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电影技术》杂志的“视听科技教研”专栏开设之际,首先我谨代表专栏的承办方北京电影学院,向专栏的开办表示衷心的祝贺!
技术历来是视听艺术与媒介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影响视听艺术与传媒发展的关键推动力。回望历史,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小银幕到大银幕,从2D 到3D、4D 等,电影的形态不断得到更新和变革,电影艺术和电影产业发展的每一步都是技术革命直接推动的结果。而电视亦然,从黑白到彩色,从小屏幕到大屏幕,从模拟到数字,从标清到4K、8K,电视的技术不断得到跃进,电视的景观不断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当今各类以数字技术为中介、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的视听艺术与视听传媒的新形态,也不断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视听新样态,如各类短视频、长视频,以至于游戏、电竞,甚至包括网红和网络达人等,无不包含技术的要素在其中。这些传媒艺术和样态的每一次飞跃,都是技术发展和技术革命的结果。因此,聚焦和探讨视听科技,是我们关注视听艺术、视听传媒、视听文化最基础、最重要、最关键而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技术对于视听艺术和视听传媒以至视听文化的发展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视听科技的教学和研究,又是催生视听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以及重要助力,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视听科技的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视听技术的相关教学和科研,都有赖于教学和科研赋予它前瞻性和基础性的储备。在视听科技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展开当中,以电影和传媒类院校为核心,也包括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都涉及大量以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声音技术以及其它相关视听技术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学科专业,它们从总体上构成了视听科技教研的主体内容。此外,理工类院校和各种综合性大学,以及相关联的各类院校和机构,也都会在视听科技的教研当中扮演重要角色,也都会以他们的重要思想、观念和方法为视听科技的向前发展出人才、出成果、出思想、出理念以及出创新性的技术。
“视听科技教研”专栏的开辟,给从事视听科技教研的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交流经验和分享成果的新平台。期待大家能够借助这个平台,培育新的人才,推出新的成果,推出新的思想,共同为视听科技教学与科研的进步,乃至视听科技的整体发展、繁荣和进步,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现代电影技术》杂志“视听科技教研”栏目开篇寄语
北京电影学院副书记、副校长 胡智锋教授
虚拟现实和沉浸式音频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影像与观众的关系发生了巨大改变,更为VR 电影声音的塑造带来了新的挑战。《基于声景理论的VR 电影声音塑造》一文结合当前虚拟沉浸声制作和还音技术特点,借助于“声景”理论概念与VR 电影声音特点之间的相似性,将声景概念中三种基本声音单元即基调声、信号声和标志声与VR 电影声音设计中的理念进行有机融合和关联,提出了独具特色并具有可操作性的VR 电影声音设计思路和指导性建议,并较为全面地给出了基于声景理论实现在VR 电影声音中呈现的目标。但也正如之前所提到的,VR 电影的创作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的创作理念还没有具体的实例进行支撑,希望在下一步研究中予以完善。对于业界来说,这种融合性的声音设计及制作理念也将会大大丰富未来影视行业在融媒体生态下的发展。
——徐涛,教授级高工,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在传统的影视工业中,以同一个演员为基础对角色年龄感的塑造,无论是从青年到老年还是反向为之,尤其是大跨度的年龄塑造,一直都依赖特效化妆的手段来完成。这种传统特效化妆的方式在手段和材料上跟随电影技术的发展一直在进步,创造了很多生动的银幕形象。但是这种方式也有着其先天的局限性,例如化妆过程较长,附着在演员面部的材料限制演员大幅度的表情,其材料硬度也不能承受一定力量的触碰搓揉,以及这种方式只能基于演员现有的面部结构特征在皮肤质感上塑造,而无法在结构上依据年龄做大的调整。《人脸老化与逆龄技术在电影特效制作中的应用浅析》一文,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做的研究。随着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基于人工智能整合下的动作捕捉和数字替身等手段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在角色年龄感塑造上的更大的可能性。这种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了电影的创作中。虽然目前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其效果并非完美,但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采样方式的简化和算法的优化,角色年龄感的大跨度塑造在电影中一定会得到更理想的解决。
——李伟,副教授,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