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旭,田建恩
(1.河北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2.石家庄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河北电视剧”具有两方面的内涵指向:一是以河北地域文化和河北故事作为主要描绘对象,二是以河北本土电视剧创作机构和人员为主创力量。如果一部作品具有以上两方面内涵之一时,便可被界定为河北电视剧。从现实来看,这两方面内涵往往在一些作品中同时存在,成为河北电视剧的典型,如近年播映的《区小队》《太行赤子》《最美的青春》等。
电视剧是现实世界的文化生长物,在构建和丰富中国现代文化的同时,也受现实的影响。它所呈现出的美学意义,几乎都能够在当下中国社会文化现实中找寻到内在的审视逻辑。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而“坚定文化自信”也成为了十九大报告发出的铿锵号召。新时代河北电视剧的内涵,受到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观照。一方面有依于传统的美学规律,并构成其作为地域电视剧类型的核心特质;另一方面,受到国家整体发展进程的深刻影响,其创作方式和美学呈现,散发着新的特征。以文化自信铸就文化辉煌,是时代赋予河北电视剧的使命。在此现实境遇下,河北电视剧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河北电视剧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几起几落。其创作现状,可以从几方面进行审视。
2013 年12 月6 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仲呈祥先生的文章《“河北现象”的宝贵启示》。文章对近年来河北出品的一批优秀作品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近年来,中国荧屏刮起一股引人注目的‘河北风’——一批数量相当可观的具有鲜明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河北特色、燕赵风骨的艺术与思想较和谐统一的优秀作品。”这是对河北电视剧创作成就的肯定,也是以《先遣连》《为了新中国前进》《海棠依旧》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河北电视剧应得的赞誉。十九大以来,步入新时代的河北电视剧创作延续了这种势头。
从题材上来看,革命历史题材和英模题材继续成为河北电视剧创作的两大支柱。革命历史题材如《太行山上》《区小队》《有个地方叫马兰》,英模题材如《太行赤子》《最美的青春》。可喜的是,都市题材作品近年来也呈现出上升势头,如《我家娶了花木兰》《远方的家》《我的爱对你说》《大年初一立春》等。坚守艺术品质,是河北电视剧创作的优良传统,是其在新时代弥足珍贵的艺术基因。
相比艺术品质的勃发,河北电视剧在创作机构数量、作品数量、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上却一直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尽管在历史上曾出现过《神医喜来乐》《征服》等市场“爆款”作品,但重创作、轻运营,重拍摄、轻营销,叫好不叫座,也成为河北电视剧的弱项。创作力量薄弱是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机构数量和资金实力两方面。
首先,从电视剧创作机构数量上来看。据2017 年的数据,全国共有23081 家影视文化制作机构,而河北只有272家,占1.2%,远低于北京的7479 家和浙江的2822 家。在这272 家机构中,只有一家拥有电视剧拍摄甲种证,实际参与电视剧创作拍摄业务的仅有10 来家。其次,从资金实力上来看,河北电视剧的民营创作机构较少,各类项目的资金来源渠道也较为单一。资金实力不足使这些制作机构在选择播出渠道时,往往更倾向于回款速度相对较快的央视,而不是各卫视频道。尽管这样会使其丧失很多扩大作品影响力的机会,但也实属一种无奈。于是,以高品质追求央视的播出平台,却始终打不开更广阔的市场局面,成为影响河北电视剧发展的难题。
