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CP文化产生原因及发展现状研究

2021-11-12 18:10:37曾宪博
声屏世界 2021年22期
关键词:亲密关系群体文化

□ 曾宪博

“磕CP”的获得感与心理动机

对亲密关系的想象与向往。CP关系一定意义上寄托了粉丝自身对亲密关系的构想,社会学家保罗·威利斯认为,“同构是指某一群体的价值和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着的象征性的吻合”。“磕CP”行为的愉悦感往往来自于对理想化亲密关系的向往与憧憬,以及潜意识中将自己带入其中的角色所产生的投射,与其形成“同构”关系的群体心理。

经过拆解分析,即可发现CP文化实际上是在阐述美学、探寻关系与羁绊的可能性以及对爱与感动的认知。时下“嗑CP”逐渐成为“一种自我叙述的疗法”,粉丝通过投射和臆想来明确自己的浪漫追求,实则是一种自我感动。面对展现出的光鲜而美好的理想化范式,CP粉实则被赋予了一种对于未来的憧憬与可能性:“或许我也能拥有这样闪闪发亮的人生”。

焦虑、孤独感的排解与窥探欲望的满足。社会学家米尔斯认为,对于个体的认识应以了解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作为必要性前设,当下不断演化并迅速成熟的CP文化也在本质上成为现实社会的“镜像”,体现了如今不可忽视的种种“社会症候”。“嗑CP”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一定程度上舒缓了社会生活带来的压力与孤独,成为了现实问题的象征性解决方式。

“磕CP”抛开了进入实际亲密关系的重重阻碍而保留理想化的部分,无疑为粉丝搭建了排解孤独、寄托愿望以及幻想美好的留白空间。时下“恐男”“恐婚”的情绪和观念越发普遍,但并不妨碍CP粉相信并感动于别人的爱情。现实生活中争取与经营亲密关系的道路充满着经济压力、社会比较以及观念分歧等各类阻碍因素,极端性事件的频繁发生不断“劝退”渴望迈向亲密关系的年轻一代,“嗑CP”一定程度上让无法安置的愿望得以寄存与释放,能够在不与焦虑和琐碎纠缠的同时感受美好的愉悦与浪漫,逐步成为了实际意义上亲密关系可供选择的“代餐”。

“自我展演”与身份认同。CP粉丝群体通常在组织形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具有较为松散的业余性,而个体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戈夫曼提出的“自我展演”(self-display),即“强调了人们在社会情境中所扮演的角色、所遵循的规范与所要达成的目的”。

新媒体语境无疑为“磕CP”这一行为提供了可能与便利,CP粉通过新媒体平台生产内容以及发表言论等吸引趣缘关系中的其他个体,发挥各自所长以“内在动机”为驱动力进行内容生产,并在特定的社区圈层传播构成了一种“自我展演”。

新媒体视域下CP粉群体的行为特征

“圈地自萌”以及群体性的解读、想象与延伸。区别于现实的人际关系,CP粉丝群体实则拥有对所创造和建构出的关系的控制权,常常基于诸如颜值、身材等外在条件,以及通过分析双方的互动关系找糖点,感受其性格是否适配、相处气氛是否符合磕糖的心理预期,关系是否具有“氛围感”等,判断CP是否“好磕”以及自己是否“入坑”加入CP粉群体。相比于已官宣的真正意义上的CP,粉丝往往表现出具有窥探、解读、品味性质的强烈主动性,更期待“组CP”“找糖点”的过程。

其满足感在于,CP粉拥有绝对意义上的控制权,可以依据主观感受做出判断而不需要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后果,作为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所带来的掌控感,构成了泛CP文化迅速生长的底层逻辑。同时,为了共同维护“将其团结在一起的”趣缘关系作为心理动因,助长了CP粉规模不断扩大的趣缘社群关系,呈现出粉丝不断聚合而形成的独有社区景观,例如社交媒体的超话、话题、群聊等,而其社区内部作为参与者活动的规范,本质上则是基于成员之间对彼此的理解而建立。新媒体平台作为工具,为CP粉群体创造新的分享型文化提供了机会,使分享作为“行为”与“能力”发挥出双重价值。

“意义的社会化进程模糊了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绝对界限”,在泛CP时代随着CP文化不断主流化发展,粉丝群体形成了独特的亚文化景观,对于其“模糊与严谨并存”的边界性,也逐渐形成了一套不成文的规则体系,如基于CP衍生的个体性言论以及二创作品等不能带“正主”大名,禁止在明星本人或其唯粉面前“舞CP”,相关明星或角色的唯粉对CP粉的“鄙视”与天然敌对性等。

