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肖
“课程思政”的主要内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通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之间的教学壁垒。对于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教学而言,开展课程思政有以下因素:
行业健康发展需求。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是广东省较早开始传播与策划专业的院校,该专业2021年在校生562人,位居全国高职院校同专业人数之首,立足当地、面向全省,培养党和人民放心,素质全面且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
地方专业特色建设需求。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新文科建设肩负推动学科融合、培养时代新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使命。新文科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创新课程思政的理念与模式,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新文科视野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社会文明呼吁需求。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新闻传播教育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培养后备人才,责任重大。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宋文新提出:加强自媒体管理,注重用主流价值观引导“饭圈”;全国政协委员冯巩提出重视发挥自媒体“四两拨千斤”作用。近年来,随着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强,网络生态逐步得到改善,但各种自媒体乱象仍屡禁不绝。有的制造谣言传播虚假信息充当“标题党”,以谣获利、以假吸睛,扰乱正常社会秩序;有的利用手中掌握大量自媒体账号恶意营销,大搞“黑公关”,敲诈勒索,侵害正常企业或个人合法权益,挑战法律底线;有的肆意抄袭侵权,大肆洗稿圈粉,构建虚假流量,破坏正常的传播秩序。这些行为偏离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部分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违背了新闻传播教育所秉持的“正确舆论导向”的宗旨。落实传媒专业课程思政理念,对提升传媒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意义重大。
2021年,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影视编辑实训与前几年的实训方式发生了以下转变:从重视线下技能知识+练习简易传达式的“以教为中心”向“线上+线下”翻转课堂“知识+价值观+实操”并重的“以学为中心”教学模式转变,从“填鸭式”“片面追求专业化”向探索式、个性化的技能操作转变,从练习成品封闭式+老师打分向重视练习成品开放式、同学评价、社会评价的多元学业评价转变,教师从“技能传授者”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创造的“引导者”角色转变,学生从完成任务被动学习到积极主动学习、争先恐后发布作品的学习行为转变,达到了润物无声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影视编辑实训课的效果。
以“学为中心”教学模式。过去的影视编辑实训,仅仅重视线下影视剪辑技能传递,观看模仿影片,学生操作练习。现在的练习采用学习通过线上影视技能传递,线下集中面对面指导翻转课堂模式,观看模仿的影片,结合当下热点时政内容,如庆祝建党100周年优秀影视展播片《觉醒年代》《大决战》等,改变了过去提供学生模仿影片倾向于浏览量大、粉丝多、商业模式明显的抖音账号或B站UP主,忽视了模仿影片的思想内涵、教化价值。前期学生创作的作品多倾向于搞笑型、自娱自乐型。在课程思政的引领下,经过本轮实训后学生创作的作品多走向关心校园大小事、关爱父母等具有家国情怀的作品,如《茂职学子观察》《父亲节,想对父亲说》《修德、强技、起飞》等一系列视频作品。
探索式、个性化的技能操作模式。过去的影视编辑实训,重视掌握传统的全景、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等镜头语法应用,采用学生单一的寻找影视片源,自行配文案、字幕、声音完成练习作品的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操作潜力未能得到充分的挖掘。近年来,国家加大对短视频领域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坚决整治短视频平台以及自媒体、公众号运营者未经授权复制、表演、传播他人影视、音乐等作品的侵权行为。实训结合国家法律、大政方针,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影视剪辑技术应用不当带来的不良影响,引导学生学法、知法、懂法,让技术操作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影视技术日新月异,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情况不一,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的经济条件、影视装备、学习兴趣,实施无人机航拍、延时摄影、自编自演等个性化特征操作。这样就改变了过去实训作品模式单一、内容同质化的特征,形成的作品更加体现了个人特色。例如,技术类操作的航拍高手制作作品《航拍茂名露天矿》、表演能力比较强的同学创作作品《青春之故事祝你晚安》、校园揭秘类《食堂推行外卖究竟是赚钱or亏钱》旅游爱好者的作品《鹿营牧场》等个性特征显明的作品。
开放式、多元化学业评价模式。将以往学生作品仅在班级展示、老师评价,转变成把作品放到公共空间展示,同学、老师、受众、专家一起评价。例如,在微信公众号、B站注册作业展的相关账号,学生分组成立作业运营管理小组,对接作业小组成员,筛选优质的作业放到作业展的网络账号,好作品的内容对外开放,接受同学、老师、受众以及行业专家浏览、点评、转载。作品的分数由班级学生打分、老师给分、专家点评、浏览量、转载情况等各占一定比例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影视精品的思想内涵、制作工艺、社会反响等,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作品创作积极性。学生通过作品提升个人的影响力,激发了对本专业的热爱之情,形成了精益求精、争先恐后的学习氛围,改变了过去为了完成作业而做作业和功利性获取学分的消极学习状态。
教师“引导者”角色模式。在实训课程的过程中改变过去仅仅传递技能的授课内容,在学生完成基本的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量浏览阅读优秀视频作品、优秀编剧、知名导演书籍,演员自传作品等,树立影视技术与影视艺术结合的思维理念;引导学生结合党史学习、大学生创新创业、校企合作等机会、项目完成自己的作品,在校期间积累作品,形成个人特色;引导学生课外搜索学习先进技能,课堂展示技能的自学习惯,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培养自立自强的人生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有学生大胆开展了以摄影知识为载体的新媒体内容创业,感受到了视频制作产生利润的难度以及看到视频制作的红利,立志未来要在此领域闯出一番天地的决心。有学生结合党史学习制作了《党在我心中——高圳革命基地参观》纪录片,加深了对党峥嵘岁月的了解以及对革命英烈的崇拜感,激发了学生勇担时代重任、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使命感。
课程思政模式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在影视编辑课程实训中,融合节目策划、摄影摄像、新闻采写、新媒体运营等实操技术,提升学生运用新媒体工具的技术水平,提高实践能力;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组队采访、拍摄,互帮互助,提升了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班级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学生作品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摆脱了浮躁、空洞的创作形式,学生深入实地采编,对国家、历史、个人的认知更加清晰,作品反复修改,能体现出传媒学子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增强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了具有高尚情操、正确价值观、独特人格魅力的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传媒工作者。
传媒教育的使命是培养职业化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培养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接班人。实训课的研究与实践,更加明确了思政教育融入传播与策划专业的时代性与必要性,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思政元素,激发了学生创造主动性。思政元素在技能的实操中内化成学生正确价值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成为学生工作生活的目标和坚守的指南。最终强化了爱国主义、爱岗敬业情怀,明确了传媒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了学生责任感,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