尽管如此,新时代以来河北电视剧的市场表现,仍出现了一些令人欣喜的现象。典型代表如2018 年底在央视八套播出的《区小队》。本剧由河北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河北东方视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出品,首播时收视率便突破2%,获得收视好评。据悉,本剧已被素以电视剧立台著称的安徽卫视购买了播出版权。这在河北电视剧创作历史上尚属首次。新时代,以《区小队》为代表的一批河北电视剧,正在谋求艺术品质和市场成绩的同步提升。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尊重受众是电视剧艺术发展的基本逻辑。为更好地了解当下电视观众对河北电视剧的态度和评价,笔者于2020 年9 月进行了《河北地域题材电视剧收视调查》(平台:问卷星),截至2020 年9 月25 日,共收回有效问卷564 份。问卷内容主要分为受众构成、受众观看习惯和对河北电视剧的认知三方面,结果分析如下。
从受众性别上来看,在564 份问卷中,男性占28.55%,女性占71.45%。女性无疑占据了绝对多数。从年龄上来看,18-25 岁的年轻人占据37%。由于他们是未来电视剧收视和消费的主力军,因此本次问卷调查能够为河北电视剧未来的创作提供良好参考。
本次问卷回答者中,河北籍观众占76.77%,非河北籍观众占23.23%。当然这种比例和笔者问卷采样的区域有很大关系,但这也基本与现阶段以河北媒体为主的河北电视剧播出渠道现实相吻合。从学历层次来看,大学以上观众占据了约88%。这些观众大多生活在城市,消费能力较强,他们的欣赏品味无疑对河北电视剧未来的创作有较好借鉴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网络(包括电脑和移动终端)已成为当下电视观众最为习惯的观剧方式,超过65.07%的观众把新媒体终端作为观剧的首选。对于河北电视剧而言,快速进行媒介融合,依托新媒体获得受众关注已成为现实的必然和迫切需求。
在观剧时长方面,有近半数的受众每周观剧时间少于5小时。从这一层面来看,受众有限的注意力资源正被新媒体海量的其他信息大量分走。对剧集观看资源的争夺,显得比以往更为激烈。而在有限的观剧注意力资源中,又有近三成被美剧、日剧、韩剧等海外作品分走。优质观众,尤其是年轻精英观众的大量流失,是中国电视剧创作面临的整体问题,对河北电视剧而言更是如此。
接下来是观众对河北电视剧认知的调查分析,认为河北电视剧特色不够鲜明和从没有听过河北电视剧的观众比例均为四成,只有17.55%的观众认为河北电视剧是一个特色鲜明的电视剧流派。如果再考虑到河北籍观众占据七成的调查人数背景,缺乏特色、影响微小无疑是河北电视剧发展的基本现状。
本调查列举了14 部近年来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河北电视剧进行具体调研:《神医喜来乐》《海棠依旧》《关汉卿传奇》《我的故乡晋察冀》《五彩戏娃》《荀慧生》《战争目光》《征服》《营盘镇警事》《为了新中国前进》《先遣连》《打狗棍》《区小队》《有个地方叫马兰》。在这14 部作品中,看过(看过部分内容,较为了解即可)10 部以上的观众只有1.42%,超过65%的观众看过1-3 部。被看过的作品排在前面的为:《神医喜来乐》(2003)321 人,《打狗棍》(2012)98 人,《征服》(2003)80 人,《海棠依旧》(2004)43 人,《荀慧生》(2012)19 人。这些大多是十几年前的作品。而看过近年来代表作品《区小队》(2018)和《有个地方叫马兰》(2019)的观众仅分别为6 人和3 人。
河北电视剧深受河北地域文化影响,本身也是构建河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河北地域文化的认知,有半数受众认为河北地域文化独特性和典型性不强,还有26%的观众认为它属于京津地区的文化附属,只有23%的观众认为河北地域文化具有较强的独特性。而忠厚勤恳(63.83%)、慷慨悲歌(40.78%)和封闭守旧(29.61%)成为观众对河北地域文化特征最普遍的认知。有约三分之一的受众认为河北电视剧没有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文化特征,另有四成观众表示看得少,说不清。从对作品的认可度来看,半数观众认为河北电视剧艺术水平一般,认为水平较高的观众仅占一成。而革命历史题材则成为最受观众认可的题材(54.79%)。
有半数观众认为河北电视剧创作在全国范围内不甚发达、较为落后(51.77%),有四分之一的观众认为位于中流(25.53%),还有近两成的观众表示不了解、说不清,认为较发达的仅有4.26%。超过75%的观众认为河北电视剧在全国的影响力一般(35.64%)或较小(40.78%)。认为影响力较大的占6.91%。
