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平
回首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各地频频曝出糟糕的旅游体验。小长假第一天,因大风吹扬地膜导致接触网故障,造成部分高铁晚点,成千上万旅客因此滞留北京西站,应急能力的缺失暴露无遗。而各地景区出现的拥堵、爆棚景象,更是十分普遍。在长沙岳麓山橘子洲、山西五台山、云南大理古城等景点,爆满的游客已突破接待上限;在洛阳龙门石窟、山东泰山景区、北京南锣鼓巷等景点,旅客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已到寸步难行的程度;在杭州西湖景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挤成一锅粥,断桥变成了“人桥”;在甘肃兰州水墨丹霞景区,游客纷纷投诉景区管理混乱、员工态度蛮横等问题……
“五一”小长假的这番混乱局面,有其客观原因。由于调休安排,今年“五一”小长假长达5天,结果催生了大量中远途的出行需求。此外,由于之前春节期间的疫情管控,许多人选择就地过年,受到压抑的回乡探亲需求,在此次小长假中集中释放出来。诸如此类的客观因素,都导致今年“五一”小长假带来的出行和人流压力远胜以往,进而给各地的社会管理造成了巨大压力和冲击。
但从公共管理角度而言,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于小长假的管理压力预估不足,在公共服务上缺乏未雨绸缪,在风险管理上准备不够充分,也是乱象滋生的重要因素。以北京西站的旅客滞留事件为例,不仅现场十分混乱,手机信号时有时无,而且未能充分及时地公开相关列车的延迟信息,进而导致大量旅客在现场不断聚集,一些乘坐非停运高铁的旅客也因此被拦在了站外。再以西湖景区为例,出现了冷热两重天的景象,景区内的一些区域人满为患,另一些区域却游客稀少,当地有关部门在游客引导、景点推广等方面的欠缺,显而易见。而在兰州水墨丹霞景区,不顾接待能力大量接客,逾三万游客进入景区,运力却只能满足一半需求,由此带来的转运慢、摆渡难等一系列问题,自然会引发游客的怨声载道。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一些地方为应对公共服务压力,也采取了不少积极举措。比如,在四川乐山,中心城区机关和事业单位内部停车场对外开放,为外地游客提供了数千免费停车位;在江苏扬州,市委市政府的机关大院变成了临时“服务区”,对外提供多个停车位,机关食堂还提供仅收取成本价的淮扬特色简餐,进而解决了不少游客停车难、吃饭难的难题;在河北秦皇岛,当地政府倡议市民尽量减少开车出行,特别是不要驾车至海边,将海边道路让给外地游客……诸如此类的礼让和服务措施,已成为“五一”小长假期间不少城市的亮丽风景。
事实上,每次假期的到来,都是对非常态下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考验。应当看到,近些年来,不少地方已对此摸索了不少成功经验。比如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拉链式人墙”已经成为长假标配,对于保障游览秩序、防止踩踏事故,至为关键。再比如,一些地方的公共服务体系已出现专门为长假“量身定做”的模式,诸如政府号召本地民众“礼让外地游客”,开放政府机关内部停车场、食堂等设施,都大大缓解了假日期间公共资源的紧张局面。
但总体而言,从此次“五一”小长假所暴露的问题看,各地在应对压力、改进服务、防范风险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缺陷,有着极大的提升空间。譬如,假期的拥堵和爆棚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日常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供给不足的集中反映,因而不能寄希望临时抱佛脚就能彻底改观;再譬如,应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科技手段,能极大提高假期客流引导的效率,但不少地方显然未能有效运用这一管理手段;还有,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应急预案也不够细致和完善,以致一旦遇到紧急状况,往往陷入被动。
“五一”小长假虽然已经落幕,但对于公共治理的考验却远未画上句号。假期作为社会生活的非常态,对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准提出了较高要求,倒逼政府必须更加积极作为。对此,各地政府理应总结假期应对的经验和教训,更加深入地推动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转型。如此,才能使社会治理更从容、更有序,公共服务更人性、更亲民,进一步提升民众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