作为“参与者”的二次创作。CP粉作为区别于“围观者”的“参与者”,往往不满足于被动地了解与感受,更希望拥有“操纵感”的主动权。因此,CP粉通常乐于借助各种技术手段进行“文本盗猎”式的内容生产并在特定的社区圈层传播,以及发表脑补或解析性质的言论等,在吸引具有趣缘关系的其他个体的同时也具备自我展演的效应。如被称为“太太产粮”“用爱发电”的以个人或集体为单位进行收集物料、生产CP向视频剪辑、同人图、同人文、同人应援曲等二创活动,以及成立字幕组翻译物料等衍生活动,成为CP文化的独特景观,也是粉丝实践社区保持活跃的重要环节。

呈现“文本盗猎”性质的二次创作常以利用或改变“人设”为主要方式进行。基于现有人设利用较大的想象空间脑补CP双方更私密日常的相处模式,依托不同形式将个人的想象进行呈现并传播。而改变人设通常以架空或超脱现实的设定为背景,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当下道德标尺的限制,“脑洞大开”的故事情节不落俗套,内容极大地丰富与自由,极具吸引力与创造性,通常也是社区自身不断扩展的内生动力和整个CP文化景观呈现出强大活力的重要因素。

耽美文化与符号化拉郎。从《镇魂》到《陈情令》再到时下爆火的《山河令》《皓衣行》,耽美文化迅速成为新的收视密码,也已然形成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然而,性取向为异性的女性通常可以无障碍地成为男性之间CP的热衷粉丝甚至“数据女工”,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无疑值得探究与思考。

对于“磕CP”受粉丝性取向的限制较少的一种解释是,在耽美文化中女性获得了主动的“凝视权”,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在男权社会中被凝视的焦虑,突破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约束,渴望获得更为平等的情感视角。耽美文化中女性解脱于被观察和品评的地位转而成为观察者,获得了更加广泛的情感自由,然而实质上并没有对父权社会结构造成决定性影响。

而拉郎CP不同于“真情实感”地认为双方“是真的”,更多的是基于明星或角色的样貌以及人设的一种虚拟性质的符号化构建,通常表现为投放在大众化新媒体平台上的轻松趣味的恶搞性拉郎作品,如B站播放量极高的贾玲与其他男艺人的CP、“林黛玉×伏地魔”,以及随着选秀综艺热播而出现的“利路修×普京”等猎奇恶搞视频,将角色抽象为人设、符号而不同于单纯的实际意义上的个体存在,以供粉丝群体进行商品化的文化消费。

CP工业化浪潮下的反思与应对

“CP文化的出现恰好契合新媒介环境下受众对符号化娱乐消费的多元化解读与多样态合理化期待。”CP文化主流化催生了新的粉丝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是其自身不断迭代以及扩展的内生动力。针对CP文化的符号化消费突破了传统影视的固有边界,实现了跨越性的融合,为全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生命力。基于“品牌与流量的孪生关系”和“粉丝与数据的嵌套关系”,一套新的商业化盈利模式应运而生:CP粉消费能力日渐提高,作为“韭菜”心甘情愿为双方打投做数据,加速了CP商业化炒作与工业化发展。拍摄双人杂志、双人舞台、同台录制节目,甚至摄制恋爱向综艺的营销甚至按头磕糖的行为,又如耽改向、双男主、“兄弟情”、售后发糖再解绑,也逐渐形成了耽美文化圈层套路式的收割流量的完整产业链,都引发对“人造糖精”与消费主义的反思。

CP文化是“现代文化与消费碰撞、流量与资本共谋的结果,而媒介作为盈利的工具,将现代文化、消费、流量、资本裹挟在一起。”如今进入“泛CP”时代,在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环境的结构性变化中,CP文化良性成长有益于带来经济增长动力、丰富文化生态以及推进公共性和公益性事业,然而在全行业范围内一味地为了追求流量、数据而“炒CP”的行为并不罕见,更有甚者大打“擦边球”不断触及法律与道德的底线,针对种种乱象的反思、整治以及规避也应加以重视并提上日程。

比手段更重要的是内容,瞄准市场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平台是赋予CP文化崭新内涵不可忽视的策略,而人文关怀与社会价值内核更是不应丢弃的根本性目标,赋予CP文化更深厚更宏远的价值内涵,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持续繁荣的愿望。

猜你喜欢
亲密关系群体文化
Outpatient hybri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with SOUTE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followed by endoscopic suturing of the mucosal defect: A case report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亲密关系不会真的无疾而终
时代邮刊(2021年8期)2021-07-21 07:52:34
聪明的人善于经营亲密关系
意林(2021年8期)2021-05-06 03:23:58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暴力 亲密关系中的致命毒瘤
谁远谁近?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中国火炬(2012年8期)2012-07-25 09:2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