尽管观众对河北电视剧的发展现状普遍不够满意,但仍有四成观众认为其发展前景较为广阔,这也表明观众对河北电视剧未来发展的期望。同时,从观众在问卷中的留言来看,发展自身特色,保持优势题材,增强地域文化特征,努力创新等成为观众对河北电视剧创作和发展最为集中的建议。
新时代河北电视剧开启了新的篇章,如何坚守文化自信,在艺术和市场两方面获得新的发展,是河北电视剧面临的重要挑战。通过对一些专家学者、一线创作者和观众进行调研,笔者总结和归纳了以下几方面建议。
首先,坚持题材优势,丰富题材风格。革命历史题材、英模题材在河北电视剧创作中有着优良的传统,在业界和学界口碑颇高。在大力倡导文化自信建设的新时代,河北电视剧创作首先应当坚守和发展这一特色。事实上,《区小队》《太行赤子》《有个地方叫马兰》等作品正体现河北电视人在此类题材作品创作上的不懈追求。同时,河北电视剧创作也应大力拓展其他题材。当然,这一过程会是异常艰苦的,需要在编剧、导演、制作和制作体系等多方面进行长期努力。
其次,加大投入力度,扩大投资渠道。创作机构数量少,实力弱是河北电视剧创作机构的现实问题,它长期以来依靠政府相关部门的“补血”。事实上,电视剧创作始终没有成为河北地区各类投资方关注的重点,这导致投资获取渠道单一而短缺。当然,如果想改变这种局面,电视剧创作机构的努力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引导与扶持固然重要,但这更与河北地区整体经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需要一个相当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三,在电视剧创作实践中注重“小、正、大、新”。出品《区小队》《警务站的故事》等作品的河北东方视野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的电视剧项目部主任梁继勤提出了“小、正、大、新”四个字,即小人物、正能量、大背景和新视角。小人物需要我们塑造具有真性情、接地气,血肉丰满的人物;正能量需要在文化价值观方面有着坚定的方向;同时,我们还要紧密契合新时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背景,将河北电视剧创作融入到中国文化发展的整体进程中去;新视角则是需要我们在题材、人物、叙事、受众等多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和超越,并重视挖掘年轻观众的市场。
最后,河北电视剧迫切需要在宣发营销渠道上下大力气。一直以来,重创作、轻运营,重拍摄、轻营销是河北电视剧发展的不平衡现状。在新媒体背景下,在大批赢得市场的影视作品的成本构成中,营销和运营往往占据了半数左右。河北电视剧在宣发营销中所投入的资源和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行全方面的大力“补课”。根据清华大学刚刚发布的《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9)》中的数据,网络视听行业的市场规模在2018 年第一次超过广播电视广告收入,实现了相对数据的位置交叉。而这种趋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很可能会持续下去。在这样一种历史际遇下,河北电视剧创作必须要积极进行媒介融合,依托新媒体进行内容创作和传播,紧扣新时代脉搏,探索新的生命活力。
河北电视剧走过了四十余年的风风雨雨,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品质,获得了学界和业界的颇多赞誉;另一方面,创作力量、作品数量和影响力不足也是事实。在大力进行文化自信建设的新时代,在新媒体和媒介融合快速革新的历史潮流中,河北电视剧的创作与发展,既要坚守自己的文化艺术品性,又要找准定位,确立方向,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注释:
①仲呈祥.“河北现象”的宝贵启示[N].人民日报.2013-12-26(24).
②资料来源:河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传媒处.
③何振虎.河北影视剧发展史[M].石家庄:河北出版传媒集团,2018 年12 月,第308 页.
④崔保国.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