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雪婷/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
新媒体现如今已成为了大学生学习工具之一,同时也是他们进行有效信息获取的一大途径,大学时期正是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度期,社会的发展都承载这他们这样一群年轻、高素质、有活力、新鲜事物认知接受快的群体身上,经过大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群体是网民占比最高的。新媒体的发展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也爆发出了一些新问题。由于自由性和开放性是新媒体最大的特性,因而导致新媒体信息传播管控开展的难度系数增大,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新媒体虚拟环境致使学生辨别能力被削弱,则很容易被一些垃圾信息带偏,进而他们价值观被这些垃圾信息侵蚀、扭曲,甚至影响到他们迈入社会的发展。
通过对我所在高校的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在诸多的多媒体中,学生时常应用到还是手机、电脑居多,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学校环境条件的限制,校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学生很难有接触其他类型多媒体的机会。经过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我校有86%的学生使用电脑,手机更是普及,全校所有学生都会使用到手机,而其余类型的多媒体的使用占比不到15%。
经过实际调研发现,在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共同作用下,手机电脑现如今基本达到了人手一部的状态。
通过对我所在高校的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情况的调查,我校的受访者中,借助多媒体支持跟高效了解时事政治的学生有80%,便捷了同亲朋好友沟通交流的学生有74.6%,充实了业余生活的学生有82%,帮助到自身研究和学习的学生有47%。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可知,新媒体已逐步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大学生对多媒体的使用日益成熟。多媒体已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沟通交流的工具之一。与此同时也认识到了多媒体是怎样全方位影响大学生的。
通过对我所在高校的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我校大学生日平均上网时长在2小时之内的学生占比为16%,日平均上网时长在[2,5]小时区间的学生占比为51%,几乎很少上网的学生占比仅有8.7%。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可知,绝大多数学生新媒体使用过度,因而导致依赖现象产生。这种依赖现象的产生,致使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被打乱,甚至有的学生沉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迷失了自我。还存在一些学生,在学习中一旦遇到需要思考的问题也不假思索,直接网络寻求答案,如此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了阻碍。
经过针对网络信息大数据分析,发现近乎50%以上的网络信息内容都是被称之为“网络海洛因”的内容,学生很容易被这些垃圾信息侵蚀,对自我约束能力弱的学生而言,造成的危害影响不言而喻。因为新媒体是存在于虚拟世界中的,不管是什么人,均可随意浏览传播一些垃圾信息。这就为诸多思想道德品质败坏的人制造了垃圾信息传播的“良机”,大学生群体作为网民群体中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会受到这些垃圾信息的负面影响。除此以外,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型的黄金时期,极易被新媒体信息中宣扬的资本主义信息所动摇,最终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冲击。
新媒体未诞生前,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借助课堂这一平台及教材支持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负责整个教育环节中的教育计划及教育目标,整个过程中教师都处于主体地位。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会斟酌思考课堂所要应用到的信息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在于理论知识综合考试内容上。不管是教育考核、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均由教师决定。
在新媒体教育背景下的今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主体地位显然被削弱,网络中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识内容,分析的更加的全面透彻,大学生在学习中可自由进行自己所要信息的获取和吸收,这一教育过程,促使学生转变成了教育主体,这一教育形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愉悦,学生自然愿意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完全可以借助自媒体支持进行自由开展,打破了传统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育优势被抹杀。特别是对于一些墨守成规的老教师而言,时常会出现他们掌握的信息量比学生少的现象。最终致使教师这一教育主体的地位无形中被动摇。
现如今,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很多大学都以网课的形式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新媒体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为大学生创设了一个可自由交互沟通的平台,学生可依据自身需求自由获取信息,对大学生的人际交流及沟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促使他们能够自主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新媒体的发展也为一些动机不良的人创设不良信息传播扩散的途径,浑水摸鱼进入到大学生群体聚焦热点和讨论中来,之后会向学生灌输非理性理论来影响学生思维认知,除此以外,新媒体给我们创设的平台是虚拟的,诸多的人在沟通交流都选择匿名,这一环境中,很多人沟通交流都是在素未谋面的转台下进行的,对于对方更谈不上了解,因而相互间容易产生怀疑,最终导致人们相互间产生信任危机。除此以外,由于新媒体信息中有大量的垃圾信息混入其中,多为捏造信息,这类信息具欺骗性,新媒体世界中大学生均是处于虚拟环境下,所以不具备较强的、正确的分辨能力,因此,极易被拉进信息侵蚀。久而久之,会引发现实中人际关系脆弱问题,面对社会生活中一些人和事变的冷漠不信任,蜷缩在自我世界中,丧失了同社会交流沟通的能力,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被网络垃圾信息侵染吞噬。
想要更好的利用多媒体,务必做到学生正确的认识新媒体本质、信息传播形式及传播效应的认知和判别能力,可借助媒介素养培养支持,全面开展这项工作,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校领导层要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工作有个正确的认知,明白这项工作对学生的重要性。媒介素养培养的开展,旨在促使学生对新媒体有全面正确的认知,可做到自行针对垃圾信息过滤、增强信息判别能力,进而更好的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其次,国家在该工作的开展中,也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最后,学习到的内容需予以实践落实,如此学生才能做到全面透彻的理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参加多种媒体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度予以提升,教师需做到正确的引导学生有效利用新媒体。
首先,教师要做到教育主体地位不被动摇,那么其就需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学习掌握新媒体这一教学工具,不断进行自身知识库的更新。除了具备优良的思想政治知识储备之外,还需对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了如指掌,基于此,教师才能够更好的担任教育主体责任。其次,教师在教育环节应当放低姿态,同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教育环境。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权威性是教师教育工作中最大的特性,教育工作中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这种教育模式已与时代发展脱轨。现代化的教育模式,需要教师做到与学生同步发展进步,师生间要构建和谐、平等的关系,如此,教师才能更好的引领学生更好的发展。最后,教师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在新媒体发展带动下,网络现如今已成为我们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基于这一大环境,人们会通过一些行为准则进行行为约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进而构成了网络道德。对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工作中教师始终占主导地位,那么教师的网络道德水平会直接作用于学生,通过学生的道德意识及责任意识予以映射。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一定要担任好领头羊的角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大学时期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最佳的塑形阶段,极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干扰扭曲。所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势在必行。教育工作开展应从实际生活出发,进而与大学生现代化的思想认知相结合,与此同时,将学生自身需求纳入到考虑范围内,这样能够使教师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活动的看展更加便捷有效,同时更易进行实践落实。
大学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黄金周期,同时会作用影响学生未来发展。大学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安排旨在增强学生思想道德意识,新媒体在教学中的植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形势。大学教育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教师在该阶段的工作上不容许放松,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更不可疏忽。因此,利用合理的新媒体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快速的帮助大学生成长,此次研究将围绕其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问题的解决对策,予以深入剖析,以期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些许帮助。