的命运和根本利益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各民族对本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对国家的认同,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历史选择,进而奠定了我国民族团结的历史基础。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关照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也是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心理学

常永才认为文化是一个族群的基本生活方式和群体认同的重要基础。要想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论研究就必须聚焦与不同文化间互动现象的涵化。与此观点稍有不同,不少学者针对民族文化(特指本民族文化)认同、主流文化认同及国家认同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一系列研究讨论。赵科对已有三者关系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实证调查,得出结论:少数民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以及主流文化的认同与获得的自身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并且民族文化认同是主流文化认同的前提与基础,而对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认同则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中介。

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研究展望

通过对已有相关文献的梳理可得,关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相关研究已成果颇丰。但不可否认的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业已迈入新时代,面对新局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仍余有较多空间可以讨论。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媒体宣传、载体优化以及借助网络平台保持良性持续发展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深化。

(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宣传仍需加强

通过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可知,仍有不少数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局限在特定区域,以为只有在有少数民族的地方才需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这是一种关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片面认识,即从认识上仍存在偏差。事实上,随着祖国全面经济的发展,全民旅游的提倡,各族人民在全国范围内交往交流交融的态势不断增强,民族间流动日益加强,传统的民族分布格局已不再清晰,各民族已浑然处于互嵌格局下,在生活格局上已达到较为高度的交流与交融。因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日前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关乎每个人的生产生活。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关宣传工作将会对全国、全民族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大有裨益。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其自身政治素质以及对国家的认同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效应,进而对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民族政治的建设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青年大学生是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群体在未来祖国的发展建设之路上充当重要角色。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既是维护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根本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更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现实需求。大学生身处思想活跃、意识形态不稳定,对食物缺乏一定的是非判断力,易受第三方影响的年龄阶段;其次,受高校围墙的保护,大学生涉世未深,接触事物有限,对一切外来新鲜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缺乏毅志力、自控力。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载体亟待优化

当前关于民族团结教育载体相关讨论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成果,国家业已关注此领域并初步出台了相关政策。然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载体需要结合当前时代特征,探寻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帮助各民族实现团结的同时共同迈向进步、光明的前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颠覆传统教育理念,改变单向度灌输式教育,结合新时代特色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载体实行拓展和创新。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一改传统的教学理念、单一的教学形式、固有的线下教育活动,利用教育技术的创新元素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载体形式。应更新已有载体形式及使用方式,使其显性课堂与隐性课堂结合、线上线下教育互补、传统到现代迭代,物质形态多样化呈现,载体的内容与形式丰富化完善。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视野内,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再流于口号化宣传,依托于实质性教育载体,传达有效性教育信息,铸造长久性教育成果。从教育主体、教育环境、教育方式、不同载体关系等多方面进行载体运用的优化。载体建设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并且载体优化是当前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迫切需要。

(三)充分利用网络在线平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近年来,互联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8年12月,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鉴于不同受众信息需求分众化趋势加强,对各类型媒体作品产生多样性需求,网络媒体的兴起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契机。应精心设计民族团结进步素材,遵循民族团结进步态度、情感的传导与生成规律,实现各民族在网络媒体创设的场域中相互嵌入、彼此沁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我媒介素养,妥善利用网络平台,着重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动向。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载体民族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MINORITY REPORT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